李 鋼, 李海軍
(1.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99; 2.長沙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理雅各(James Legge)是第一位系統將“四書五經”譯成英文的漢學家。他的“四書五經”英譯本《中國經典》(The Chinese Classics)出版后,“獨步歐美漢學界,被尊為絕對權威”[1]。它被多次再版,至今仍然是英語世界不可替代的漢學經典。劉重德先生在校注了理雅各翻譯的《大學》《中庸》《論語》后認為,理雅各《四書》譯本“譯筆嚴謹,忠于原作”[2]。
理雅各本人精研中國語言文化,且有王韜、何進善等中國學者襄助,因此《中國經典》譯文質量在當時屬于上佳水平,受到廣泛贊譽。即使過了100 多年,《論語》又出了大量的新譯本,當代有些學者對理雅各《中國經典》的譯文質量還是持贊賞態度,認為其“譯筆嚴謹”[2]“忠實而神妙”[3]“細膩忠實”[1]。不過,也有學者指出,“盡管理雅各的譯文有上述諸般后人難以超出的優點,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理雅各的翻譯,正如任何翻譯家的作品一樣,不可能是完全無誤的”[4]。
理雅各《論語》英譯本(Analects)位列《中國經典》第一卷第一本,在《中國經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丁大剛[5]的研究,理雅各《論語》英譯分別有1858年樣書本、1861年初版本、1867年普及本、1893年修訂本等四個版本。其中,1861年初版本較1858年樣書本、1893年修訂本較1861年初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由此可以看出理雅各翻譯態度的認真。但即使如此,譯本中還是存在一些誤譯,這點已有劉重德[2]、樊培緒[6]、岳峰[4]等學者指出。
理雅各《論語》英譯出現誤譯,主要原因是中文的復雜性以及理雅各自身認知的局限性。理雅各雖然是當時漢學家中的佼佼者,很熟悉中國語言和文化,但他畢竟不是中國人,從小沒有浸潤于中國語言文化之中,因此,他的中國語言文化知識還是相對有限。此外,由于《論語》是用先秦時期的語言寫成,言簡意賅,言少意多,即使不少中國學者,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難。理雅各翻譯《論語》時,中國有關《論語》的注疏不勝枚舉,其中不少的注疏存在誤解。因此,理雅各英譯《論語》時,雖有王韜、何進善等中國學者襄助,還會參照前人的注疏成果,但因為自己的認知局限,有時可能誤解原文,導致譯文失誤。此外,譯文表達時的偶爾大意,也會造成理雅各《論語》英譯時的誤譯。因此,筆者擬在前人學者的基礎上,以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和許淵沖的《論語》英譯本(Thus Spoke the Master)為參照,認真比讀《論語》原文和理雅各的譯文,指出理雅各《論語》英譯中一些誤譯。
漢語詞語一詞多義現象頻繁,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這在文言文中尤其明顯。對于譯者來說,一詞多義現象是翻譯過程中的“陷阱”,一不留神就會掉下去,這在漢學家譯者身上表現得尤其突出。近代以來,不少漢學家在英譯中國典籍時,因為沒有考慮詞匯出現的語境,過于從字面上理解原文,有了不少不應該出現的“經典”誤譯。例如,亞瑟·韋利翻譯陶淵明的《責子》時,將原詩中的“二八(十六歲)”譯為“eighteen”、將“行志學(十五歲)”譯為“does his best”;翟理斯翻譯《聊齋志異》中的《嬰寧》時,將“自分化為異物(自以為要死了)”譯為“I…quite changed from what I was”;阿連壁翻譯《聊齋志異》中的《嬌娜》時,將原文中的“小子初學涂鴉”譯為“he prefers to drawpictures of crows on his paper”。以上兩位都是漢學家中的泰斗,翻譯時也難免誤解原文產生誤譯。同他們一樣,理雅各在翻譯《論語》時,有些地方也因理解偏差導致譯文失誤。
例1:……邦無道免于刑戮……(公冶長第五)
譯文:…and if it were ill-governed,he would escape punishment and disgrace…[7]172-173.
根據楊伯峻[8]41的解釋,“刑戮”的意思是“刑罰”。而理雅各將“刑戮”理解為“刑罰和恥辱”,譯為“punishment and disgrace”,譯文增加了原文沒有的“恥辱”之意。許淵沖[9]40將“邦無道免于刑戮”譯為“nor would he be punished in an ill governed one”,準確傳達了原文的含義。
例2:……子路使門人為臣……(子罕第九)
譯文:…Tsz-l u^ wished the disciples to act as ministers to him…[7]220
根據楊伯峻[8]89的解釋,“子路使門人為臣”的意思是“子路命孔子的學生組織治喪處”,其中“使”的意思是“命”。而理雅各將“使”理解為“希望”,譯為“wish”,理解有偏差。許淵沖[9]74-75將“子路使門人為臣”譯為“Zi Lu asked some disciples to act as official mourners”,將“使”譯為“ask”,基本能夠傳達原文的意思。
例3:……色勃如也,足躩如也……(鄉黨第十)
譯文:…his countenance appeared to change,and his legs to move forward with difficulty…[7]228
根據楊伯峻[8]96的解釋,“色勃如”的意思是“面色矜持莊重”;“足躩如”的意思是“腳步也快起來”。而理雅各將“色勃如”譯為“his countenance appeared to change”(臉色立即改變),譯文不太精準;而將“足躩如”譯為“his legs to move forward with difficulty”(步履艱難),則完全和原文意思相反。許淵沖[9]80將“色勃如”和“足躩如”分別譯為“he looked solemn”和“quickened his steps”,忠實傳達了原文的意思。
例4:……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子路第十三)
譯文:…a man without constancy cannot either be a wizard or a doctor…[7]272
根據楊伯峻[8]139的解釋,“巫醫”是一個整體“不應分為卜筮的巫和治病的醫兩種”。而理雅各將“巫醫”理解為“巫師或醫生”,譯為“a wizard or a doctor”,和原文意義有偏差。許淵沖[9]114的譯文是“witch-doctor”,很好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
例5:……龜玉毀于櫝中……(季氏第十六)
譯文:…when a tortoise or piece of jade is injured in its repository…[7]307
根據楊伯峻[8]171的解釋,“龜玉”中的“龜”指古時用來占卜的“龜殼”。而理雅各將“龜”譯為“a tortoise”,則將原文中的“龜殼”變成了譯文中的“烏龜”,譯文明顯有偏差。許淵沖[9]143的譯文是“a tortoise shell”,十分忠實。
典籍英譯過程中,要想避免詞語理解偏差產生的誤譯,譯者首先要加強中國語言文化水平的修養。因此,譯者還需要查閱各種相關參考書籍,尤其要利用“無所不包”的互聯網,在此基礎上進行細致的語境分析,這樣才能從一個詞語眾多的義項中找出其最恰當的義項,準確譯出原文含義。
漢語文言句式結構復雜多樣,再加上其為意合語言,有時會省略主語等一些句子成分,并且漢語文言詞約義豐。這些會給譯者,尤其是漢學家譯者帶來一定的困難,使他們在理解原文句式時稍不留神就會發生偏差,導致誤譯,如:
例6:……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第五)
譯文:…Yen P'ing knew well how to maintain friendly intercourse. The acquaintance might be long,but he showed the same respect as at first…[7]179
根據楊伯峻[8]47的解釋,“久而敬之”的意思是“相交越久,別人越發敬重他”。而理雅各將其理解為“相識久了,他仍然像開始那樣尊敬別人”,譯文有偏差。許淵沖[9]44的譯文是:“The longer their friendship lasts,the more they respect him”,準確傳達了原文的意思。
例7:……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第十二)
譯文:…Is this practice of perfect virtue from a man himself,or is it from others[7]250?
根據楊伯峻[8]121的解釋,“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意思是“實行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這是一個反問句,表示肯定的意思。而理雅各將反問句理解為一般疑問句,譯文意思和原文相差不少。許淵沖[9]98的譯文是“Benevolence depends on oneself,not on others”,用肯定句取得了原文反問句的效果。
例8:……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顏淵第十二)
譯文:Tsze-kung said,“Alas!Your words,sir,show you to be a superior man.”[7]255
根據楊伯峻的解釋,“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的意思是“真遺憾,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而理雅各將其譯為“Alas!Your words,sir,showyou to be a superior man(夫子啊!您的話表明您是為君子)”,譯文和原文的意思相差懸殊。許淵沖[9]101的譯文為“It is a pity that you should have said that”,言簡意賅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
例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譯文:…The superior man is modest in his speech,but exceeds in his actions…[7]286
根據楊伯峻[8]153的解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的意思是“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為恥”。而理雅各將其理解為“君子言語謙虛,但行動超過言語”,譯文完全沒有將原文“恥”的意思傳達出來。許淵沖[9]125將其譯為“An intelligentman is ashamed that his words outturn his deeds”,精準傳達了原文的含義。
例10:……雖蠻貊之邦,行矣……(衛靈公第十五)
譯文:…such conduct may be practiced among the rude tribes of the South or the North…[7]295
根據楊伯峻的解釋,“雖蠻貊之邦,行矣”的意思是“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行矣”的主語是人。而理雅各的譯文中,主語成了“言忠信,行篤敬”這種行為(such conduct),譯文和原文有偏差。許淵沖[9]133的譯文為“You would behave well even among uncivilized tribes”,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
例11:……吾友張也為難能也……(子張第十九)
譯文:…My friend Chang can do things which are hard to be done…[7]344
根據楊伯峻的解釋,“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的意思是“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而理雅各將其中的“為難能也”錯誤理解為“能夠做一些難做的事情”,譯文“my friend Chang can do things which are hard to be done”和原文意義有不小的差距。許淵沖[9]169的譯文為“It is difficult to get a friend as good as Zi Zhang”,基本能夠傳達出原文的含義。
要避免典籍英譯過程中因句式理解偏差導致的誤譯,譯者首先要熟練掌握文言句式,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此外,譯者應該詳細分析句子發生的語境,能夠知道原文句子中省略了什么成分,知道原文中某個詞語具體表達什么含義,這樣才能保證譯文之“信”。
準確理解原文后,譯者表達譯文時也應該特別小心仔細。因為,譯文表達時一個標點符號的誤用、一個語言表達位置的誤放,都可能導致譯文出錯,最終導致前功盡棄。如:
例12:……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第七)
譯文:…I would give fifty to the study of the Yi,and then I might come to be without great faults…[7]200
根據楊伯峻的解釋,“五十以學《易》”的意思是“到五十歲學習《易經》”。而理雅各將其譯為“I would give fifty to the study of the Yi”,將其回譯過來即為“用五十年學習《易經》”。許淵沖[9]59將其譯為“to study the Book of Change after fifty”,是正確的譯文。筆者認為,理雅各在正確理解原文上應該沒什么難度,可能是表達時一時大意所致。
例13:……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憲問第十四)
譯文:…(was taken from the chief of)the Po family,who did not utter a murmuring word,though,to the end of his life,he had only coarse rice to eat.”[7]278
根據楊伯峻的解釋,管仲是個有才干的人,他奪走了伯氏駢邑三百家,但能夠讓伯氏雖然“吃粗茶淡飯,直到老死也沒有怨言”。比較理雅各的譯文和原文,可以發現理雅各應該正確理解了原文,但是在表達方面有待商榷:“to the end of his life”宜移到“utter a murmuring word”之后和“though”之前,否則譯文的意思變成了“直到老死都是吃粗茶淡飯”。許淵沖[9]120的譯文則準確清晰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the head of the Bo family lived on coarse food without a word of complaint till he grewold and toothless”。
要避免譯文表達時盡量不出現或少出現失誤,譯者須萬分小心,容不得一絲馬虎,心中時刻記住譯界名言“You can never be too careful in translation(翻譯怎么仔細都不過分)”。譯文表達完成以后,一定要認真檢查,首先原文譯文對照檢查,然后再單獨仔細檢查譯文,看是否存在漏譯和誤譯。
我們在此不揣冒昧,指出理雅各《論語》英譯中一些瑕疵,并非想否定他的翻譯功績。100 余年來,理雅各的翻譯功績已經是舉世公認。他的譯文中即使有一些瑕疵,也毫不影響他的《中國經典》散發出的熠熠光輝。此外,我們應該對早期漢學家翻譯介紹中國文化時的瑕疵有“理解之同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譯文中出現一些瑕疵是情有可原的,無損于他們向西方成功翻譯介紹中國文化的功績。但是我們也應該坦誠指謬,這樣可以完善他們的譯文,并讓后來譯者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或少犯類似的錯誤,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