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欣穎 新疆大學體育教學研究部
現代健身理念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廣大人民群眾運動個性化的需求,使得情感體驗更加豐富的體育健身類APP應運而生,進入極速發展期。2007年中央印發《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文中指出:“增強學生體質是學校教學的主要目標,充分保障學生的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鼓勵高校大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場、走進陽光,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的陽光體育運動。”高校體育教學作為學生接受在校體育教育的最后時期,可謂培養良好鍛煉意識的關鍵時期,所以,作為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運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來培養大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興趣,進而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養和身體素質。如何充分發揮體育的功能,為社會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課題。隨著科技進步,社會對人才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體育教學則應切實配合國家對德智體美勞全面人才培養的需要,著重培養高校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隨著運動類APP進入蓬勃發展的時期,據市場調查機構報告稱:截至2019年6月份,健身運動APP用戶規模達到1.04億。在此大背景下,運動類APP需抓住機遇,不斷進行技術的更新和功能的完善。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不足,將運動類APP引入教學課堂,該方法成本低廉、效果顯著,通過實時數據可有效提高大學生的鍛煉熱情,進而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本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深入分析了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結合教學實際,探討了引入運動類APP的價值和途徑,以期提升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高校體育課程存在理論學時不足等問題,影響學生通過體育教學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而運動類APP的普及和使用,為教師和學生獲取更多更新的體育健康知識提供了新的途徑。運動類APP可以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方式幫助用戶了解與運動項目相關的健身康體知識,并為用戶提供健身教學、理療康復、飲食指導等服務。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大學生可以通過運動類APP獲取他們感興趣的體育知識,從而滿足他們掌握健身知識的需要,教師可以通過運動類APP中體育知識的呈現來改進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進一步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合理使用運動類APP,可以有效激發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提高參與者運動的科學性和持久性,提高健身意識,可以有效地促進高校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養成。通過運動類APP,學生可以有效地與運動同伴進行互動和交流,增強歸屬感,還能不斷引導高校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營造濃厚的校園體育氛圍,調動高校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達成度。
運動類APP是一種基于網絡教學的課程模式,高校利用運動類APP作為體育教學的輔助工具,在運動類APP基礎上有效搭建高校體育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校社會相結合的體育教學平臺,為大學生提供體育健身音視頻、體育健身在線指導,培養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培養其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豐富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和運動模式,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新與應用。
許多智能手機應用系統都增加了社交功能,通過使用運動類APP,高校學生可以在運動的過程中交到愛好運動的朋友,從別人那里學到更多的運動健身知識、運動技術和運動方法,在運動結束后,運動參與者可及時的展示自己的運動感受和活動情況,同時運動參與者互相關注,互相鼓勵,在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得到真誠的友誼。
運動類APP可以實現自主交流,運動學生與體育老師交流的內容不會被其他同學看到,這大大增加了學生對運動項目和運動技術提問的機會,尤其是對一些體育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有時學生會顧慮他們的所提問題是否會太簡單,被其他學生嘲笑,這種一對一的交流完全避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可以暢所欲言。同時,針對不同身體素質的同學,給予相對應的運動處方,根據身體機能制定合理的運動強度,根據飲食習慣規劃適合自己的運動營養搭配等。從而使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據自己的運動能力獲得屬于自己的運動定制內容。滿足不同大學生的個性化運動需求,促進高校學生能在體育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項目技能的學習和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養成。
國家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也就是說,對學生健康的評價不僅要基于他們的身體素質方面,還要基于他們的心理健康方面,因此,高校體育教學不應單純依靠某一項體育技術好壞來進行評價,而應設計多樣化的、內容豐富的評價機制,通過運動類APP的引入,可根據APP的運動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的課外運動目標和情況進行掌握,監控考核內容、設定考核比例,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體育課程的過程評價機制。
在體育活動中難免會出現一定的運動損傷或者一些運動性傷害,而參與者不能因為有運動意外的傷害就回避體育活動,應該把它們控制在一個可控制的范圍之內。許多學生在校園里跑步時,不可避免地要經過學校的主干道,而學校的主干道上有很多車輛,來往車輛存在很大的隱患。在運用APP跑步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生需不斷地看手機來了解下一步的方向,另一方面,需把自己的跑步速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在這種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有干擾,這將導致一些安全問題。一些學校在跑步路線上沒有很好的公共基礎設施,如夜間照明、道路平坦等,尤其大多數學生選擇在晚上跑步,沒有健全的公共基礎設施,很容易發生意外。
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使用手機APP自由運行,過程監控是其中的主要問題之一,為了提高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必須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校園內雖然有很多合適的路線,但是學生的數量非常龐大,隨機分配給學生必然會導致同樣的路線,因此很容易出現“替跑”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學校管理者或APP平臺管理者應該制定不同的應對措施,比如為每個人設定不同的跑步時間,或者使用手機的自記錄功能來監控跑步過程中的刷臉行為,這可能有助于改善“替跑”這種情況。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式各樣的傳播媒介的廣泛普及,使得人們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到更多的運動相關音視頻。運動類APP就可以彌補高校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運動理論、運動技能、運動戰術、運動康復、運動欣賞等相關理論知識傳授不足、師資力量較為欠缺的問題。運動參與者可及時根據個體差異,制定適合自己身體機能的運動處方、進行合理的營養搭配、學習先進的健身知識,進而通過運動類APP有效提高鍛煉的科學性。
運動參與者初期,一般都有運動的惰性,但是不同種類的APP可根據運動者的使用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激勵措施。實行打卡制、簽到制、達成度等進行多方面的有效激勵。從而使參與者具有鍛煉的積極主動性,并且通過參與者之間運動感受的分享、運動技戰術的交流、運動損傷后的恢復等相互激勵繼續進行鍛煉。進而最終促進參與者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
將運動類APP融入體育課堂,課前,高校學生可以根據體育課堂上課的內容,運用運動類APP先期查詢本節課內容相關的理論知識、技能技巧要點、運動方式方法,根據運動類APP提供的課程相關的音視頻進行針對性訓練,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自我鍛煉的意識,進而達到課前先期導入的目的,催進學習效率的提高。課堂上使用手機APP,實現信息教學平臺的深度整合,體育教師在后臺安裝手機APP,了解所有學生的運動信息,并隨時關注,根據運動時心率和運動里程的數據,選擇合理的運動量和強度,達到有效提高身體機能的目的。在發展大學生的耐力、柔韌性或力量方面,體育教師可以使用手機APP進行教學,體育教師可以在手機APP中安排體育學習任務,設定體育教學目標,使學生自覺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促進體育教學的效能提高。運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APP給學生布置體育課的課后作業,例如,在下一節課前,需要完成一定量的練習,以達到課后監督的作用。
在運動類APP的使用過程中,應當在體育教學、體育課程評價引入過程性評價的內容,將運動項目學習時的態度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重點、動作技術學習過程的監控以及學生個體的提高幅度等方面。注重學生過去和現在有效提高的百分比上,進行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從而使高校學生感受到在體育課程參與過程中,對運動參與的積極評價和肯定。進而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自我運動鍛煉活動和積極投身體育項目的學習中。
綜上所述: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運動類APP應運而生,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也隨著大量APP的運用,信息化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對高校大學生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儲備、體育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體育功能的應用和擴展、體育意識的吸收和升華等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軟硬件水平的提高,使得運動溝通的方式、體育教育的模式等都隨之變化和升級,進而拓展了體育教學平臺的廣度和深度,拓寬和解決了教師、學生之間運動信息傳遞和交互的實際問題,因此,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的高校體育教師需要及時更新觀念,提高對運動類應用軟件的認知,科學運用運動類APP,促使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運動類APP在學生中的受眾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各種運動功能和類型的APP受到大學生的喜愛和追捧。即時運動信息(運動圖片、視頻、音樂等)交互學習、賞析。通過這些信息的輸入、內化和吸收,可促進大學生終身體育素養的形成,在運動類APP介質下,使高校體育課堂教學平臺拓展的更為廣闊,使得大學生不僅可以在體育課堂教學上學到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還能在課外時間溫故所學體育知識和技能。有效地促進了高校體育課程的實踐和擴展,所以運動類APP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全面貫徹和實現高校體育教育目標和大學生綜合身體素質提高的重要手段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