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玲 天津市南開敬業中北中學
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加強我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堅持“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推動青少年體育鍛煉與文化學習協調發展,通過有效的體育教育讓學生在鍛煉中享受到運動的樂趣,達到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增強體質的目的。近些年來,中學體育教育教學雖然在不斷改革、創新,但效果并不樂觀,沒有充分發揮出體育的“育體育人”的價值和作用,需要進一步發展,故本文針對體教融合背景下中學體育發展思路進行探討。
“體教融合”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三位一體”教育理念,分別是運動技能掌握、健康促進、健全人格培養這三點。自“體教融合”理念提出后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教育領域認為這一思想理念是改變現如今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通過融合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思想構建全新的體育健康發展路徑。在中學體育中滲透“體教融合”理念,實質上就是處理好文化教育與體育訓練之間的關系,要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同時利用體育訓練緩解壓力,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中學生正處于人生中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他們生理與心理快速成長,是增強體質、塑造人格的關鍵階段。尤其是體質方面,青春期的他們正在長身高、蓄積能量,要有足夠的鍛煉。然而,這個階段的他們面臨中考、高考,背負著繁重的學業,不論是體育課還是體育活動,幾乎都處于一個看起來重要但是“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換言之,雖然大多數中學生知道體育鍛煉對自己的健康與成長十分重要,但是為了做題、考高分等,他們不得不犧牲這些運動時間,所以中學生的運動量普遍不足,這也是肥胖率和近視率越來越高、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不斷下降的原因。而滲透“體教融合”理念可以提升體育的地位,引導學生協調好文化課學習與體育鍛煉之間的關系,從而充分發揮好體育教學、體育活動增強體質的作用,有效解決學生運動不足的問題[1]。
體育核心素養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品格,如團結互助、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等,而新課標中也指出體育課程要圍繞核心素養去確定目標。然而,在傳統的中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專注于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實際上,中學生正處于品德形成、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沒有完全成熟。在人際關系缺失、學業壓力緊張的情形下,很容易出現焦慮、抵觸甚至厭學等心理,甚至出現行為失控的問題。基于“體教融合”發展中學體育,教師要兼顧體育訓練、文化教學以及品德培養,以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為導向[2]。這意味著,學生的品德培養會得到教師的重視,所以體教融合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的美好品德。
雖然中學生已經學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體育課,但是大多數學生上體育課或者參加體育活動都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所以沒有掌握一項完整的體育技能。而“體教融合”理念的提出賦予了中學體育新的內涵,要求學校將體育鍛煉真正提上日程并在實際生活中有效落實,如開展走班制選項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運動需求,有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運動習慣,而且有助于培養中學生運動專長。
基于“體教融合”視角發展中學體育,可以為我國選拔、培養體育后備人才提供助力,而且能夠促進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增強其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體育專長。為了保證體教融合的效果,教師必須處理好學生體育鍛煉與文化學習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業余訓練與文化課學習之間的關系,避免學生因為學習文化而一味地犧牲體育運動時間,也避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或訓練而導致專業課學習受到影響[3]。因此,教師需要平衡好文化教育、體育訓練之間的關系,確保中學體育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例如,體育教師可以與任課教師、班主任之間加強溝通,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中學生的身體素質、興趣愛好等情況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每一位中學生的思想情況、學習情況,在這個基礎上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現如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已經得到廣泛運用,教師可以利用它建立專門的檔案,實時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平衡好他們文化課學習、身體素質各方面的關系。具體來說,教師要在教學中給學生客觀地分析實文化課學習與體育鍛煉的作用、不足,比如體育鍛煉可以讓學生有一個強健的身體,還能幫助學生釋放很多負面的情緒,從而以輕松、積極、樂觀的狀態投入學習,文化課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同樣,學習文化課也十分重要,這可以提升學習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有更強的問題解決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通過對學生的科學引導改變他們的“文化課學習重要而體育鍛煉不重要”的錯誤思想,讓學生從思想上同時重視文化課學習與體育鍛煉。在這個基礎上,與科任教師、班主任協調好訓練時間,尤其是“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學生有了豐富的課外活動時間,教師之間可以協商合作,充分利用這些時間協調文化課教育與體育訓練,讓學生勞逸結合,既有足夠的時間投身于文化課的學習活動,又有飽滿的熱情參加體育訓練尤其是業余訓練活動,避免文化課教育與體育訓練之間產生沖突、矛盾等問題。
在傳統中學體育教學中,教師采取的訓練方式比較單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體教融合”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訓練方式,有機整合體育與教育,通過有效的體育訓練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樹立自信,磨練學生意志,培養其身體素養與實踐能力。因此新形勢下,不論是課上體育教育還是業余體育訓練,教師都要以學生為本位采取有效的訓練方式,如比賽訓練方式、游戲訓練方式、重復性訓練方式、分解與組合訓練方式等,以此調動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4]。以中學生深受喜愛的籃球訓練為例,教師可以采取上述訓練方式,從而達到體教融合目的。
其一,運用比賽訓練法。具體來說,教師按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他們分組,然后組織籃球比賽,而自己化身為球場上的裁判,準確記錄每組學生比賽的成績,及時判定違規情況并加以處罰。這樣的訓練方式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籃球運動的樂趣,感受到在籃球運動中釋放情緒的輕松與愉悅,而且清楚、有效地掌握籃球比賽制度與規則,認識到自己在籃球運動中的不足之處,尤其在運動技術技能方面的問題,從而主動、自覺地學習動作技能與技術等。更重要的是,通過籃球比賽,學生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集體榮譽感有所增強,自我約束能力、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也有所增強。
其二,運用游戲訓練法。游戲活動深受中學生的喜愛,教師可以將游戲活動與體育訓練結合起來,這可以提升體育訓練的趣味性,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中學生開展跨欄籃球游戲、傳球游戲、運球游戲等,以此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中學生有較強的好勝心,而游戲具有趣味性、競技性等特征,在好勝心以及愉悅情緒的驅動下,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會竭盡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挑戰也會迎難而上,積極克服,勝不驕,敗不餒。這樣的訓練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體育潛能,還能培養學生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等精神品質以及正確看待成敗的樂觀生活態度,從而達到體教融合的目的[5]。
其三,運用重復性訓練法。顧名思義,組織學生重復性訓練,通過反復的訓練使其熟練地掌握動作,具備體育專長。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根據籃球帶球技術動作、傳球技術動作、投籃技術動作等要求反復地開展訓練活動,根據學生在訓練中的表現及時發現他們在運動方面的技能問題,從而給予專項輔助,幫助學生有效改進動作方法與技術,從而有效理解和掌握各類技術動作要領。反復性的訓練雖然比較枯燥,但是能夠起到技術動作與要領的鞏固作用,顯著提升學生籃球技能水平,還能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重復性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分為持續類型重復訓練、單一類型重復訓練、間歇型重復訓練等,及時發現學生籃球技術動作問題并加以調整,使學生熟練掌握要領[6]。
其四,運用分解與組合訓練法。根據籃球運動的特點有機整合戰略戰術與技術動作,先引導學生訓練籃球單個動作,為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需要進行團隊性的配合,然后循序漸進增加訓練強度。在學生理解并掌握籃球單一技術動作后,教師再組合各個技術動作,使學生連貫性地參與籃球運動,這可以顯著提升投籃技術動作、傳球技術動作、帶球技術動作等練習效果。通過組合訓練與單一訓練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熟練掌握每個動作技巧與技能,降低學習難度,還能預防恐慌情緒的出現,促進整體訓練效果與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基于“體教融合”發展中學體育,教師應重點完善、優化體育訓練內容,保證體育訓練內容的合理性、科學性等,以此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并培養其良好的思想品質,有效落實體教融合目的[7]。例如,在中學體育田徑訓練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術,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反應速度、靈敏度、耐力、力量等素養,合理設置訓練內容。如針對學生反應速度的訓練設置合理的內容。在田徑運動中,學生的反應速度尤為重要,這直接影響最終的運動效果。因此,教師則運用運動感覺法訓練學生的反應速度,要求他們依據信號發射情況用最快速度做出反應,記錄反應時間,再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自身所用的反應時間與教師的測試時間,以此增強學生對時間的感知能力與體驗感,在學生準確判斷時間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田徑練習活動。這樣的訓練內容可以提升學生在田徑運動中的反應速度,幫助他們有效掌握田徑起跑動作要領,還可以增強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培養他們不斷突破的精神品質。除了反應速度以外,著重訓練力量素質、耐力素質等,比如在無氧耐力訓練中,組織學生進行短距離間歇性練習或者長距離間歇性練習等,在提升學生有氧耐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良好的品質。又如,在中學體育訓練中引入傳統體育項目,尤其是一些民族體育項目如五禽戲、太極拳,還有一些趣味性的民間體育項目如踩高蹺、踢毽子等,一方面豐富體育教學內容,使體育訓練充滿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增強體育教學的文化底蘊,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品德,以此增強其文化自信,有效落實身體素質增強、健全人格塑造的體教融合目標。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承載著智育、體育、德育的體育課程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雖然體育教學在改革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體”“教”分離的現象仍然較嚴重。新形勢下,學校以及體育教師應深入分析“體教融合”的內涵與特征,挖掘其價值,立足于實際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學體育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作用,促使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有效提升中學體育教學水平以及體育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