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少澤 周朝霞
互聯網發展的背后是國家科技實力的不斷躍升,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科技不斷融合,促使文化產業業態更加繁榮,但文化多樣性也對科技互聯網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指出“為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下,文化平民化、真實化、生活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著力點[1]。除此之外,文化產業也對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更好傳播現代文化產業的業態提出要求。
21世紀10年代,隨著互聯網大眾化普及、3G網絡、4G網絡的提升,我國網民數量也不斷地增加,人們對于文化產業的信息需求不斷提高,對文化、娛樂、服務活動的質量要求不斷提升,文化產業領域開始多領域發展。影視行業、文化服務行業、消費娛樂行業的多方位發展,使得文化產業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高,互聯網的發展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促使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受眾群體的不斷增多,傳統博客,論壇的交流方式進一步的轉型,微博也更加切合網絡受眾需求,實時發布文化信息,與相關文化產業多種合作來滿足大眾的需求,我國網民增量由2010年的四億人口到如今接近十億人口,其中少不了文化產業傳播吸引公眾的注意。與此同時10年代中期,短視頻平臺井噴式爆發,出現了“抖音”“火山小視頻”“快手”“微視”等多類短時視頻類APP,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化傳播,也創造了大量的平民文化,給予文化產業發展一定的推動和啟發作用。與此同時,電影院的數量也不斷在增長,影視行業的繁榮式發展,也使得人們對電影行業的需求得到滿足,文化產業由此開始從量的發展走向質的轉變。
隨著互聯網在大眾中不斷走深走實,網民對于文化產業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對于文化的糟粕信息,互聯網平臺從源頭開始把控,以防流入網民的視野,短視頻平臺的井噴式發展,也出現了一些盜用創意和低俗文化的產生,使網民的接收觀感下降,使糟粕文化一時間泛濫。影視行業在10年代初期,電影上映的數量不斷在增長,行業融資簡單,影視技術不斷上升,但在這一時期忽略了影片質量問題,前期觀眾對于影片呈接受態度到后期,隨著大眾的審美水平提升,以及對于文化需求的質量性要求,影視行業迫切面臨改革發展,這也不得不要求文化產業的多個領域進行質量提升,謀求新的發展道路。
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性越來越高,在十二五時,在國家層面就制定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融入文化發展的潮流當中去,推動文化產業向縱深發展,2014年國務院專門從文化產業的角度發布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業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2016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決定深度發掘文化文物單位的館藏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這些都反映出設計作為一個平臺,對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十三五時期,國家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傳統文化進行優化升級改造,通過重大文化項目聯系企業間的合作,加強文化產業的互聯匯通,信息共享。促使文化產業升級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民眾對互聯網的文化需求具有更高質量的要求,這也對文化產業發展下發了軍令狀,在文化產業方面,國家大力支持原創性優秀作品產出,加以主流媒體推介,以電視、報刊、廣播等傳統媒介方式宣傳,也通過短視頻平臺、微博、微信平臺等多種互聯網現代方式傳播。社會企業方面,著力深挖文化產業發展內涵,更新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產出優秀文化產業產品。個人方面,對于文化產業產品的辨識能力普遍提升,吸收更多優質的文化產業產品。
隨著互聯網的青年使用率提高,國家推出文化產業教學與現代科教融合的方式。為強化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國廣電與國家共同支持地方大學發展文化產業學科,發展文化產業技能,提升大學生文化產業水平,創造優秀的文化產業人才,為文化產業領域培養后備人才,逐步提升我國文化產業行業的總體水平。通過文化產業教學,與國家“十三五”互聯網的供給側改革相適應,促進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
伴隨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日益融合,其兩者背后的數據支撐是人才群體,他們肩負著擔當民族文化產業復興的新人形象不斷地為文化產業發展方向謀求新的出路,更好地服務于接近十億龐大網民群體,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分析,了解網民受眾的文化產品需求,更好地培養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的專業性,更好地服務于文化產業領域的發展,更好地為多方面的文化產業做好人才儲備。
互聯網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使得文化產業在當今文化經濟生產力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也是國家經濟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水平的提升,使我國文化綜合實力水平不斷邁向新的高峰,也充實了國家實力。[2]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4]
隨著互聯網于文化產業的融合走深走實,我國的文化產業領域已經達到中高等水平層次,在一些關鍵領域還需打破傳播障礙,進一步深入與互聯網融會貫通,使得14億中國人都能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接收到文化產業的洗禮與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產業的魅力。豐富受眾的精神文化世界,提升受眾的精神力量,促進受眾的全面發展,吸收受眾的有效建議,進一步促進互聯網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使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美麗、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良好的文化軟實力基礎。
自2016年以來,互聯網以“抖音”等多個短視頻平臺對西安文化進行推介,使西安逐步成為了一個“網紅”城市,當地政府抓住機遇,利用現代科技燈光技術還原大唐盛世的繁榮街景,如此誕生了西安的網紅景點——大唐不夜城,用現代VR技術還原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使其可以與我們當代的人互動,有一種時空交錯之感,讓人流連忘。西安利用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上獨特的現代科技方式,使得西安這座城市在現代的氣息中綻放古典的韻味。
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使得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也使得我國的文化產業在文化生產力中的作用越來凸顯,受眾對文化產業的質量的要求更加準確和理性,這也是文化產業的繼往開來,優質發展。通過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走深走實,文化產品被更多的受眾消費,也被更多的受眾理解,最推動文化產業領域的發展,每一位受眾都是貢獻者、接受者、受用者。這也使得我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強國的文化軟實力更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