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娜·葉列麥斯 楊思閣 陳濤(通訊作者),2
(1.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 廣東湛江 524088;2.廣東沿海經濟帶發展研究院 廣東湛江 524088)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已正式印發實施。錨定2035年全面建成海洋強省總目標,《規劃》提出到2025年實現海洋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海洋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達到新高度、海洋開放合作邁向新臺階和海洋治理效能獲得新提升五個目標,并量化為16項具體指標。
建設海洋強國的重中之重是發展海洋經濟。近年來,廣州、深圳和湛江、汕頭等沿海經濟帶的城市建立了合作。其實質是以廣州和深圳為代表的主要城市圍繞“陸海統籌”“創新驅動”“環境優先”和“提升質量”來推動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海洋經濟“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實施中爭創一流。然而,首要一線城市在海洋特色產業、海洋經濟質量和海洋技術與創新方面的比較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加強廣州和深圳及其他沿海城市的海洋經濟合作,不僅可以提升廣州和深圳的海洋經濟能力,還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增強其核心功能。
廣東省位于亞太海上貿易的中心,面朝南海,靠近香港和澳門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已成為中國貨物的窗口和國際貨物、資金和技術的關口。它是一個協調水陸的雙向橋頭堡,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綜合聯系。
《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已明確指出,發展海洋經濟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內容,“一心”是珠三角的沿海區域,“兩極”是湛茂的城市群,而“雙支點”則是指汕尾、陽江等省份的重點區域。2017年,我國已形成了“一核一帶一區”的發展模式,“一區”北部生態發展區大部分在河流上游,生態環境脆弱,要通過轉移支付限制其發展污染產業;“一帶”沿海經濟帶重點發展工業;“一核”珠三角地區是廣東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要破解高品質發展的瓶頸,就需要借助科學技術的發展,尋找新的發展動能。
中國經濟發展始終強調要形成以國內外大循環為主導、國內外和全球雙周期共同推進的新興經濟發展模式,把創新、開放、共商、合作等觀念,融合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各個環節。廣東省按照國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戰略要求,積極打造“一帶一路”樞紐。廣東省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三大戰略目標逐步形成。
廣東省歷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建設歐亞、東南亞地區的海陸空通道。目前,由中國外運廣東有限公司和廣州鐵路公司合作,在東莞石龍水鐵聯運中心開通了“粵新歐”(廣東—新疆阿拉山口口岸—中亞國家),“粵滿俄”集裝箱列車(廣東—內蒙古—滿洲里口岸—俄羅斯)已投入運營,真正實現了與歐洲、中亞和俄羅斯之間的鐵路貨運通道。同時,廣東省積極推進與東盟地區陸路通關便利化,建立中國內地至中南半島的陸路運輸通道,并擇機開通廣東省至東盟等國家客運班車、貨運車輛,實現“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
要將廣州、深圳、湛江、汕頭等區域的海洋經濟發展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建議由省政府牽頭成立全省海洋經濟合作協調機構,并通過聯合會議的方式進行。只有在該機制的統籌和推進下,我國的海上經貿合作將更高水平與粵港澳大灣區實現真正的連接。湛江、汕頭等沿海地區要與廣州、深圳等區域經濟發展、強化交通基礎設施、深化工業領域的深入協作、建立協作體系、打造便利、完善的工業結構、高質量的運輸體系、優化開放的營商環境、營造更為廣闊的海洋經濟合作平臺。
開放與互動是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區建設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把深圳前海自貿試驗區、廣州南沙自貿試驗區成功向湛江、汕頭等沿海地區進行了借鑒,在海南旅游業自貿區建立的全面開放條件下,積極構建使湛江開放發展的嶄新平臺,并發揮自己的區域資源優勢,與東盟各國開展交流與合作,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橋頭堡。通過爭取汕頭自貿區的建設,可以填補汕頭經濟特區沒有自貿試驗區這一弊端,從而將汕頭作為粵東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平臺。所以要把湛江、汕頭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中來,把廣州新的老城區與現代濱海經濟區的發展結合起來。
大力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的兩大目標,并分別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進一步說明了兩者對促進形成全方位的高質量經濟創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為廣東經濟發展指明了“雙區驅動,雙管齊下”的有效突破口。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逐步深入,經過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國同歐洲聯盟班列也將逐漸增多。2022年,廣州海關共監管中歐進出口班列625列,搭載58040個標箱,申報進出口貨物總值197.32億元。它還引入了無需人員檢疫的分段運輸,以緩解海運堵塞交給陸運的壓力。創新數字系統的數字口岸實現了無紙化信息交流,保護國際產業和供應鏈,有助于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和國際貿易的快車道。
據海關統計,2022年上半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額達6.3萬億元,同比增長17.8%,占比提高到31.9%。2022年第一季度,我國民營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額達到2.93萬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出口額為1.64萬億元,同比增長16.2%;進口額為1.29萬億元,同比增長17.4%。民營企業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發展戰略伙伴關系正在推進,鐵路、生物醫藥及數字基礎設施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在海外地區建立工廠,開展機械和外國勞動力合作,以及海外投資。隨著廣東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上的提升,廣東民營企業正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獲取更多資源,實現經貿交流的無縫對接,推動眾多與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相關的合作項目。
盡管廣東沿海經濟帶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廣東沿海經濟帶要實現《2017—2030發展規劃》提出的建設世界級沿海城市帶、綠色生態居住區的宏偉目標。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由于地理位置、發展歷史、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優勢產業。
黨的十九大通過了推進包容性開放新模式的全新規劃,新規劃旨在實現高度對外開放,促進投資和貿易發展,實施市場經濟行業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工作,繼續擴大市場準入,有效拓展國內金融服務行業進一步開放,保障了外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浉?017〕125號《外資十條》《廣東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制造業、服務業、金融業的對外開放要按照國家的實際情況逐步開放。傳統“一帶一路”國家無法獲得這些領域發展和進步所需要的模式、技術和人才。發達國家,如德國和英國已經在這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應該通過一系列貿易合作措施和協議加強與發達國家的關系和貿易。
肯尼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工業基礎薄弱,在技術、生產和國內生產總值方面相對滯后,并且缺乏獲得技術的途徑,其產業鏈不完善、輕工業相對弱化等特點。廣東省可以充分發揮在“一帶一路”地區的作用,以符合本地環保需求及上下游產業鏈為基礎,實現“降低成本”“市場準入”“獲得資源”的產業轉型。這種控制成本、補短板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同時為接收地形成了相對的優勢產業基礎,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的企業要走出國門、走出去,就必須有國家的政策保證與扶持。各國應強化規劃,簽訂戰略協作協定;為保障“一帶一路”的順利推進,各地要大力推進相關的政策措施,強化企業的營商環境。相關職能單位要在“走出去”全過程中對其進行引導和扶持,并在“走出去”之前利用推介會等方式向外商投資方介紹其所處的經濟發展狀況;“走出去”的公司,要加強金融、外匯等方面的扶持,增強“走出去”的實力。在“走出去”和“引進來”之后,相關單位要做好信息保障、協調維權等方面的工作,采取各種優惠措施,防止因部門功能交叉而導致的內部矛盾,開展對外經濟貿易的“組合拳”。
高質量對外開放需要技術創新,需要廣東對有潛力的企業給予充分支持,并積極擴大其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建議通過引入“企業+高校”計劃,讓學生在選定的企業進行短期實習,以提高課程的實踐要求。各高校和創新創業基地也可以吸引來自國外以及香港和澳門地區的高素質和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另外,該計劃注重客戶利益,即廣東“一帶一路”的產品建設與研發需要充分考慮到沿線各國的需要,并按照客戶的個性化要求來進行創新技術與業務的研發。相關業務部門應充分利用創新平臺,定期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派駐研究人員以研究各國消費偏好。全國各地的研究機構應利用智能鏈接進行先進技術合作,共同研究高端技術,盡快推出設計、生產和營銷為一體的新產品,并盡可能快地推向市場。
廣東省在GDP全國第一的背景下,正在大力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在地緣經濟方面,廣東省根據地緣經濟環境制定了三個戰略目標:打造“一帶一路”的戰略樞紐、戰略核心和“一帶一路”的主導者。因此,廣東省以珠三角為起點,計劃在高水平的科學和戰略思維的基礎上,全面協調發展,實現橫向和縱向協同,加快廣東省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湛江、汕頭等沿海城市應加強與廣州、深圳的合作,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產業合作,建立合作機制。構建快捷、有效的運輸體系、互補的工業結構、開放型、互惠貿易的良好合作關系,建立更加廣泛的海上經貿交流平臺。同時,海陸主線的銜接與生態平衡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人、社會、自然和諧統一的突破口,為推進“一帶一路”做出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