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佳
當前,電子媒介的使用日益呈現低齡化的趨勢,而低齡兒童使用電子媒介的主要用途是收看動畫片和短視頻。動畫片對于所有兒童來說,是不能缺少的“童年”伙伴。根據調查與全國性兒童的報告結論看到,電子產品的使用居于兒童生活的前列。而3——6歲兒童使用電子產品,大部分都是選擇了其具備的娛樂休閑功能,收看動畫片無疑成為首選。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伯納格提出了“涵化理論”,“其理論預設是看電視越多,受電視影響越大。理論認為電視具有塑造受眾觀念,及間接影響其行為的巨大能力。”學齡前兒童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耗費較多時間觀看動畫片,同時動畫片還是早期接觸外部世界、朦朧感知社會的重要途徑。因此,動畫片對幼兒的涵化影響無疑是巨大。這也是這些年家長、社會對動畫片的各方面的關注日益密切的原因。
首先動畫敘事的涵化。動畫片的的敘事和講故事不同,不僅僅依賴故事情節,連同其中的動畫符號,都是敘事的元素。國產動畫在敘事過程中,題材相對單一、精品較少,分類不夠多元,對各年齡段小朋友的針對性不夠強。并且在敘事過程中,對各年齡幼兒身心發展缺乏科學專業的調研,同時受到市場收益、成人社會化視覺的影響,更容易在敘事中傳播“暴力”、“惡俗價值觀”、“成人化認知”等不合時宜的敘事內容。
其次形象帶來的涵化。形象刻板化、藝術創意不高,缺乏自身美學特色是形象設計上的短板。國產動畫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漫和歐美動畫的影響,缺乏中國自身的美學特色。同時人物角色設定刻板,比如《熊出沒》中一打電話就是無理謾罵的老板,《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根據中國傳統思想設計的女主內、男主外的父母形象,這顯然已經不適合當前中國很多家庭實際了。再比如熊二偽裝成的所謂“美女”、頭上頂著特殊形狀的“懶羊羊”形象設計,都在潛移默化中帶來涵化效果。
再次文化層面帶來的涵化。對自己的文化梳理不夠系統化、理解不夠深入細致。中國的歷史文化悠遠深厚,從思想內核到人文風情都有屬于中國式的表達方式。這其實是動畫片以及很多其他領域的作品可以一直汲取的營養成分。但是目前利用的還不夠,不能夠讓幼兒形成體系性、整體性認同。而現代文化中,故事場景中的節日氛圍、中產家庭的設計、以及類似于“打高爾夫球”的休閑活動展現,也體現出非本土文化的影響。
網絡的發展、智能性電子產品的出現,讓傳播媒介更加多元,傳播手段更加多樣。幼兒在收看動畫片時,不僅是單一的接受某一平臺的傳播,可以實現同一時段,多屏放送。智能電子產品的出現搭載網絡的便利,讓收看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同時可以適當互動。這些變化讓他們對利用新興電子產品觀看動畫更具依賴性。同時還滿足了好奇心與探索欲。
這些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適合幼兒觀看、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一些傳播失當情況,引發的涵化效果勢必是負面的。會造成幼兒行為觀念上的一些偏差,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沙發土豆”原來指的是重度沉迷于電視媒介的受眾。而現在不僅是電視,電腦、平板、手機多種屏幕可以同時或者交互使用。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受眾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在網上享受海量信息內容,包括國內外海量的動畫劇集。而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大數據推送、語音智能操控等讓動畫收視變成幼兒的“饕餮盛宴”,幼兒們很大程度上都自愿變成被施了定身法術法“小土豆”。這種傳播手段引起的收視新模式如果沒有外界加以控制,帶來的這種“涵化”效果,后續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造成影響。健康方面,根據《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指出“……使用電子產品時間越長的兒童,其近視程度越高;外出游玩時間越長的兒童,其近視程度越低”。在能力拓展上“幼兒園兒童上學日閱讀、家庭勞動、體育鍛煉、社會學習、外出游玩時間越長,其社交技能越好”。在發展規律上,“對于低齡兒童來說,上學日閱讀、自己玩耍、家庭勞動、體育鍛煉、外出游玩時間越長,好奇心得分越高;做作業時間越長,好奇心得分越低”。由此可見,低齡兒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應該要符合發展規律、多實際接觸外界、練習與人交往。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真實世界。以“玩”為主,激發好奇心,從而開始社會化的啟蒙狀態。而不是一味的沉迷于動畫片創設出來的虛擬世界中,只能相對機械地被動畫內容牽引,讓身心發展受限。
受資本市場的影響,快速地、最大化地占有受眾是各傳播媒介首要考慮的生存問題。而“娛樂”元素的運用是成本相對較低、可以快速抓住受眾眼球的一種方式。動畫片的價值取向也在這一背景下形成。動畫片的制作方為了快速的吸引受眾、用一切“出位”的、格調不高的手段來創設“娛樂受眾”的情節;加之沒有影視作品的分級監管,很容易把成人世界里一些“非道德的”“灰色價值體系的”“惡趣味的”“暴力的”的元素滲透進動畫片中。幼兒認知還未形成,容易無差別的接受并且相信和模仿媒介傳播的相關內容。布萊恩特指出“男孩子喜歡模仿動畫人物的暴力動作,易造成游戲間危險因素增加。”新聞中由于模仿灰太狼烤羊而燒傷同伴的事件,類似這些極端行為的出現正是負面涵化影響的表現。
中國動畫在發展史上也出現過繁榮期,在國際上也名噪一時。從動畫設計、敘事架構到思想層次、審美情趣上都體現了中國文明下的智慧與情懷。而當下在動畫形象上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漫、歐美動畫的影響,許多畫面的設計已經看不到中國風了,或者無法讓幼兒體會什么是中國風的動畫展示。同時中國的民族民間還有那么多豐富的元素、中國的歷史文化還有那么多優秀的內容亟待發掘,希望看到更多能夠做成大IP的精品動畫。
動畫傳播者要有媒介自覺與社會責任感。關注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傳播積極的、向上的、促進幼兒建立正確“三觀”的內容。規避語言行為暴力、惡俗情節、成人化內容。比如根據財富地位劃分的社會等級、對女性形象的片面解讀、還有“炫富”“撩妹”等惡趣味情節的傳播、熱播動畫片的暴力情節。同時,主管部門要落實監管責任,推進分級制度的實施,保障兒童權益,聚焦中華文明,培養中國情懷與文化審美。
從當前互聯網、智能電子設備與當前生活日益密切的關系來看,要兒童包括低齡兒童完全擺脫電子產品的使用,杜絕觀看動畫片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的,絕不是解決傳播失當的帶來負面“涵化效果”的最佳手段。家校、社會可以為幼兒創設更多有意義的活動、幫助他們從電子產品的支配中掙脫出來,讓他們感知更加豐富有趣的世界。對于電子產品的使用要嚴格控制頻率與時長,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科學用眼、加強體育鍛煉、參與人際交往、拓展戶外活動。目前很多平臺推出了青少年使用模式就是在通過科學手段達成新的、積極的“涵化影響”。
網絡時代已經到來,我們只有更充分的利用網絡、利用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預防和改善新傳播形態下帶來的消極“涵化效果”,結合動畫利用“涵化教育”,讓幼兒在健康媒介環境下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