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凱昌
2022年10月1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指出,廣西的發展成就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祖國南疆的成功實踐,是我國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的生動縮影。①“成功實踐”和“生動縮影”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各族人民長期以來貫徹民族政策、鞏固加強民族團結等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極大鼓舞。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廣西常住人口中,有少數民族人口2185.32萬,其中壯族人口1809.36萬,分別占自治區常住人口總數的45.17%和34.40%。②廣西在民族工作中的經驗做法、先進典型、非凡成就,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新聞原材料。
新聞圖片具有紀實、直觀、形象等特點。一張精彩的新聞照片,能讓受眾有一種置身于現場的感覺。2021年4月28日,《廣西日報》在刊登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的報道時,一版和二版各使用了一張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同參加三月三“歌圩節”民族文化活動的各族群眾親切交流的圖片。從報紙版面安排來看,這兩張新聞照片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愛護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同胞的誠摯之情,為整個系列報道起到了畫龍點睛和錦上添花的作用。
近十多年來,在國內新聞業界的不斷探索下,“圖文并重”和“兩翼齊飛”的辦報理念逐漸成為國內各報社和新聞攝影工作者的共識,新聞報道呈現“大圖片”的嶄新模式。廣西新聞工作者拍攝了許多反映民族工作領域進步與發展的圖片,極大地提高了少數民族新聞圖片的藝術層次和整體水準,為宣傳黨的民族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別具一格、有沖擊力、有深度思想內涵的新聞圖片仍然鳳毛麟角。這在某種意義上降低和減弱了民族工作新聞報道的地位與功能。要想扭轉目前的狀況,增強少數民族圖片在民族工作中的影響,筆者認為應該從四個角度入手。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智慧結晶,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把握和貫徹。③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其中壯族是廣西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另有滿、蒙古、朝鮮、白、藏、黎、土家等44個其他民族。④眾多的少數民族人口、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傳承多年的民族風俗,為廣西的廣大新聞工作者提供了一座永不枯竭的新聞“富礦”。攝影記者要想拍到精彩的民族工作照片,就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把握其脈絡、體會其精神、發現其亮點,并用其指導采訪拍攝的全過程。
在信息化社會中,媒體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有關民族工作的新聞報道,對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在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河南日報通訊《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誠信》榮獲一等獎。文章講述了河南省開封市的馬保東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的馬奮勇20年交往中堅持誠信友愛、增進民族團結的感人故事,讓讀者對“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這句話有更深刻的認識。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指出,作為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廣西各族人民長期以來親如一家,民族關系十分融洽。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題詞“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廣西時指出,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是民族團結、民族交融最成功的地方。廣西是我國在民族工作中的美好縮影,是中國新聞界的有利資源之一。
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群眾、單位和行業之間的聯系,充分了解各族人民對生活的向往,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同時把他們積極的生活狀態呈現在媒體上。
放眼望去,在網絡和報紙新聞圖片中,許多有關少數民族的畫面常常呈現出單調的問題。例如農業方面,除了“春天播種、夏天護理、秋天收獲、冬修水利”的四季歌外,其他影像寥寥可數。對于在民族地區從事新聞攝影工作的記者而言,將鏡頭聚焦到少數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是不夠的,還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到新聞點。隨著脫貧攻堅工作全面收官,鄉村振興工作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各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狀態也隨之產生了巨大的變革。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少數民族的新聞報道往往過于重視民族風情和文化,對于民族經濟以及生活的新聞報道較少,報紙版面上大多是少數民族同胞載歌載舞的畫面,缺乏深度和廣度。
在涉及少數民族的新聞報道中,廣西日報始終保持著正確輿論導向,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鼓勵攝影記者拍攝生動鮮活的圖片,用更多的版面去表現少數民族群眾在民族團結、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多年來,對民族工作的新聞報道已經成為廣西日報記者編輯的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他們推出了不少優秀的民族工作稿件和圖片。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毗鄰南寧火車站繁華路段,有漢族、壯族、維吾爾族等19個民族的群眾,其中少數民族群眾約占30%。社區各民族群眾之間交往密切,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這里碰撞、交融。發現這個新聞線索后,廣西日報精心策劃,組織精干采編力量推出了系列報道,得到了受眾的好評。
近些年來,廣西日報領導層多次在采編會議上要求,記者和編輯少拍少用少數民族進行傳統農業生產的圖片,更不要安排少數民族群眾身著民族服裝擺拍照片,而是要打破固有思路,拓展圖片拍攝和選用的覆蓋面,多從工業、商業、教育、職業培訓等方面,根據新聞規律進行攝影創作,從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的變化中篩選、提煉、抓住好新聞,發現有新聞價值的人物。
少數民族新聞圖片是體現時代變幻,抓住受眾的重要元素之一。只要我們重視廣大少數民族群眾所關心的、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以此拓展少數民族新聞攝影的選題,民族地區的新聞攝影就能大有前途。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聞工作是反映民族工作進步的重要工具。對于民族地區的新聞事業發展,我們理應給予更多的重視與關注。
新聞圖片的魅力體現在記者在拍攝過程中捕捉到的典型時刻的圖像,如果不能抓住其中的典型性,就和普通人的生活紀念照沒有區別。筆者認為,讓新聞照片去反映不斷反復出現的題材,難以發揮其瞬間定格的長處。要想在少數民族新聞攝影報道中拍出好作品,一定要選擇好題材,好題材一定要圍繞“變”字下功夫,通過“變”字詮釋我國的民族工作。
在拍攝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變化的時候,攝影記者能在現場將其最有代表性的瞬間定格,才能拍出最能打動受眾的照片。廣西少數民族有著各自的傳統節慶活動,如壯族“三月三”、瑤族“盤王節”、京族“哈節”等。每當到此類節日時,少數民族同胞們都會身著民族服裝載歌載舞,舉行盛大熱烈的歡慶儀式。此類圖片屬于新聞照片的范疇,但就如前所述的農業“四季歌”一樣,看了讓人提不起精神。對于一位攝影記者來說,拍攝一幅圖片并不困難,但是要想得到一張讓人印象深刻、有社會意義的照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近年來,少數民族同胞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文化觀念都與新時代相融合,并產生了各種變化。這就是具有形象性特點的新聞報道主題,攝影記者通過觀察、分析、思考這些變化,才能讓創作蘊含新的領悟。
以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慶采訪為例,壯族同胞們喜歡以唱山歌、拋繡球、打糍粑、搶花炮等方式歡慶節日。記者和通訊員也喜歡拍此類照片交稿,從而形成千圖一面的現象。筆者觀察到,從節慶活動中反映壯族同胞生活新變化的圖片更能讓編輯眼前一亮,從而占據更重要的版面,比如在活動現場網絡直播銷售農副產品、民族文化創意手工藝品制作、民族服飾走秀等圖片。廣西日報把每年壯族“三月三”作為重點報道內容之一,除了著重突出民族傳統元素外,還把民族傳承、群眾體育、風情旅游、特色消費等元素融入其中,多方面生動地折射出民族地區的巨大變遷,受到讀者的好評。
近年來,隨著新聞攝影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涌現了不少反映少數民族地區長時間發展變化的優秀攝影圖片。從2012年到2022年,新華社廣西分社攝影記者黃孝邦用10年的時間,拍攝出《瑤山蹲點影像日記——那山,那少年,那十載》影像專題,記錄下廣西河池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勇小學和學生的變化。生動鮮活的照片配上準確而溫暖的文字說明,構成了一幅瑤族同胞脫貧攻堅的歷史長畫卷。
與普通的生產生活類新聞圖片不同,民族地區的新聞攝影作品有其針對的特定對象,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均和少數民族相關,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和地域性。要想拍到最鮮活、最生動地反映少數民族同胞生產生活發展變化的新聞圖片,就必須走到特定區域——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如果攝影記者不深入壯鄉、瑤山和苗寨等地方采訪拍攝,不與少數民族群眾打成一片,不對他們的生活有深刻的認識,就難以挖掘出好的題材和角度。少數民族同胞有著鮮明的生活習慣、勞動方式、文化傳統,其服飾、居住環境和生產場所各有特點,了解和尊重這些習俗,才能拍出反映少數民族群眾真實生活的照片。
在對少數民族的新聞報道中,不僅要體現一個民族的歷史傳承,還要注意表現其獨特的鮮明特征,也就是要體現民族特色。土瑤是我國瑤族的稀有支系,分布在廣西賀州市平桂區鵝塘鎮和沙田鎮的6個行政村24條山沖中。由于當地土地資源匱乏、基礎設施不完善,土瑤聚居的深度貧困村是廣西當時深貧地區的“貧中之貧”。
2018年,筆者首次到訪土瑤村寨就被那里的貧困落后震撼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2019年,筆者兩次回訪此地時,看到瑤族同胞們已經開始住上新房、用上智能手機,有的還開辦了黑茶加工廠。看到這些令人歡欣鼓舞的場面,筆者便興奮地拿起相機,拍攝他們采集制作黑茶、編織手工藝品、建設新房子等照片,拍攝《深山土瑤脫貧路》圖片專題。
筆者認為,攝影記者的采訪是由其主體自覺的創作思想所表現出來的行動。記者本人既要有主動的創作意識,又要時刻對自己的構思進行優化,要在瞬息而過的拍攝中快速掌握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提取重要的新聞素材。
在村寨拍攝《深山土瑤脫貧路》的圖片時,鏡頭所拍攝的內容多為留守老人和婦女的畫面,內容過于單調,必須馬上調整拍攝思路。筆者問村干部:“孩子都到哪去上學?”村干部介紹說,扶貧先扶智,為了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區里把他們接到了城區中學的土瑤專班就讀。筆者立刻驅車來到學校,正巧碰上土瑤娃們正在上音樂課,學習傳統的瑤族歌曲和舞蹈。這不就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嗎?于是,這個圖片專題里就出現了兩張土瑤娃學習的照片,為整個組照增添了不少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少數民族圖片可為新時代民族工作報道增光添彩。在拍攝少數民族新聞圖片時,新聞攝影工作者一定要用黨的民族工作政策和理論指導工作,同時還得有角色意識,把自己“擺”進民族地區的發展進程中,“擺”入少數民族同胞的生產生活中,才能捕獲一條又一條的新聞“活魚”,為做好我國的民族工作不斷添磚加瓦。
注釋:
①(二十大受權發布)習近平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強調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EB/OL].新華網,2022-10-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91 1584939479155&wfr=spider&for=pc.
②④民族[EB/OL].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20-06-19.http://www.gxzf.gov.cn/mlgxi/gxrw/ftrq/t1003601.shtml.
③習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新華網,2021-08-28.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