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義茹
“輿論失焦”在后真相時代的媒介環境中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詞匯,前有“江歌案”事件中部分網民沉浸于對劉鑫的道德評判而忽略了對殺人兇手陳世峰的責任追究,也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群眾對成都女孩確診后并未投以關注與同情,而將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女孩的流調信息,后有唐山打人事件中部分網友將對于施暴者的憤怒遷移至當時事發現場的非當事人身上。所謂的輿論失焦,可以理解為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受眾在針對輿論事件發表觀點時常常出現一種偏離主要事實討論的不良現象。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中,某一方的輿論不再占據主導的地位,輿情的演變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以至于輿論偏離事件的根本性問題并偏向情緒化的一種輿論表達。輿論失焦現象的出現雖然能夠促使媒體挖掘報道的角度,加快揭露事件原委,但大多數時候,輿論失焦現象的出現不僅造成了輿論焦點的轉移,甚至引發網絡暴力,對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都帶來了一定的危害。廈門大學鄒振東教授在其《弱傳播》一書中提到,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與輿論世界之中,輿論世界是現實世界的逆世界,簡而言之就是現實世界中的強者占據優勢,而輿論世界的弱者占據優勢。同時,這本書也提到了輿論世界弱傳播假說的四大規律,即弱定理、情感論、輕規則以及次理論。雖說輿論失焦現象中人們的目光已經離開了事件的根本性矛盾,但是輿論失焦現象的出現也離不開人們的大量關注以及聚焦。所以,從弱傳播視角深入討論輿論失焦現象的動因也比較合理。
弱傳播理論假說將輿論世界與現實世界進行了區分,認為現實中的弱勢群體就是輿論中的強勢群體。突發事件發生所帶來的輿論議題使得受眾在信息還未明確之時便對輿論主體在現實世界中的地位進行劃分,在事實之初對輿論主體的強弱進行主觀推斷與評判。實際上,在輿論傳播的過程中,弱勢群體是輿論傳播的天然盟友,在現實世界中占據優勢的強勢群體較難獲得輿論的支持。《弱傳播》這本書認為,女性是輿論場的主場選手,也是典型的弱勢群體,因此許多輿論事件發生時,若輿論主體中存在女性,輿論常常將女性推崇至高地接受受眾的評判,也恰恰因為其形象的羸弱,女性會獲得較多的輿論保護。如在許多以家庭暴力而被群眾關注的事件中,女性群體和未成年人的弱勢地位使得對立方常常引起網友的熱議與討伐,而忽略了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若真相確實為家庭暴力或性侵,展開對女性或未成年人的保護,以及對侵害者進行法律制裁是必然的。然而在一些情況下,部分群眾只聚焦于事件中的弱勢群體,而忽略了事件性質本身以及后續發展,由此產生了輿論失焦的情況。這種失焦情況的出現往往是因為女性或未成年人群體在輿論場中易處于輿論優勢,部分群眾的言論討伐與支持缺乏理性的認知,既容易將弱勢群體推向輿論的高潮,也容易忽略事件本身,過度關注主體性別,從而導致現實情景中的弱勢群體成為輿論現象中的強勢對象。
后真相時代的輿論世界往往呈現出一種景象,即先有情緒,后有事實,先有結論,后有真相。輿論事件的頻繁發生使得網絡受眾在追求真相的基礎上更加追求情感上的共鳴。一方面,網絡用戶數量不斷增加,網民素質參差不齊,部分網民在判斷輿情事件時更容易將感性情感放在理性認知之上;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世界匿名化的存在,許多網絡用戶在發表輿論意見時缺乏理性的思考,更多地將自己的私人情緒發泄于事件之上。傳播學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論表明,當人們進入群體時,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歡迎就會加入進去,當發現自身的觀點無人理會時則會保持沉默,久而久之則會使輿論關注多數派的意見而忽略少數派的意見。弱傳播理論認為,輿論是不講道理的,很難用理性來建構輿論世界,大多數的輿論都是通過極端情緒占據上風,情感導向主導著輿論導向。這種行為的出現也可以解讀輿論事件中許多網絡暴力出現的原因。2020年7月,杭州一女子取快遞時被便利店店主拍下照片并造謠其出軌,店主編造的內容不斷被轉發與傳播。事件一出,事件主人公不僅受到網民諸多謾罵,還因此丟了工作,出現了精神問題。部分網友在不知真相的情況下,本著對第三者插足的痛恨而對該女子的個人信息進行散布與網暴,即使在事件真相披露之后仍對主人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響。在數字媒體環境下,很多網友秉持著法不責眾的想法,以一種看熱鬧的心態對輿論事件進行討論,即使討論的焦點已經偏離了事件的本身,或者說他人的個人信息本不應該是輿論關注的重點,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受眾沉迷其中,無法擁有正常的判斷能力,而是用情緒代入事件本身。
輿論世界似乎并不重視現實世界的“重力邏輯”,現實中無足輕重的問題在輿論場中可能會成為焦點。①弱傳播理論認為,在輿論世界中,越輕的東西越好傳播,輿論是表面的世界,越輕的東西越容易涌達到表面。網絡媒介的崛起使網絡世界充滿了復雜性與私欲性。部分輿論議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充滿了功利化、低俗化的意味,一些網民甚至存在侵犯他人隱私的違法違規行為。這種以侵犯他人權利博取輿論關注和引發輿論討論的行為常常使得輿論事件的焦點從事件的根本性問題上挪開,利用部分網民的窺私欲來博取關注。普通的輿論議題很難在眾多的輿論事件中脫穎而出,而較為“輕”的話題很容易因其特殊性聚焦輿論力量。在河南洪澇災害發生期間,許多明星紛紛捐款。這本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好事,然而許多網友將目光聚焦于明星所捐數額的比較上,一些網友刷屏論證自己偶像的捐額數量高,也有一些網友譴責未捐款的明星。在此類突發事件中,真正值得關注的本是災區的現狀以及現場救援情況,然而網友過度地輕重倒置,忽略了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聚焦于功利化的違規行徑。大眾傳播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十分快,公眾人物時常處于輿論的漩渦之中。因公眾人物身份的特殊性,網友對其自帶的“輕”話題也格外關注。類似的娛樂話題和個人隱私也成為了“輕”話題,使得輿論失去其原本的焦點,向偏頗的方向越陷越深。
鄒振東教授認為,在輿論世界里,分布著主流輿論、次主流輿論、弱主流輿論、外主流輿論、逆主流輿論和反主流輿論等輿論形態。在輿論形態的譜系中,主流輿論是最不活躍的輿論,次主流輿論是最活躍的輿論。其通俗的表達是:主旋律傳播最不容易。②主流輿論是指在社會傳播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往往可以被主流媒體、政府機構采納,以及符合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相關輿論話題。這類輿論話題一般較為鄭重或者規范化,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很難獲取受眾的關注,因此傳播起來相對較為困難。逆主流輿論則是有悖社會發展的反面言論,在輿論的交鋒過程中很難被大眾接受。因此,那些處在主流輿論與逆主流輿論之間的次主流輿論就獲得了傳播的優勢。所謂的次主流輿論則可以理解為小小的叛逆,即與主流輿論在大體上呈現一致的趨勢,但是在主流輿論的基礎上表達出小小的異見。當輿論事件發生時,媒體或許會從輿論主流議題的分支上尋找輿論話題,隨即引發輿論的熱潮。2022年6月,唐山燒烤店一群男子毆打女孩的視頻在網絡引起熱議,施暴者的惡劣行徑確實十分令人憤怒,不嚴肅懲罰難以平息群眾怒火。該事件的中心議題本應是對于施暴者惡劣行徑的譴責,以及被打女孩的受傷情況。而在事件的發酵過程中,網友將目光放在現場未出手幫忙的目擊者身上,甚至惡意散布涉事燒烤店老板娘的個人信息、店鋪地址,使其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在輿論事件中,輿論焦點的偏移常常使得次生輿論話題超越主流輿論話題并占據主導地位,輿論失焦現象也隨即愈演愈烈。
輿論失焦現象的出現并不代表其完全脫離主流輿論的道路,而是在主流輿論的基礎上衍生出其他次生輿論議題。在當下的網絡信息洪流時代,媒體在進行信息推送時很難等待事件水落石出后再進行報道。為了占據輿論的主導權,許多媒體采取邊挖掘邊報道的方式。事件發生以后,受眾開始展開輿論討論。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會出現輿論失焦現象,但是這種輿論失焦也恰恰從某種程度上來反哺新聞媒體的報道。新聞媒體根據網民所關注的輿論焦點,針對事件本身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與探索,可以更好地尋找出報道的新角度。
還原事件的真相就如同剝洋蔥一般,只有將洋蔥一層一層地剝開,才能越來越接近事件的真相。新聞媒體在存在借鑒意義的失焦方向挖掘,可以從多方面尋找到事件的關鍵所在,為大眾呈現出真實且存在價值的事件原委。同時,輿論中不符合主流輿論的觀點也會在真相浮出水面以后被真正地打敗,使得輿論的焦點回歸正軌。
任何事件的影響都具有兩面性。輿論失焦現象的出現,一方面可以給新聞媒體帶來報道的新角度,另一方面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輿論失焦現象帶來的首要表現就是輿論焦點的偏移。輿論的導向直接影響著公眾對于輿論事件的關注方向,這種關注焦點的偏移可能會導致媒體忽略新聞事件的真相,也可能使得媒體在進行輿論引導時削弱自身影響力。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每一位受眾都具有發表言論的權利。但是,這并不代表每一位受眾所發表的言論都是正確的。因此,整體社會輿情風向的正常運轉仍然需要主流媒體的正確引導。
過度的輿論失焦會使得社會的輿論導向發生偏移,導致媒體的公信力下降,一些用戶對于媒體的報道不再“買賬”。在輿情危機到來時,整體的信息報道與輿論生態環境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主流媒體需要對已經偏離主流輿論的信息加以把控。
輿論失焦現象的背后是權威信息發布渠道的缺失或者受阻,網絡媒體平臺技術的弊端以及受眾權利、心理和情緒等因素的作用。這種受制于受眾心理和情緒性因素所生成的壁壘,使得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無法實現通融,媒體宣傳報道也變成了自說自話,無形中占用了媒體的社會輿情處置資源,浪費了媒體人員的信息資源。③新聞媒體的信息平臺以及資源空間都是有限的,這種媒體失焦所帶來的資源浪費使得公眾在未來接收信息時出現窄化的趨勢,以及對于輿論事件的判斷能力出現偏極化的結果。
輿論失焦現象的出現并不是受眾不關注輿論事件,而是受眾從次生輿情的角度開始關注事件。受眾在對事件進行關注的同時,自然對于輿論事件的主人公產生輿論監督的作用。這種監督一旦出現用力過猛的情況,則可能會對輿論事件主人公構成網絡暴力。同時,輿論焦點的偏移使得次生話題和輕話題更容易被傳播。這種傳播在無形之中變成對于一些私人領域的侵占,而這些過度的輿論監督和輿論失焦就會引發出網絡的暴力行徑。網絡暴力點燃了不良的社會情緒,從某種角度上激發了社會的潛在矛盾。
輿論失焦現象的出現不僅緣于受眾從次生輿情的角度開始關注事件,還緣于受眾對于輿情事件的關注已經脫離事件的根本性問題。這種不良現象的出現并不能歸結于某一方的問題,而是輿論觀點交融時多方觀點之間流通不暢、溝通不足、理解能力不夠所造成的。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媒體,抑或是受眾本身,都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也理應在面對輿論失焦問題時承擔相應的責任。
就政府而言,政府應當增加輿論調控的能力,加強網絡問題的治理。輿論失焦現象的出現往往會引發群眾對于社會事件的不滿,進而激發潛在的社會矛盾。政府在進行輿情監控的過程中,需要從多方角度認知受眾的輿論需求,在保護受眾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對于社會中所存在的故意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加以制止。同時,當輿情失焦現象出現難以把控或者過分偏移的情況時,要利用自身的優勢來增加輿論的調控能力,將合理的信息與輿論情緒傳遞出來,把個人的偏頗情緒等相關的輿論失焦現象遏制在萌芽狀態。此外,網絡技術的發展為輿論失焦現象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政府在保證網絡積極發展的同時,也要對網絡中所存在的現實問題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規或者政策進行把控,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
媒體在網絡輿論失焦現象中可以理解為牽引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受眾最初了解輿論事件都是來源于媒體。新媒體的崛起常常使得傳統媒體的發展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面對突發輿論事件時要把握好度,切勿為了獲取關注而將輿論事件中的次生話題與輕話題故意放大,使得受眾在信息把控時失去焦點,衍生出不必要的輿論風潮。一方面,傳統媒體要持續在輿論場中占據主陣地,通過速度和真實性來把握輿論的導向,使得整體的輿論導向不失去焦點也不過度偏移。另一方面,新媒體在當下的媒體環境中理應認清自己的責任與態度。一時的關注不是永久的關注,只有真正獲得受眾的青睞與關注,才能在眾多的網絡信息中做一棵常青樹,才能真正地在輿論信息的把控中獲得尊重。
受眾作為輿論失焦現象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應在眾多的輿論事件中吸取教訓,爭取做到遇事不盲從、不跟風、不急于站隊,保持理性,讓子彈多飛一會。輿論失焦現象的出現其實也可以說是網民的輿論狂歡,他們在輿論之中迷失了自我或者失去了一定的判斷能力,導致輿論的導向向他方轉移。受眾應當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能力,理性地應對輿論事件中偏激的觀點與導向,把握好自身的輿論應對能力。隨著互聯網傳播速度的加快,在很多輿論事件中,影響受眾的不再是輿論事件本身,而是網民的態度和自身的情緒。因此,受眾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大眾傳媒時代,輿論失焦的動因是十分復雜的。從弱傳播視角對其深入分析,可以從另一視角探析輿論失焦現象在當下媒介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輿論失焦現象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社會秩序的維護以及群眾意見的表達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在輿論失焦現象發生時,無論是媒體還是受眾,都應合理地把控自身的責任與媒體辨別力,減少網絡暴力與侵犯他人隱私等不良行為,打造一個全新的輿論環境,避免輿論失焦現象帶來的悲劇。
注釋:
①齊宇軒.弱傳播視閾下的輿論失焦與矯正路徑——以“成都確診女孩事件”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03):11-13.
②鄒振東.弱傳播:輿論世界的哲學[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8.
③戎寧.網絡傳播時代輿論失焦現象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