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揚
媒體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伊索爾·索勒·浦爾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自由的科技》中提出,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而后,互聯網的入場不斷加速了這一趨勢。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自此,在中央的帶領下,各大媒體自覺開展媒體融合的新嘗試,其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積極“入海”,搭建新媒體矩陣,一邊在其他網絡平臺進行多渠道傳播,一邊建立自主可控平臺。2019年11月2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移動運營商建設的我國首個“5G+4K/8K+AI”新媒體平臺——央視頻上線。它以短視頻為主,同時兼顧長視頻和移動直播,構建了“以短帶長,以長補短”的立體式傳播格局。
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微紀錄片應運而生。顧名思義,微紀錄片的特征在于“微”,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時長“微”,一般在12分鐘以內①,這是制作層面上的“微”;二是平臺“微”,即主要通過網絡新媒體平臺傳播,這是傳播層面上的“微”;三是視角“微”,微紀錄片敘事時間有限,主題單義性強,往往從具體事件或人物入手來完成意義表達,這是內容層面上的“微”。央視作為最早嘗試微紀錄片創作的主流媒體之一,早前輸出了諸如《資本的故事》《故宮100》等兼具口碑與傳播度的佳作。央視頻上線后,依托平臺優勢,央視進一步發力,在微紀錄片的內容表達與傳播手段上實現了突破。本文以該平臺中的典型微紀錄片為分析對象,探究主流媒體在媒體融合視域下推進微紀錄片傳播的策略。
視角是微紀錄片敘事的切入角度,也稱視點、視界、視野。為避免這些術語所蘊含的過分特有的視覺性,文學評論家熱奈特提出使用“聚焦”這一術語②,并闡述了3種聚焦方式,即零聚焦、外聚焦、內聚焦。零聚焦是上帝視角般的全知全能型聚焦方式,外聚焦是以旁觀者的“冷漠態度”來講述所見所聞,內聚焦則是從某一人物的角度出發,講述其所體驗的世界,這個人物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隨主題或情節需要而變化。不同聚焦方式帶給觀眾不同的觀看體驗。微紀錄片的敘事篇幅有限,沒有空閑時間留給情節去“起承轉合”,觀眾的情緒需要由一個較低觸點帶動起來,因此微視角、內聚焦則成為微紀錄片敘事的慣用方式。《聽,這里是貴州》采用以歌唱家閻維文為主的第一人稱敘事,從他的視角出發,帶領觀眾深入貴州各地的村寨,一起尋找極具特色的原生態民歌、與傳承人對話、體驗民族風俗等。片中的畫外音也出自閻維文本人。在他的解說下,于觀眾而言比較晦澀難懂的民歌生動了起來,具有了穿透屏幕的力量。《武漢:我的“戰疫”日記》采用Vlog的方式,每集由一個主人公講述他們的“武漢故事”。這些主人公是醫護人員、媒體工作者、志愿者、普通市民等不同身份的人,但他們有一個共同身份——武漢疫情的親歷者。在這座城市按下了暫停鍵后,它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外界人士的心,親歷者用自己的體驗與感受告訴外界,這里雖處艱難時刻,但在各方的努力與支援下,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武漢必將重現往日美好圖景。不同個體的微視角講述具體又真實,由此匯聚而成的“武漢故事”極易引發情感共鳴,關于武漢疫情的共同記憶也越發深刻。
微視角聚焦個人,讓紀錄片得以脫離“陽春白雪”式的說教,顯得更加平易近人。但是,對于宏大主題的詮釋,微視角、內聚焦可能有失客觀,而“他者”的微視角講述可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彌補。《追夢中國》匯集來自阿爾及利亞、蘇丹、巴基斯坦、坦桑尼亞等多個國家,目前在中國生活或工作的人,分享他們眼中的中國。薩法里尼是曾經的巴基斯坦駐華大使,1968年就來到了北京,比很多當地人都了解這片土地。他經常逛公園、騎中式自行車、吃餃子,早已融入這里,將北京看作是自己的家。來自美國的老肖在云南致力于傳播該地的民族音樂,并將其與世界其他風格的音樂相結合。他對云南了解甚多,認為云南音樂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些“他者”的視角向我們呈現別樣魅力的中國,從他們口中聽到的評價與贊美更具說服力。
符號是傳遞意義的載體,微紀錄片通過各種視聽符號構建意義世界。畫面由多種元素匯聚而成,實驗性的畫面呈現是微紀錄片區別于傳統紀錄片的特征之一。百集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多集輔以動畫闡釋表達。如第二季中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將石像內容轉為動畫,配合解說,演繹孔子請教老子的具體情節。原本靜止的石像生動起來,其黑白主色模擬石像的質感,加上光線與空白空間的巧妙處理,延伸了片子的意境之美。畫面是直觀的視覺體驗,而聲音則感人于無形。《聽起來很好吃》選取中國最具烹飪技術的菜肴,用聲音展示制作全過程,其間沒有多余解說詞,只靠字幕與烹飪的聲音喚起觀眾的味蕾感受。清洗食材、處理魚鱗、面粉發酵、下鍋翻炒、熱油澆蓋……種種聲音配合師傅們熟練、精巧的制作手藝,與當下網絡中流行的“ASMR吃播”有異曲同工之妙。放大食物聲音、隱匿解說與字幕、特寫鏡頭加慢放,聲覺與視覺元素強強搭配,讓美食講述自己的故事,也讓觀眾感受中華美食之魅力。
解說詞是畫面的補充,運用得當能夠引發觀眾對微紀錄片言外之意的思考。《如果國寶會說話》采用擬人化表達,讓靜止的古老文物鮮活起來,利用“萌寵”形象捕獲了大批觀眾的心。“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這是《如果國寶會說話》每一集開頭的解說詞;5分鐘的正片過后,解說詞又會提醒,“國寶留言持續更新,請注意查收。”開頭結尾呼應,讓5分鐘的科普變成了接收網絡熟人留言,互動感十足。解說詞中的網絡詞匯讓每一件文物都有了自己的個性,如第二季中的《擊鼓說唱陶俑》一集,陶俑自己介紹自己,言語中透露著可愛與幽默。“蘋果肌”“大明星”“逗翻”“贅肉”等現代詞匯,讓影片整體向“年輕態”靠攏,同時諸如“我的生命遠比壽命長久”“我的靈魂從未死去”等富有哲理又精練的文案,經由沉穩的男聲朗讀出來,傳遞出古老文物的厚重與神秘之感。
紀錄片與電影的區別是對搬演的拒絕,但其拒絕的是純粹的、欺騙式的搬演,適當的合理搬演有利于營造戲劇化的故事氛圍。《美術里的中國》每集圍繞一件美術作品,串聯時代變換與個人命運,提煉美術作品中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展現中國之進。第二集《萬松煙靄》通過搬演,展現了黃賓虹登黃山、望月與豪放作畫的場面,但搬演者的容貌并未出現,只透過光影與黑白輪廓告知觀眾“這就是黃賓虹”。對于缺少歷史資料佐證的情節,運用搬演是解決方式之一。于觀眾而言,這種蜻蜓點水似的搬演可以說是中國畫中“留白”的存在,起到引人無限遐想的作用。
麥克盧漢曾言:“媒介即人的延伸。”③他認為各種媒介不外乎是人體感覺器官的延伸。如今,媒介技術的進步使人類的感官功能得到了無限放大,人們可以與過去甚至是未來時空展開對話,讓那些歷史記憶擁有了跨越時間長河的力量。微紀錄片作為紀實性的視聽影像,在保留與傳承歷史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美術里的中國》第三集《這塊巨石里,藏著一整個春天》,先是用彩色畫面呈現潘天壽的舊居,后將敘述時間倒回1953年,畫面漸呈黑白色。潘天壽的人像也出現在黑白畫面間,一番“風云變幻”后,快速鏡頭又將時間拉回到了現代。在中國美術學院的檔案室里,潘天壽紀念館館長陳永怡打開1953年的歷史檔案,向觀眾說明潘天壽在教學人名單里被劃去名字的原因。歷史與現實交錯,連接過去與當下,雙時空的呈現表現出中國傳統美術文化的深厚底蘊。其次,影片中穿插了大量影像歷史資料。這些充滿時代感的畫面資料交代了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也讓人物形象更加完整、立體。《這塊巨石里,藏著一整個春天》共12分鐘,其中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歷史資料。潘天壽授課、學生們學習西洋畫、農民在田地間勞作、天安門前進行閱兵儀式等場景,將潘天壽的個人命運和時代的變換緊密相連,補充敘事的同時,也增強了內容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雙時空不僅指當下與歷史時空的共同呈現,還包含對“腳下”與“遠方”時空的呈現。《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的《花樹狀金步搖》篇,先是介紹本篇主角花樹金步搖,牽出其在古代的用途,再展示同館藏的金步搖冠飾構件,引出韓國、日本出土過的相似物,再延伸至公元一世紀在阿富汗席巴爾甘大月氏墓出土的黃金王冠,通過相似物將這些遠方勾聯在一起,最后回到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地圖的形式呈現“腳下”與“遠方”的親密關系,構建了一條亞洲裝飾美學的交流鏈。結尾處由單色的歷史遺跡轉向彩色的現代風景,將各種金步搖置于畫面中,寓意美具有穿透時空的魔力。短短5分鐘,雙時空的呈現讓微紀錄片縱橫古今、立足腳下、放眼遠方,體現微言之大義。
微視角講述、多元素交叉、雙時空呈現等手法不是“單槍匹馬”地出現,而是得到綜合運用。媒體融合視域下,受眾思維越發開闊,單一的表達方式滿足不了他們的求新求變之心。只有積極擁抱互聯網,以融合姿態進行多樣態表達的創新嘗試,才能讓微紀錄片充滿時代活力。
媒體融合的目的之一是現實對現有“小、散、亂”資源的整合,對其重新進行開發利用。央視頻背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這一容量巨大的資源庫,在資源整合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平臺在下方的一級菜單欄區域設有“電視”一欄,涵蓋了CCTV的各大頻道。CCTV9作為紀錄頻道,全天候播放紀錄片,觀眾在任意時段通過央視頻進入該頻道即可收看電視直播。《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在該頻道播出時同步上線央視頻,并在其他平臺的央視新媒體賬號上陸續播出。大小屏共振、相互引流,提升了該片的點擊率。《故宮100》是央視在2012年推出的百集微紀錄片,因其獨特的敘事視角、生動活潑的語言等創新點獲得了觀眾好評,也為后續的微紀錄片創作提供了示范模本。央視頻充分利用對舊有優秀資源的掌握,將諸如此類的微紀錄收入囊中,轉化為獨家內容。除了聚合CCTV的各大頻道,央視頻給省級衛視提供了二級專區,由這些衛視制作的微紀錄片也可在該平臺上進行預約點播。
主流媒體創建的自主可控平臺一直為人詬病的是開放性不足,使其無法吸引到興趣廣泛的多元受眾。央視頻保持開放姿態,除了聚集CCTV與各大省級衛視頻道,還吸納其他媒體、個人賬號等優秀社會資源,將內容轉化為自生動力。一更、二條這類專業型微紀錄片的生產賬號憑借央視頻的平臺實現了主流話語的轉化。各種二次創作類的視頻賬號通過對微紀錄片的剪輯講解為自己導流,互惠共利。央視頻為民間創作者提供展示自己與創業、就業的舞臺,同時持續盤活舊有資源,補充新鮮血液,將自己打造成微紀錄片的容量池,逐步實現從“做內容”到“做生態”的進化。④
作為首個5G國家級旗艦媒體平臺,央視頻匯集了各種前沿技術。就平臺而言,央視頻的算法區別于其他媒體平臺,是融合了用戶興趣與主流價值觀的獨立算法系統。除了點擊量、轉發率、評論量等傳統算法的衡量指標外,還加入了價值傳播因子、動態平衡網絡、社會網絡評價體系等和正能量相關的指標,并且可以為不同賬號級別設置不同的推薦權重。⑤精準把握用戶微紀錄片觀看取向,同時過濾掉低質量、低價值的內容,讓真正優秀的創作者被看到,保證了平臺優質的內容生態環境。具體到微紀錄片的呈現方面,《大美中國·春天系列》多用航拍方式記錄人眼看不到的城市美景,用無人機的上帝視角帶給觀眾獨特的視覺享受,雖是宏大敘事,但利用新的拍攝視角契合主題。《美術里的中國》利用3D立體成像技術讓名家的畫作動起來,齊白石的蝦和蟹在水墨畫中嬉戲,黃賓虹的山水在層層霧靄間若隱若現,徐悲鴻的馬在茫茫大地上肆意奔騰……技術賦予這些畫作新的生命力,也讓觀眾得以領略這畫、這人、這歷史里的中國魅力。《如果國寶會說話》引入三維數字掃描、多光影采錄、微痕提取等先進技術⑥,讓各色國寶煥然一新,再通過特寫鏡頭與4K高清畫面呈現,國寶的細節之處盡現眼前。即使是多平臺共享的內容資源,央視頻也能借助平臺的“5G+4K”技術帶給觀眾獨一份的視覺暢快享受與沉浸式體驗。新技術賦能使微紀錄片的藝術表現形式有了更多的可能,也讓央視頻與同類平臺有了明顯區分,得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核心優勢。
舊資源優勢整合、新技術資源賦能的底層邏輯是融合。作為網絡“外編人員”,央視頻充分學習和借鑒其他視頻平臺的經驗,對微紀錄片進行二次創作,或提煉精華剪輯為短視頻,或匯集拼接為長視頻,或將橫版素材制作為豎版微紀錄片,打通長短視頻雙市場,構建全視頻生態圈,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視頻觀看服務。最終,央視頻微紀錄片在傳播中融合各種手段,又在融合嘗試中提升了微紀錄片的傳播力。
2022年2月10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了《關于推動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紀錄片要積極進行跨形式創新。而微紀錄片作為傳統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變體,是紀錄片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可以預見,未來將會產出更多優秀且新穎的微紀錄片。媒體融合道阻且長,因勢而為、順勢而動是解題之策,不斷創新微紀錄片的表達技巧與傳播手段是關鍵所在。央視頻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融合路上的一大嘗試,主動融合新舊資源,提高自身資源的利用率,在具體內容表達上采取微視角講述、多元素交叉、雙時空呈現等策略才是其微紀錄片成功突圍的經驗所在,值得各方創作者借鑒與學習。
注釋:
①何蘇六,李寧.2012中國紀錄片行業盤點[J].電視研究,2013(04):18-20.
②[加]安德烈·戈德羅,[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電影敘事學[M].劉云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75.
③[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5.
④童盈.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開創三個第一,引領三股新風[J].中國廣告,2020(01):88-90.
⑤孫振虎,何慧敏.短視頻平臺驅動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研究——以央視頻為例[J].電視研究,2020(07):16-19.
⑥司若,趙靜超.融媒時代紀實性視聽作品創新模式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03):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