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茹
“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①在互聯網的助推下,網絡影視評論改變傳統影視評論的寫作、傳播和接收模式,使得影視評論步入了一個“眾聲喧嘩”的大眾評論時代。評論主體進入的“低門檻性”、海量評論信息缺失“把關人”等因素使網絡影視評論呈現出割裂、撕扯的態勢。“影視評論要發揮作用,除了影視評論人本身要擺正位置和做出努力外,還涉及發表的園地、發表的時檔、話語的自由空間等一系列因素。”②影視評論若能最大化發揮作用,勢必要依托于專業平臺和有效途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下簡稱“總臺”)通過打造影視評論品牌《央視劇評》整合總臺制作的劇集資源,匯聚專家學者帶領觀眾更深入地品鑒劇集,在為影視藝術理論發展添磚加瓦的同時,也實現了主流話語的革新與重塑。
2020年1月20日,總臺整合電視評論的專業力量推出原創影視評論品牌《央視劇評》。其以微信公眾號“CCTV電視劇”、學習強國、微博為主要傳播平臺,以“激濁揚清,以評為鑒”為主旨,通過文字與影像密切配合的表現方式,憑借賞評結合、屏幕閱讀、立體傳播的獨特魅力來推送總臺出品的重點電視作品,關注中國影視發展的行業焦點,喚醒重大歷史節點的影像記憶,撫慰繁多影視評論延伸的信息焦慮。
筆者選取2020年1月下旬至2022年2月下旬《央視劇評》共計166條樣本,根據其內容,劃分為劇集評論、爬梳整理、行業熱點、節日策劃、話題討論五類。
劇集評論是《央視劇評》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內容生產,旨在為受眾傳遞劇集播出信息的同時提供最接地氣的解讀。第一類是對某一部電視劇或紀錄片作針對性的評述,如《解碼<花繁葉茂>的破圈之道》《<創業年代>:中國IT科技幸遇大時代的敘事命題》等。這些評論選擇電視劇內容的一個破圈點展開評鑒。《央視劇評》在紀錄片選取上,既有《<航拍中國>:一次有意味的文化飛躍》對于歷史人文的思考,也有《<大工告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有關中國建設、中國速度的描繪,還有《<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啟迪世界的中國經驗》對人物群像、時代精神的把脈。第二類是關于重點電視劇、電影的系列解讀,如用8篇文章對首部抗“疫”題材電視系列劇《最美逆行者》進行解讀,聚焦每一個單元劇進行解析,帶領觀眾重溫故事原型背后的感動,重現全國人民齊心抗疫的動人場景,力圖最大化傳達劇中人物的情感,提升藝術效果。電影版《跨過鴨綠江》是央視首次觸電銀幕的電影,《央視劇評》用8篇文章為其宣傳造勢,邀請各界專家從歷史、軍事、藝術等角度對其評鑒,給受眾提供了一個脈絡清晰的看片指南。
第一類是針對某一社會事件對電視劇進行年度匯總。例如,《總臺熒屏生動呈現脫貧攻堅的時代畫卷》在2021年2月26日發布,當日正值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第二天。《央視劇評》系統梳理有關脫貧攻堅的電視劇和紀錄片,通過分析這些作品的美學價值、社會價值來記錄、見證彪炳史冊的中國擔當與中國經驗。第二類是在一段時間內對所播出的電視劇進行回顧與復盤。例如,2021年1月1日,《央視劇評》發布文章《2020總臺電視劇:聚合原創之力,堅持守正創新》,系統回顧這一年所播電視劇。《2020現實題材劇:用煙火氣升騰電視劇的精神品格》對不同題材電視劇進行分類梳理,充分體現出總臺家國擔當的氣度、打造電視劇行業標桿的高度。第三類是片單推介。例如,《央視劇評》在2021年年底發布《2022大劇看總臺》,對下一年將要播出的電視劇進行預告,在滿足觀眾期待的同時也提供了一份央視觀劇指南,營造出“大劇看總臺”的風向氛圍。
總臺的主流媒體定位決定它能在觀點交鋒、行業變幻時擁有對未來發展路向的前瞻性。因此,《央視劇評》針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震蕩的影視業以及技術變革為影視創作賦能等行業焦點發出準確的呼聲。第一類是聚焦行業變動而給出的建議或回答,如《走過至暗時刻:后疫情時期的中國影視業》《5G來了,中國影視業會怎樣》聚焦行業新變化發聲。第二類是關注行業評獎品牌。例如,《白玉蘭網劇元年:融媒體時代的影視創作走向》《在不確定性中把握確定性:不尋常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匯聚獎項評選取向、原則的變動,以此審視行業發展,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見解。第三類是關注小眾行業展,如針對烏鎮戲劇節、橫店影視節的熱點,邀請特約評論員普及知識,評價其發展,同時提出未來創新路徑。
電視劇與社會現實緊密貼合,在催生多種行業劇的同時,也傳達出對夢想的追求、對各行各業的禮敬以及對歷史的敬畏。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央視劇評》通過文章《“她”題材如何改進升級》關注女性題材的影響力,努力追求“她境遇與她聲音”的真實表達。《央視劇評》還在世界讀書日刊文《新媒體時代的影視、文學與閱讀》,探源文學改編,梳理脫胎于文學母體的影視作品。在七一建黨節之際,《央視劇評》刊發《七·一影像記憶:回望99年前的初心》一文,通過影視劇走進黨的歷史,在影像里緬懷逝去的英靈。在教師節到來之際,《央視劇評》通過梳理經典文本中的恩師形象,再現多樣師生關系,從而致敬教師。《央視劇評》以節日、紀念日為節點,精心策劃,實現了社會議題與影視文化的融合傳播。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央視劇評》發起“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藝評論”大討論,邀請特約評論員探尋文藝評論的宗旨、標準和目標。在網絡暴力事件不斷發酵、升級的態勢下,《央視劇評》發文呼吁“創造清朗網絡環境,向網絡暴力說不”。在一些演藝人員漠視藝德、違法失德破壞行業秩序時,《央視劇評》發文抨擊這種不良現象,數次強調并呼吁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崇德尚藝。同時,這些話題邀請網友積極留言,交流觀點,在開放的空間內對話,實現議題討論的互動參與。
《央視劇評》匯聚總臺制作播出的電視劇和紀錄片的推薦、評鑒,其評論摒棄奪人眼球的花哨形式,文本努力尋求大眾接受及權威專業之聲的共謀,呈現出一個溫文爾雅的文化片庫。《央視劇評》憑借享有海量資源、匯聚專家之聲、打造立體傳播、體現總臺站位高度等優勢,擁有其他公眾號所不能比擬的傳播效果。
《央視劇評》對現象級電視劇《跨過鴨綠江》《最美逆行者》《奮進的旋律》《遠方的山楂樹》及優秀紀錄片《航拍中國》《中國的寶藏》《文學的故鄉》等作品進行評鑒,帶領觀眾感受總臺站位的高度、時空的跨度、思考的深度,全景描摹一年來總臺制作播出的絕大部分電視作品。《央視劇評》雖是文本形態的影評,但其依托多樣的社會化媒體進行大眾化傳播,將作品內容、主流話語及觀眾進行有效聯結,不僅整合劇集資源、樹立價值導向,而且使電視作品不斷曝光,延伸其“長尾效應”,以此實現最大化傳播。
得益于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傳統電視媒體日益重視新媒體宣傳陣地,著力打造依托主流媒體的媒體內容生產和技術服務支撐。”③在臺網聯動的深度融合下,傳統電視媒體應該在出品、制作、營銷等多方面與新媒體平臺進行深度合作,構建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相結合的立體傳播網。《央視劇評》依托微信公眾號“CCTV電視劇”和微博@CCTV電視劇開設專欄。截至2022年6月30日,《央視劇評》上線運營兩年半,發布文章186篇。微博話題#央視劇評#閱讀量達到7.6億,討論達43.4萬。每一篇文章的討論區都有網友發出自己的聲音。例如,“擁有真實歷史背景的作品,值得每一個人去看。”“感謝每一個演員的用心演繹,給我們呈現出如此恢宏、大氣磅礴的作品。”“看到大結局收官不過癮。”《央視劇評》成為一個主流文藝評論的集合地,在提供敘述情緒功能的同時,也達到了將受眾進行群體區隔的效果。
總臺借助《央視劇評》傳播重點電視劇信息,傳遞電視作品深厚的人文內涵,搭建主流媒體與觀眾信息反饋的平臺,利用臺網聯動的立體傳播形態,延長電視劇的生命周期。《央視劇評》體現出配合總臺講好中國故事、凝聚民心力量、堅持傳遞正能量的社會擔當。
知識分子以其知識話語生產的優勢和對文化資本的占有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員,“對電視劇創作實施主動、有意義的影響,確立與維護其權威地位是很有必要的。”④文化優勢使他們對文藝創作的政策導向、專業性擁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具有全局觀念和更高的政治敏銳度,因而更容易從節目的創作理念、主題呈現、價值導向等層面展開更專業、更系統的評價。《央視劇評》不僅是一個輸出思想內涵、價值觀念的“場域”,還濃縮了影評人和央視平臺的主要觀點,以此不斷強化話語生產者的權威。《央視劇評》特邀評論員尹鴻、胡智鋒、仲呈祥、戴清、陳立強等學者對“后疫情時期的中國影視業”“中國電影票房全球奪冠的思考”“負面清單為娛樂劃紅線、設禁區”等行業焦點進行探討,發出專業的聲音,以饗專業人士。他們的發聲不僅能站在更高處觀照行業發展,給予高屋建瓴的啟發,還有助于作品主題、內涵的立體塑造和深刻闡釋。
《央視劇評》就電視劇《裝臺》展開評鑒時,邀請研究西部影視題材的西北大學教授張阿利就作品的地域文化、審美趣味及平民意識進行勾勒。張阿利教授以“西安市井美食”“陜西方言”“秦腔”為切入點,引導觀眾了解蘊含在陜西市井煙火里的文化藝術和人文精神。對觀眾而言,曾經熟悉的文化載體如今成為展示城市形象和地域人文傳播的窗口,在文化共鳴中對作品產生更深刻的欣賞認知,從而為該劇帶來觀看流量和口碑傳播效應。在《跨過鴨綠江》熱播期間,《央視劇評》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歷史學家劉波結合自身研究,解讀戰火歷史與細節。熒屏內外的現實與隱喻解讀重構了人們觀看劇集的單一感受,劇集的重要性也因系列解讀得以逐漸加強。考慮到觀眾教育背景水平的差異,《央視劇評》影評人在相對去除學理性、盡力摒棄觀眾難以理解的艱澀內容的前提下,將專業的學術理念用接地氣、通俗、親切的語言傳遞給觀眾,在大眾接受和精英文化之間尋求平衡點,在普及之中逐步提高觀眾的影視文化修養。
《央視劇評》憑借其傳統主流媒體的身份和耳目一新的話語體系,彌補了央視電視劇評鑒在專業平臺發聲的缺位。其匯聚總臺制作人、文化學者、影視從業者,著重對劇集文本進行挖掘與思考,并將其放置在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之中進行有歸納性質的總結與定位,直指影片優劣,格局開闊,反思有力。
在媒介內容繁雜、受眾需求多變、網絡評論內容日趨分散化的語境中,主流媒體作為承載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功能的權威載體,兼具“國家”身份與“公共空間”的雙重角色。因此,《央視劇評》通過設置節日“公共議題”進行信息和意義的傳遞交流,不僅有助于整合社會價值觀念、實現媒介的社會價值,還能彰顯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央視劇評》上線以來,對記者節、世界電視日、中國夢想日、國際消除針對婦女家暴日等鮮少被關注的節日給予審視,不僅彌補“節日儀式”影視評論缺失的遺憾,還通過“節日儀式”使“節日限定”影視劇走入觀眾的視野。例如,記者節對于新聞社群乃至電視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儀式性和周期性的“熱點時刻”,《央視劇評》在記者節當天發出“記錄真相,見證歷史風云”的思考。評論從“記者”由西方至東方的誕生來回溯歷史,給予“記者是世界的縫合者,是社會前行實踐者”的肯定;從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報道中國共產黨、紅軍領袖及梳理長征脈絡的《紅星照耀中國》到中國記者披露“毒奶粉”“地溝油”等社會現實問題,給予“記者是時代記錄者,是現代社會符號象征”的定義;從記者為獲取事實真相而舍棄生命到冷靜、敏銳尋找新聞事件,給予“記者是質疑的符號,是維護穩定的重要力量”的深思。不管是在父親節思考影視作品中父親形象的教育意義,在國際消除針對婦女家暴日探討影視作品中家暴的縮影與反思,還是在世界電視日對未來電視行業前沿趨勢的展望,《央視劇評》都是在特殊時間節點構建節日儀式,找尋著節日與影視的連接點,塑造節日視域下的角色模范,折射出影視行業深層次的行業意識、文化認同及集體記憶。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微信公眾號內容的表現形式愈加多樣化,圖文、色彩及排版直接作用于受眾視覺感官,進而影響其接受心理。《央視劇評》恰當運用深度長評、熱點短評、人物專訪及視頻化評論,在盡力調節屏幕閱讀單一乏味的同時,也積極探索多種表現形式運用的可能性。例如,在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播出后廣受好評的背景下,《央視劇評》對該片導演張同道進行專訪。《央視劇評》在訪談中提出了“為何以‘故鄉’為核心”“為何甄選這六位作家”“如何把這些作家和他的作品以及故鄉結合起來”“拍攝莫言對中國文學具有重要意義,是如何構思表達的”“拍攝本片最大的體悟是什么”等問題,而后將導演張同道的受訪語錄去除口語化表述,融入《<文學的故鄉>:探尋中國當代作家的精神花園》影評文章中。富有專業性的劇集評論文本和訪談內容的堆砌,滿足了讀者的在場感和參與感,也避免了言語修飾、觀點整合之后的話語差異。《央視劇評》邀請作品創作者暢談創作以解觀眾之困惑的人物專訪形式,不僅拉近了話語主體與受眾的距離,而且在滿屏皆是論點的文本語境中實現突圍。
在信息空前繁雜、受眾注意力較難集中的互聯網時代,《央視劇評》恰逢時機地出現,既有鏗鏘有力的權威宣傳,又有“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效果。《央視劇評》不僅可以引領或啟迪觀眾充分吸收電視作品的文化養分,以豐富精神世界,彌補央視作品播出后劇集思想內涵難以有效發聲的缺憾,而且能應對網絡影評范式瓦解、標準失控的挑戰,以“激濁揚清,以評為鑒”的宗旨樹立融媒體時代文藝評論的風向標。
注釋:
①[加拿大]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17.
②張遙.當代中國網絡影視評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③莊志松,蔡加珍.省級衛視電視劇的全媒體營銷策略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11):31-36.
④韓婷婷.產業化背景下我國電視劇批評的發展[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1(0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