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瑩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沒有止境,理論宣傳更是任重道遠。電視媒體是宣傳思想工作的主陣地,理論大眾化節目是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①這為電視理論節目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求理論節目打通深入人心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字面意思是經過了長途跋涉之后,沖刺終點的最后一段里程,也是最為關鍵、分出勝負的一段距離。可見,如果沒有到達終點,那么前面的努力也將失去意義。所以,“最后一公里”也通常被引申為工作落實的最后關鍵環節,多指工作中還存在“卡脖子”問題。電視理論節目的“卡脖子”問題表現為“高”與“冷”。進入新時代,電視理論節目主要的使命是廣泛宣傳好、宣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但是梳理傳統的電視理論節目會發現,大多數節目是采用演播室訪談的形式,邀請專家對理論進行解讀和闡述。在《凡事說理》節目早年的探索中也是如此:邀請國內知名學者與主持人進行一對一的訪談,全程在演播室內錄制完成,播出形式則是以“訪談+短片”為主。
“有高度”是大眾對電視理論節目的普遍評價,但是不得不承認,對比專家們在屏幕里討論得熱火朝天,受眾的反應卻是有點“冷”。因為局限在演播室里的訪談,形式比較單一,可看性并不強,對普通觀眾缺乏吸引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就無從談起了,所以“不接地氣”成了電視理論節目的另一個標簽。有了高度沒有溫度,結果必然是失去關注度。所以,要想讓理論宣講直達人心,打通“最后一公里”,改變節目形態勢在必行。
廣西廣播電視臺《凡事說理》欄目于2012年開播,經歷了電視理論節目“遍地開花”的十年。作為一檔老牌電視理論節目,《凡事說理》如何突破瓶頸?從2017年起,《凡事說理》開始改變刻板的演播室訪談形式,尤其是近年來對節目表達的主題和內容進行嚴格甄選,在對理論實現電視化呈現的過程中尋找著一種新的表達方式。
在《凡事說理》制作的系列訪談《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中,節目組采用了“走進式”的方法。記者和專家走進了橫縣中華茉莉園、龍州水口邊貿扶貧產業園、巴馬那桃鄉平林村敢煙屯等第一現場,在田間地頭向花農了解一年的收成情況;走進農村電商直播間,了解“互聯網+”如何助力農產品銷售;走進深加工企業,了解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前在演播室的訪談是由專家分享調研的情況,如今是直接走進調研的現場。“走進式”的紀實性展現手法,首先讓訪談的主體走出了演播室,極大地開拓了理論節目“現場感”的可能性。可看的東西多了,互動環節也多了,節目的視聽語言變得豐富,情景沉浸感和情緒感染力大大地加強了。
《凡事說理》探索移動思政課的形式制作理論宣講的節目。例如在制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訪談中,節目組分別邀請了廣西師范大學、南寧師范大學的師生們,將他們分成幾個小組,由老師帶著學生在田間地頭調研。思政課的教室被設置在火龍果種植基地里、在“荷美覃塘”的荷田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表演的現場、在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鄉村民宿里。在這些移動的思政課堂上,學生們實地走訪,和老師熱烈地討論著感興趣的問題,如為什么產業振興在鄉村振興中是“重中之重”、為什么說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鑄魂”等。這樣的理論在探討中自然地流露出來,達到理論宣講的效果。可見,移動思政課為電視理論節目添加了許多元素。它的形式還是課堂,但場景更為豐富;它的主體還是老師和學生,但雙方的互動性更強,理論的宣講也不再那么刻板。對于觀眾而言,這也是一堂好看的思政課。老師和學生的討論能夠引發觀眾的共鳴和思考,也就達到了與觀眾共上一節思政課的目標。
《凡事說理》制作的《牢記囑托學史增信》系列訪談中,第一集拍攝地選擇在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到廣西視察的第一站。節目進行“沉浸式”的表達,由講解員帶領主持人和專家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進行參觀,觀眾也可以隨著鏡頭走進這座紀念園。在恢宏的英雄群像浮雕前,講解員為大家講解紅軍英勇搶渡湘江時的場景,講述油畫上陳樹湘師長“斷腸明志”的故事。在此過程中,講解員還回憶了總書記視察時的重要講話,以及她當時在現場的感受。而在參觀的過程中,幾位專家也有感而發,探討“為什么說革命理想高于天”“怎樣講好黨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如何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此情此景,專家的觀點輸出沒有說教的味道,要比端坐在演播室里解讀理論更容易引發共鳴。正所謂“眼見為實”,此時,信仰、信念、信心不再是一些高遠抽象的概念。“沉浸式”的體驗與見聞讓受眾有了深刻的實感。
通過電視語言表達如何讀懂、用好理論書籍是非常困難的。《凡事說理》在制作這類主題節目的時候,探索“分享式”的呈現形式。例如《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這期節目,走進中共廣西區委黨校中青班的課堂,首先由專家簡要講述這本書的內容和特點,對于如何學好、用好這本書提出自己的建議,然后便組織一個小型的讀書分享會,讓學員們分別摘讀書中的一段話,再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想來談對這段話的認識。通過大家的分享,書中的這些理論變成了一個個立體的、可見有感的事例,更符合電視語言的表達。
縱觀近年來各地的電視理論節目,全國電視媒體推陳出新,不斷加強電視理論節目的研發與創新。“走進式”紀實性地記錄、“伴隨式”跟著鏡頭實地學習或者通過舞臺置景“沉浸式”演講等新的節目形態異彩紛呈。例如《思想的田野》《社會主義有點“潮”》《開卷有理》等節目都有類似的創新探索,成為電視理論節目大眾化之路的生動注腳。
理論宣傳的最終目的在于說服人,必須以事說理、以情動人,才能順利抵達“最后一公里”。因此,節目確立了主導思想,就是堅持用小事情解讀大道理,用身邊事來解讀時代主題,在可親可敬的事上做文章。所以,講什么樣的故事,怎樣把故事講好,是《凡事說理》正在探索的事情。
首先,走進主人翁的“故事場”。要讓理論宣講“潤物無聲”,講故事是最好的方式。《凡事說理》制作的《“兩山論”引領綠色發展之路》訪談中,主人公是“網紅脫貧戶”韋慶成。節目中,他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的老家在石漠化非常嚴重的廣西河池大化瑤族自治縣。20多年前,他遷到了廣西南寧市邕寧區新樂村。無奈這里的土地太貧瘠,他種過的甘蔗、龍眼收成并不理想。2015年,新樂村的吳茱萸示范基地成立了,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韋慶成屬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因此脫貧致富,還因年收入達到18萬元而登上新聞頭條,成了“紅人”。在拍攝現場,韋慶成帶著主持人和專家認識吳茱萸這種植物,估算著這一年的收成,所有人都被他的故事感染。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講情懷,降低理論節目的“海平面”,讓人物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跡中,把恢宏的時代主題落實到細節之處,用柔性的畫面語言表達剛性的理論思想,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其次,善用道具講故事。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辦法請到當事人用第一人稱來講述故事,那么道具也能夠很好地豐富內容,達到故事可視化的效果。《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訪談節目講述了時代楷模黃文秀的故事。在廣西百色市百坭村黃文秀工作過的地方,節目組拍攝了她的駐村工作日記。黃文秀在駐村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走訪了全村195戶貧困戶,并親手繪制百愛屯貧困戶分布圖。節目就以這一張圖為載體,展現黃文秀作為新時代的共產黨員,用短暫而精彩的生命譜寫著奉獻之歌,令人印象深刻。在拍攝《邊境線上的小康路》關于講鄉村文明風尚建設的內容時,節目組請村民展示了一個愛心超市的積分存折。村民參與村落打掃、孝敬老人等都有相應的得分,可用積分兌換獎品。類似這樣的故事單靠人物講述并不見得生動,但一張親手繪制的地圖、一本積分存折的展示,讓故事的可視性更強了。道具雖小,但在細節上往往有著更強的感染力,理論也借著道具這個載體,悄悄地抵達人心。
最后,時光尋訪“穿越過去”。很多時候,理論節目里講述戰爭年代革命英烈的故事,往往會缺乏電視語言的表達,而復雜的后期特技或舞臺背景重現也不適用于周播類的電視理論節目。《凡事說理》引入“時光尋訪人”的角色,用朗讀一封信或一段文章的形式,讓觀眾穿越時光,跟著作者回到故事發生的那一刻。比如在《我是五四新青年》這一期節目中,講述著名的學者、詩人聞一多立志投身革命的故事,欄目組邀請全國優秀青年輔導員朗誦聞一多的一封家書。這封信表達了他投身革命的毅然與決然,放棄了回家探母、與家人團聚的寶貴機會,還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說自己身處安全之地。在《馬克思主義“行”》節目中,邀請大學生朗誦了革命先輩黃日葵給少年中國學會同仁寫的一封信。彼時的中國還處于動蕩之中,而這位信仰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對革命的前景充滿了向往。通過“時光尋訪人”的朗誦營造了一個“可穿越”的時空,讓觀眾在那一刻身臨其境,感受到作者的處境,走進他的內心,讀懂革命先烈的選擇,讓觀眾看到信仰、信念、信心所帶來的力量。可見,這種“穿越式”的講故事方式可以彌補電視語言無法重現的故事現場。
放眼當下,我們有取之不盡的素材,比如歷史的故事、新時代的故事,也可以是身邊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講好故事,把故事講好,是電視理論節目的制勝法寶。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對宏大的時代問題進行闡述,深入淺出地解讀理念思想,能夠令觀眾感同身受,也可以使原本艱深晦澀的理論變得有靈魂、有生氣。近年來,在對理論實現電視化呈現的過程中,電視理論節目逐漸尋找到一條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創新表達的路徑,理論節目激活黨史學習教育、理論學習的創新傳播,在生動的節目表達中建構了一塊精神與價值的高地,奏響了理論節目的時代之歌。②
電視理論節目被詬病在于以理論專家為主導,單向輸出觀點,這也是理論節目“不接地氣”的原因之一。而在《凡事說理》的探索中,不管是“走進式”“課堂式”,還是“沉浸式”的方法,都盡可能多地讓基層群眾成為節目的重要角色,讓他們有發聲的機會。
例如,在荷塘邊,主持人、專家一起和村民們一邊剝蓮子一邊交談。村民們說這幾年農村變化很大,看病不愁了,孩子有學上,家家戶戶都建了新房子,不少人還買了小汽車。專家回應說:“這就是小康啊!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總書記就講了,我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就是你們這樣的生活。”村民點頭稱是。如此雙向的輸出,要比單向的說教式理論宣講更有說服力,互動也非常自然,更加“接地氣”。
再如,在邕寧區百濟鎮紅星村的訪談中,村黨總支部書記指著眼前一片山林介紹,以前這里只是一片荒山,村里的年輕人也都外出打工了。2016年,有公司在精準識別后引進沃柑,老鄉們看到種植沃柑的效益好,紛紛回來創業,把自己的地全部種上了沃柑,第2年、第3年就豐產了。豐產的話,1畝就有1萬元、2萬元的收入。他感嘆道:“這就是‘兩山論’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了。”主人公的講述由眼前此景回歸到理論本身,更令人信服。
基層群眾成為理論節目的發言嘉賓,能讓講故事的視角更接近受眾的視角。他們用自己的體會解讀理論,既能體現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也更容易被受眾接受,所以設置嘉賓多元化、雙向地輸出,可以讓電視理論節目實現雙贏。
當下,新媒體的發展讓人們的閱讀習慣、接收信息的途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小屏”日益成為人們快速了解信息、表達觀點、傳遞思想的主渠道。同樣,“小屏”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電視理論節目在發揮好公信力高、受眾面廣等“大屏”優勢的同時,也必須主動搶占新媒體這個輿論陣地,才能實現廣泛覆蓋、有效到達、高效傳播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在哪里,新聞輿論陣地就應該在哪里。對新媒體,我們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須參與進去、深入進去、運用起來。”③如何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凡事說理》在傳播形式和手段上進行積極的探索創新,有機融合電視大屏和移動小屏,通過交叉覆蓋、疊加傳播,產生強大的輻射效應。節目在廣西衛視播出的同時,也在“廣西視聽”“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進行推送;在電視直播時,可以網絡同步收看。另外,同步推出與其內容相關聯的短視頻產品。例如在《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節目中,大學生們講述信仰的故事以及自己內心的觸動,在青年網友群體里引起強烈的共鳴,大家紛紛留言表達新一代青年人要學黨史,堅定信念跟黨走,把青春之小我融入國家民族社會的大我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勢,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④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傳統電視理論宣傳工作帶來沖擊和挑戰的同時,也加快了理論宣傳創新的步伐。因此,電視理論節目必須牢牢把握這一重大機遇,在表現手法、表達形式、傳播途徑上推陳出新,實現理論節目傳播質量的全面提升,推進理論大眾化,讓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打通理論深入人心的“最后一公里”。
注釋:
①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中國政府網,2018-08-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②牛夢笛,李蕾,李怡霖.電視理論節目這十年:以全新姿態和年輕視角奏響理論之歌[N].光明日報,2022-06-22(005).
③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6-02-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④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人民網,2018-08-22.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822/t20180822_5243384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