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菊芳
(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100191)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技術迭代迅猛,社會變革劇烈,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創新”似乎從未像現在這樣被眾人所關注,可以說,我們目前已經生活在“創新時代”。
創新,無法精確定義,正如愛、美麗以及人世間所有美好的情感一樣。美國理查德·福斯特教授的《創新》提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視角:只有向更遠處思考,才是正確的態度。
2000年,聯合國經合組織(OECD)《在學習型經濟中的城市與區域發展》報告中提出:創新的含義比發明創造更為深刻,它必須考慮在經濟上的運動,實現其潛在的經濟價值。只有當發明創造引入到經濟領域,它才能成為創新。
2004年,《創新美國》計劃中提出:創新是把感悟和技術轉化為能夠創造新的市值、驅動經濟增長和提高生活標準的新的產品、新的過程與方法和新的服務。
創新涵蓋眾多領域,包括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對創新的概念認識都有所區別。百度百科對創新的概念認識主要以經濟學概念闡述創新[1]。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對創新概念的認識研究發現創新內容最重要的是技術創新。
創新概念的起源為美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概論》,包含的范圍很廣,涉及技術性變化的創新及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
2.世紀80年代中期,繆爾賽對自熊彼特起半個多世紀時間內有關技術創新概念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分析,他認為:“技術創新是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征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著名學者弗里曼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創新,他在1982年的《工業創新經濟學》修訂本中明確指出,技術創新就是指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和新服務的首次商業性轉化。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展了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驥先生對技術創新做了明確的定義。進入21世紀,在信息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算法日趨成熟,知識社會的形成及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進一步被認識,科學界進一步反思對創新的認識:技術創新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以需求為導向、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進一步得到關注。
創新可以分為科技創新、文化創新、藝術創新、商業創新,其突出體現在三大領域:學科領域——知識創新,行業領域——技術創新,職業領域——制度創新。從技術創新進化史來看,今天對創新認識集中在技術層面。原因很簡單,知識創新屬于科學技術,制度創新屬于管理技術,實際都屬于更寬、更廣的技術的范疇。例如,一場別出心裁的聯歡會,除了帶有創意的點子,同樣需要策劃技巧和技術安排;發現一道數學難題的新的解題方法當然是一個科學技術活;大到建設一棟大樓,小到一個鼠標的設計,涉及太多的多領域跨專業技術;谷歌、IBM、通用電氣公司、花旗銀行的管理技術的突破;國內百度AI的完全體系、聯想集團的智能化時代ICT技術構架、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開展的5G網絡共建共享,幾乎所有的行業、企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創新內容最重要的就是技術創新。
1.極限
在高等數學中,極限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指無限趨近于一個固定的數值。當技術接近極限時,并不意味著沒有技術空間了,而是在這項科技上沒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20世紀初在“托馬斯·W·勞森號”航行之前的50-60年間,帆船顯然達到了自然速度的極限。勞森號想突破帆船的極限,設計者犧牲機動性,緊密排列7根桅桿,使得這艘船很難操控,無法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從構思、建造到投入商業運作,勞森號都是在違反這個背景的前提下進行的,這就注定了它的失敗命運,1907年最終沉沒在英吉利海峽的錫利群島。那個時候還有其他可選的航行方式,包括大約在1840年首次亮相的蒸汽動力,甚至是于1894年與英國“渦輪號”一起亮相的渦輪動力。眾所周知,這些船的速度極限都比帆船的速度極限高很多,也就是說航行技術有了新的替代技術。因此斷層是不可避免的了。帆船的商業時代和“托馬斯·W·勞森號”一起終結,輪船開始統治大海。
20世紀50年代,IBM同樣遇到了一個極限問題。他們研發的芯片運行速度越來越快,但是產生過多的熱量,無法使計算機保持低溫、保持運行效率。后來,開發了一套全新系列的電腦芯片,規避了過多熱量引起的極限,成功研發了IBM的360系列計算機。
可見,每一項技術都有一定的極限,越接近極限,需要投入的成本越高。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企業從努力到績效是有極限的,有峰值的,呈現S曲線(圖1)。因此,回報并不總是與投資成正比,當投資(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一定水平時,就很難獲得突破性再增長了。S曲線已經被用來描述電力技術、鐘的精度、電燈泡效率、藥的劑量、無線通信寬帶、有機殺蟲劑和軟件,以及幾十種其他技術的進步。

圖1 技術進步的孕育、爆發和逐漸成熟
如今,谷歌、IBM正跨界進入醫療領域,優步試圖成為工程公司,如果我們停留在舊有認知里,用線性思維方式看待周圍世界,那將一定失敗告終。所以說創新會過時,但創新規律不會過時。
2.斷層時代
S曲線幾乎總是成對出現(圖2)。S曲線對之間的間斷,代表斷層,即一項技術取代另一項技術的時期。例如,蒸汽船取代了帆船,計算機辦公取代了完全紙質辦公。

圖2 S曲線幾乎總是成對出現
技術斷層將一直存在,而實際上,任何產品單一的技術很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一般有三至四種或更多的技術參與同一項競爭:一些在防守,而另一些在進攻。即多種新技術創新為取代一項舊技術并占有它的市場份額而相互競爭。為了適應挑戰,就要創造管理技術斷層的方法和文化,那就是加大投資研發新技術,也可以有效購買并運用外部技術實現征服斷層。
彼特·德魯克在《斷層時代》一書中真實地描述了我們所處的經濟時代。斷層出現的頻率比我們大部分人想象的都要高,而且它們的頻率還在增加。在所有的行業中,斷層都正在發生,或者隱約即將出現。它們的影響很廣泛,會帶來一系列無窮無盡的商業競賽,這些競爭造就了一些人的成功和另一些人的失敗。
從歷史的角度看,技術斷層經常集中地出現。例如,19世紀晚期就是一個斷層較多的時期,因為我們的重心從農業生產轉移到了工業生產上,汽車和火車代替了四輪馬車,電話拉近了人們的距離,蒸汽船取代了帆船。經濟學家越來越認同這種觀點,那就是在過去的250年中,創新的浪潮差不多每隔 50年就出現一次。在創新周期的最初幾年里,技術含量不斷增多。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期里,創新活動大量涌現出來。再接下來是一段很長的商業化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創新的速度逐漸放慢。俄羅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最先提出這個理論。20世紀30年代,德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發展了這個理論。
3.技術創新全面推動社會進步
前花旗集團總裁沃爾特·里斯頓在1985年提出:“新制度不是由政治家建立的,也不是由經濟學家建立的,而是由技術建立的。”計算機和通信技術逐漸改變了銀行、貿易和服務行業。銀行用自動取款機代替出納員,客戶在多地點隨時支付及提現,銀行后臺辦公室在很多方面實現了無紙化,降低成本,并增加了響應能力。銀行可以在街角開設一個很小的銀行分支機構。利用新技術創辦銀行與傳統銀行相比,不僅具有競爭力,還具有巨大的成本優勢。顯然,銀行的制度創新是隨著技術創新的出現來改變的。
社會上有一個現象,不是那些“高科技”公司的領導,恰恰是一個生產爽身粉和無淚配方洗發水的公司領導說,“在通常情況下,處理技術變革是一項全新的任務。總有新規則不斷地出現,你永遠也不知道接下來會出現什么規則,也不知道是誰帶來了這些規則。”舉例來說,寶潔不僅開發合成洗衣粉市場,還在紙處理方面尋求機會以趕上幫寶適;米其林引入更耐用的子午線輪胎;日本以電子表超越了瑞士;基于計算機的文字處理器、電子打字機的研發使IBM在辦公設備產品上超越了史密斯科羅納公司;使用新技術治療胃潰瘍的西咪替丁推出后,史克業績水漲船高,之后成了一流的制藥公司。
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已經成為創新發展的新動能,作為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在此浪潮中快速發展。其具備很強的通用性,呈現出標準化、自動化和模塊化特征,在很多行業發揮優勢作用,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價值日益凸顯。百度大腦的基礎底座“飛槳深度學習平臺”是我國首個自主研發、開源開放、功能完備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它擁有開發便捷的深度學習框架,支持千億特征、萬億參數的超大規模深度學習模型訓練技術,多端多平臺部署的推理引擎和產業級開源模型庫等四大領先技術,覆蓋通信、電力、城市管理、民生、工業、農業、林業、公益等眾多行業和領域。在語音、視覺、語言與知識等AI核心技術方面,百度不斷創新,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未來某一天可能的變革:以電子技術為基礎的家庭銀行服務將會使大型跨國銀行沒必要開設很多分支機構;癌癥治療方面,單克隆抗體將被證明更為安全而有效,從而替代傳統的副作用很大的放療;磁共振成像技術將在醫療診斷方面取代計算機輔助X線斷層攝影術(CAT掃描);光計算機制造商有可能挑戰像IBM這樣的電子計算機制造商;人類成功移居到了火星……這些可能的變革清單是列不完的。創新技術永不停息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改變著環境。全世界互聯網企業、科技企業等,都在把握信息技術革命歷史機遇,不斷挑戰技術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開創數字合作新局面,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綜上,結合國內外學者、教授的論述,本人對技術創新概念的進化史做了梳理,同時對技術創新作了理性思考。首先,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創新內容最重要的是技術創新,這里對技術的概念定義更寬、更廣。其次,結合材料探討了對極限、S曲線、斷層及斷層時代的認識,提出唯有技術創新征服斷層時代。最后,總結技術創新全面推動著社會進步。技術創新是人作為個體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是全面推動整個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