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鶯鶯
(福建省漳州市第一外國語學校 福建漳州 363000)
2021年7月出臺的“雙減”政策,一減校內作業量,二減校外培訓負擔。“不僅是對教育體制和結構的重大改革,也是對學生學習負擔和作業設計的一種調整。”如何讓作業“減量”不“減質”,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和審視作業,加強作業與備課、上課、輔導、評價等教學環節的系統聯系,將作業作為學習活動的一部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應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展性,學習任務群的安排應注重整體規劃。以單元作為作業設計的基本單位,符合教師對日常教育教學的理解與操作,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1]。
進行單元作業設計前,要有合理的單元整體規劃,要先有單元教學目標,后有單元作業目標。
范例:活動·探究 單元教學規劃(見表1所列)

表1 活動·探究 單元教學規劃表
作業目標與教學目標相一致,有助于保證作業內容的可理解性,避免因為作業內容的陌生,導致作業難度加大,從而加重學生的負擔,也有助于地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學習。
課堂教學由于受到場地、時間等限制,往往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不足。作業作為一種課外學習任務,應該在適當鞏固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更加發揮課外時空的學習優勢。在核心素養、“雙減”政策背景下,作業目標已經相應地從知識技能轉向核心素養。因此,作業和教學不是簡單的從屬關系,而是相輔相成,優勢互補,共同保障課程目標的實現。
要加強作業與備課、上課、輔導、評價等教學環節的系統聯系,將作業作為學習活動的一部分。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就是完成作業的過程。教師布置作業時要把握時機,要有生態意識,要進行精心的過程設計,呈現出分階、分層的態勢。
范例:語文八上第一單元 冬奧來了 單元作業設計 雙向細目表(部分)(見表2所列)

表2 語文八上第一單元作業設計雙向細目表(部分)
作業的設計,不再只滿足于出題。針對作業落實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還應突出學生作業指導,關心學生作業過程,用有效的手段促進作業效益提升。必要的時候,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活動的作業,要適時為學生提供一些完成作業的“腳手架”。腳手架是給予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一些關鍵“步驟”、關鍵“問題”指導,把復雜的作業任務加以合理分解,以便達到最終的學習結果[2]。
“雙減”政策明確指出:學校要確保初中書面作業平均時間不能超過90分鐘。因此,對于作業時間的把控就非常重要。我們除了要考慮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還要考慮學生修改、訂正的時間,自主學習的時間。因此,單元作業設計中,除了布置少而精的作業,還可以考慮作業形式的轉變,布置“長周期作業”也是不錯的嘗試。當然,還應該考慮不同學科之間作業時間的協調。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語文教學的指南針,也是作業設計的依據所在。作業設計時,要追根溯源,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指引,構建理論基礎,只有充分對其研讀,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扣緊初中階段語文課程目標,合理規劃,才能設計出科學合理的語文作業。語文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作業設計應以核心素養為中心。語文單元作業設計時,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維度需要綜合考量,各有側重,最終呈現系統性、統一性。
作業是診斷、評估學生知識技能的評價過程,也是學生自主學習、涵養精神品質的過程。作業設計應注重立德樹人,切實把握作業的育人功能。在新聞單元作業設計中,所選素材多來自新華社、人民網、光明網等官方權威媒體,文質兼美,充滿正能量,有利于涵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作業設計的選材要與時俱進,扣緊時代脈搏。在文本選擇上,特別要注意扣緊時事熱點,富有時代性,以期幫助學生養成關注現實、關心時事、自主思考的習慣。新聞活動探究單元作業設計時,各種新聞素材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我們可以聚焦某一新聞熱點,看各大新聞網頁“神仙打架”,小心采擷,精心編制。對于作業設計,既要考察學生新聞體裁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還應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提煉能力和創新能力。
此外,還應及時關注學科前沿,預測出題發展趨勢,多學習,多借鑒,多實踐,多反思,不閉門造車。一方面,要及時關注語文重點期刊和語文界最新研究成果,多閱讀、多思考、多實踐。收集、研究新題型,研判出題新趨勢也是必要的。通過對歷年真題的研判、預測考試趨勢。對于近年來出現的新趨勢、新題型,在作業設計中可適當加以化用。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基礎性”。在單元作業設計中,不宜舍棄基礎題,且出題形式可多樣化。語文積累運用部分知識點可安排小語段閱讀,也可以以選擇題、填空題等多種形式考察,出題靈活,考查面廣,考察效率高。聽說讀寫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在作業設計中,我們除了布置“寫的作業”,還可以布置“讀的作業”。
范例:
20世紀40年代,除了報紙以外,廣播電臺是非常重要的傳播媒介,其傳播速度往往比報紙快。假設你是當時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在這勝利的時刻,應該以怎樣的情緒來播報這兩則消息?選擇一則消息,試播報,錄下音頻上傳到釘釘群。
以上作業范例以播報新聞的方式,把學生帶入角色情境中,既考察學生的語音語貌,也考查學生對新聞情感的理解與把握。同時,新穎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樂在其中,后期的“金牌主播”評選活動更是精彩紛呈。
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增加學生對作業的選擇性,不等于簡單粗暴地給學生分層,僅僅通過難度、數量、時間等來體現作業的差異性。
如果作業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風格,就能夠激勵學生努力完成作業。比如,有的學生喜歡通過聆聽和記筆記來學習,有的學生善于在討論對話中進行學習,有的學生喜歡視覺化的學習方式,有的喜歡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學習等。
另外,作業設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作業可分成基礎題和拓展題,或者必做題和選做題。同時,注意設計不同風格的作業:既設置書面作業,也設置動口動手的實踐型作業;既設置獨立可完成的作業,也設置合作型作業、創編型作業。如此,為不同發展潛力和能力特征的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問題,促進不同學生能力的發展。
語文作業向來都是“堆積如山”,繁重的作業批改任務讓老師苦不堪言。“雙減政策”視域下,作業更加靈活,形式更加多樣,作業的評價方式也應該更加多元化。作業評價方式,可以由單一的教師評改轉向學生作業自評、小組作業互評、班級作業展評等。當然,教師的“放手”并不等于“甩手”。評價方式可以多元化,但教師在學生作業自評、互評及展評中,應發揮指導作用。教師可制訂作業評價表,讓作業評價有據可依。
例:消息寫作 自我評價表
作業設計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在真實情景中解決問題,讓學生更好地運用所學,實現知識的鞏固、遷移。

范例:我身邊的感動人物
每一年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都備受矚目,每一份頒獎詞都以最誠摯璀璨的文采,敬最可愛的人,致永不過時的“感動”。校園“十大感動人物”評選活動正在征集中,我們身邊是否也有讓你感動的平凡又不平凡的人,請你為他/她寫一段具體點贊的話(含主要經歷、個性特點、意志品質等),選擇合適的圖片,分享到你的微博或朋友圈,看看誰推薦的“感動人物”熱度最高!
本范例屬于實踐性任務情境設計,首先設置“評選校園感動人物”的背景,貼近學生生活。“點贊”身邊感動人物的情境任務,需要學生挖掘身邊的人和事的閃光點,這是個人體驗情境;查找“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相關資料,閱讀相關文本、觀看相關視頻,模仿寫作,是學科認知情境。分享到微博或朋友圈,又有社會生活情境。
作業設計要加強語文與其他領域的融合,可以嘗試設計跨學科作業。
跨學科作業,以產生跨學科理解為目的,相對傳統的抄寫、背誦、書面練習等,跨學科作業更強調學生在實踐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堅持性、責任心和人際交往能力等。一項作業的問題或任務往往起源于生活中一個真實的問題,更加強調情境性、主題性、開放性、合作性、長周期性等。
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精準分析,打破時空界限。倡導探索設計智能作業,以網絡學習空間為紐帶構建智慧學堂,優化作業推送和批改方式,讓數字化賦能“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下的語文單元作業設計,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單元整體規劃為前提,合理設置作業目標;關注作業過程和評價方式的改進;強調作業的“融合性”,積極探索跨學科作業。“雙減”政策下的語文單元作業設計,既是對一線教師綜合能力的極大考驗,也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