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淑琴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 寧夏銀川 750004)
學科思維導圖是指,以圖示或圖示組合的方式。對學科知識體系進行結構化梳理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學科思維的本質及規律性,最終實現學科思維的內化,促進學習者心智結構的發展。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在對“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維度的表述中,認為高中生要“能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則分析、判別語言,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與人交流溝通,準確、清晰、生動、有邏輯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1]。《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課程標準實驗版)》在作文要求方面的表述也由原來的“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常用應用文”變為“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由此可見,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更傾向于理性思維的考察。
為了響應時代的號召,切實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在課堂上,尤其是在議論文教學中,特別注重使用學科思維導圖,來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
下面主要從材料議論文的審題立意、整體構架、分論點設計和作文講評分析方面來談談在議論文教學中對學科思維導圖的運用。
當我們拿到一則命題材料,在初步分析完材料類型、材料主旨和基本要求之后,就得進入立意的環節,即確定自己要從哪個角度切入,寫哪個方向。在具體的作文教學操作中,筆者有時在寫前進行指導,而更多的是在作文講評的時候,運用學科思維導圖來幫助分析,這對于打開學生思維非常有幫助。
比如,以下作文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近期,一位名叫“李子柒”的姑娘走紅。李子柒是一個短視頻博主,主要拍攝鄉村古風生活、傳統美食、傳統文化等內容,擁有粉絲過千萬。
有人認為,李子柒的視頻總在中國農村的舊式耕作生活上打轉轉,展示中國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是負面文化輸出。
對于這個觀點,你有何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
筆者在講評作文時,運用以下學科思維導圖分析立意方向:

“思路一”關聯了材料中涉及的所有對象,橫向全面分析,360度反駁“敵人”——“有人說”,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不要片面孤立;“思路二”只鎖定一個點——李子柒視頻來說,縱向深挖,讓事實說話。筆者常對學生強調,審題立意的環節必須要重視,思路整理好了,寫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學生如果在寫作之前在草稿紙上能畫出這樣的思維導圖,一定能寫出一篇不錯的作文。
再如,這個作文片段訓練:
結合下面的材料,用并列式結構寫一篇議論文提綱。
1.曾仕強教授在《中國人,你為什么愛生氣》中說:中國人現在很愛生氣!擁擠的公交車上,車水馬龍的公路上,我們聽慣了謾罵,看多了追尾司機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中國人的情緒似乎一觸即發,一點就著。
2.作家龍應臺在《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中說:在電視新聞中,有人微笑著說,你把檢驗不合格的廠商都揭露了,叫這些生意人怎么吃飯?我覺得憤怒。在一個法治上軌道的社會里,人是有權利生氣的。否則,我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
3.中國人很贊賞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觀點:“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人的一生都要同“情緒”打交道。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要求:
1.全面理解材料,選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
2.提綱只寫題目、總論點、分論點和相應論據(高度概括)。
筆者引導學生分析立意方向,其中第1則說的中國人往往在不該生氣的時候(出現小問題和關乎小利益)愛生氣,從材料所舉事例可見,這體現了中國人的太浮躁、不寬容和無遠見,解決問題的措施呢?我們可以追根溯源,從禮儀之邦的相處之道、儒家思想的個人修養、文明社會的公民素質幾個方面給出解決措施。這樣就可以用學科思維導圖的形式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

分析之后,就可以有這樣的寫作方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退一步海闊天空》《別讓你的情緒破壞了社會和諧》《風物長宜放眼量》……
第2則寫的是中國人在面對不公平的時候不生氣。這里的“不生氣”可以進一步解釋為“不發聲,無行動,不維權,不懲惡”,深究原因,可歸結為“法律意識淡薄,少了血性,沒了骨氣”。但如果只是口頭說出來或者用word文本的形式以PPT展示出來,學生們的思路還是亂的。而我選擇用思維導圖呈現出來,分析問題的維度和過程也就明確了:

這樣一整理,就很容易得出自己的寫作方向:《法治社會,莫要愛心泛濫》《路見不平一聲吼》《也談骨氣》《告別懦弱,擁抱血性》……
綜上,作文立意時,合理運用學科思維導圖分析命題材料,可以有效甚至高效地幫助同學們充實文章厚度,開拓文章寬度,挖掘文章深度。
有學生的議論文整體結構總是自由散漫,無章可循。筆者引導學生從學過的典范的古代議論性散文中找靈感,找方法,依然用學科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呈現。
如對《寡人之于國也》和《勸學》的結構,可以這樣直觀呈現:

議論文的展開思路一般都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但只強調抽象的理論,學生仍然理解不透徹,運用不靈活。如果在講授這些篇目的時候,把文章結構方法作為一個重點特別強調,或者另外設計一個課時,就古代典范的論說文和學生的議論文寫作之間的聯系做一梳理,訓練學生的理性邏輯思維,效果會更好。因為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名家作品,就更能得到學生們的認同和接受,其借鑒意義也就更加突出。
議論文的結構,最好用分論點撐起。在議論文的本論部分,為了能更深入、透徹地論證,更有序、直觀地呈現自己的思路,可以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對總論點進行分化解析,從而得出三到四個結構并列或遞進、句式類似或相同的答案,讓他們獨立成段或置于段首,引領一段內容,也提挈自己文章的結構,作為自己文章的宏觀結構擔當。
筆者所說的議論文本論部分的構架,主要就是為議論文擬定分論點。
例如,有這樣一個材料作文命題:
1.不學蝸牛爬,要學千里馬。——諺語
2.追逐著鹿的人是看不見山的。——佚名
3.慢慢走,欣賞啊!——阿爾卑斯山口的路碑
上面的三句話,會使人產生許多關于“快”與“慢”的聯想,請結合生活實際,以“快和慢”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議論文。
要求:①角度自選,題目自擬,立意自定。②注意用分論點明確文章結構。
筆者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這樣擬定分論點:

當然,很多學生采用的是先“立”后“破”或者在“立”中“破”的方式,反駁的力度受限,但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作文,其主體部分的打造還是很成功的,且邏輯分明,思路清晰。反過來說,引導學生用這種方法思維,謀定而后動,事先成竹在胸,不怕筆下無墨。
需要說明兩點:一是在一篇文章中,因為字數所限,一般只能選擇一個模式去寫,分論點之間不能重復交叉,否則,會導致文章的宏觀邏輯混亂;二是分論點一定要在總論點的統攝之下,不然會導致文不對題。還以前文所述“生氣”話題為例來說,有同學的分論點就出現了交叉現象:

以上例子中,前者分論點一和分論點二在概念上有交叉,“免疫力”是“健康”的一部分,二者不可并列;后者分論點三“生氣只是情緒,實際上毫無意義”與總論點“該生氣時要生氣”互相矛盾,邏輯不通。這兩種情況作為反例,要明示學生引以為戒,在作文講評時要當作重點分析。
每次作文講評時,巧用學科思維導圖可以達到直觀、醒目、有序呈現問題或優點的效果。在我的作文講評課堂上,學科思維導圖幾乎要恃寵而驕了。
比如,在帶領學生參加完銀川市“閱讀之星”頒獎活動后,筆者更有感而發,曾原創了以下作文題: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為響應和落實銀川市“書香銀川·銀川書香”全民閱讀精神,銀川市文聯已經舉辦了四屆“閱讀之星”活動。12月15日,第四屆“閱讀之星”頒獎儀式選在商業中心大悅城五樓舉行。這是一個開放式頒獎會場,會場周圍有書店、飯店和各種飾品工藝品服裝店,來往閑人較多,人聲雜亂。活動過程中,時有圍觀者、拍照者。
對這次頒獎會場的選擇,來參加頒獎儀式的學生和家長看法不一。有人說這里商業味太濃,容易把孩子帶偏;有人說這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最后發給閱讀之星的書卡其實是給附近的新華書店帶來了實惠;也有人說這樣挺好,不想聽會的時候可以在周圍閑逛;還有人覺得這樣做恰恰是為了引領全民閱讀。
對于這次頒獎會場的選擇,你怎么看?請綜合材料內容立意,寫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不少于800字。
在講評時,筆者這樣歸結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典型問題:

這樣,把問題歸結到一個頁面上,授課時設置成“逐個展開”模式,邊講邊展開,學生就能比較全面地把我本次作文中的問題和改進方向。
在鼓勵表揚優勝者時,也可以用這樣的思維導圖:

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對當代中學生的素養要求,是高考對所選拔的合格畢業生的衡量標準,也是“互聯網+”時代對高品質人才的硬性要求,還是一個人從懵懂走向成熟的主要標志。在議論文寫作中,通過學科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理性思辨,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習得的一個很好訓練理性思維的方法,值得反思總結,甚至推而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