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祺 張雷云
應用型本科高校以“本科屬性+應用特征”為特色,有機融合了學歷教育與職業能力養成。2019 年2 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的發展目標。2021 年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推進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同時,教育部高度重視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促進應用型高校提升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鼓勵應用型本科高校為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積極調整培養方式與教育內容,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如案例式、問題導向式以及線上線下混合式等教學方法,從而增加課程模塊的創造性和實用性。堅持需求導向,培養思維活躍、實踐性強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1]。
然而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中依舊存在兩個突出問題:第一,教學設計的問題。一方面,教師對教學目標、情境以及活動的設計主要聚焦于達成知識目標,沒有關注教學重點、教學方法與學生特征之間的契合程度。同時,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方法之間作為一個體系,其設計缺乏關聯性和一致性,導致對目標的達成度的判斷存在阻力,難以形成精確的教學反饋。另一方面,教學過程與學生特點之間的不匹配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消極對待學習任務,致使學習浮于表面,無法做到學以致用,也難以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第二,教學評價的問題。教學評價主要聚焦于評價學生認知結果,卻忽視了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度、實踐能力、溝通和團隊合作技巧、思維能力等,沒有關注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遷移和實際應用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培養特點,遵循學生的學習特征和認知規律,合理設計課程內容提升教學效果,是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持續推進深化教學改革創新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把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融入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專業課,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與專業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有助于推進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課教學的創新發展。因此,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建立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其次,對江西省某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審計學》 課程進行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實踐;再次,實證檢驗了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對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課教學質量的積極作用。
精準教學的概念最早由Lindsley 提出,隨后演變為一種用于評估任意給定教學方法有效性的框架[2]。精準教學的核心主要聚焦于目標精準、問題精準和干預精準三個方面[3]。目標精準體現為應關注學生需求,以學生為中心,明確教學目標,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幫助教師精準分解課程教學目標及其實現路徑;問題精準體現為通過不斷跟蹤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實時監測,并依據檢測結果動態完善和調整教學活動,隨動而謀;干預精準體現為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而實施個性化、針對性地教學指導,精確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高素質人才[4]。
應用型本科高校實施目標精準、問題精準和干預精準的精準教學,體現了“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本文構建的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強調在學習者動態評價的基礎上實施精準教學,該模式包含了學習者動態評價、線上預習、線下課堂講授、小組課堂案例討論以及期末教學評價五個環節。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學習風格,通過教務系統查詢學生的先行課程成績情況,并對線上預習過程中的學習數據(討論區互動、預習測評)進行統計與分析,從而精準設計符合學生特征的線下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重點以及教學方法。在教學評價中,注重對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掌握與知識運用的綜合評價,旨在重點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團隊協作、學以致用的能力。同時實現教學相長,提升教學質量。
動態評價(Dynamic Assessment)是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通過為學生提供所需要的中介而促進并診斷學生發展潛力的一系列評價方式[5]。動態評價相較于傳統的評價方式能夠更有效地分析學習者的能力,更準確地預測學習者未來的發展。
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的框架主要有4 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習者動態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特征,從而幫助教師選擇與學生特征相匹配的教學方法;第二部分為線上線下課程設計,包括錄制《審計學》精品課程視頻、編寫教學案例、準備課件、設計單元教學任務、設計預習測評卷、課堂測評卷以及課后作業等;第三部分為課程實施,包括線上預習、線上預習測評、線下教學、線下案例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線下單元測評及課后作業、線上虛擬仿真實驗,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第四部分為教學評價,進行學生滿意度調查,綜合線上、線下學習情況、測試結果以及完成虛擬仿真實驗情況給出期末成績。
本文以江西省某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審計學》課程教學作為改革對象,實施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審計學》屬于會計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開設在第6 學期,共51 課時,該課程的特點是知識點多、實踐內容豐富。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普遍反映《審計學》課程課堂教學較為枯燥,教學效果較差。因此選擇在《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中引入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查找教務系統中先行課成績以及學習通測驗數據統計結果,從學生“學習風格”“專業基礎”“學習能力”三方面構建學生的學習者動態評價指標體系。幫助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動態、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況。
首先,使用VARK7.0 中文版學習風格調查問卷對學生學習風格進行調查分析,形成學習風格指標。VARK 由Fleming 提出,是一種促進個性化學習并發展與之匹配的教學實踐的學習風格理論[6]。如表1 所示,VARK 將學習風格類型分為視覺型(V)、聽覺型(A)、讀寫型(R)以及動覺型(K)四種,通過研究學習者運用不同感官建立的與眾不同的學習風格來采用與學生學習風格相匹配的教學方式,為后續設計和執行精準教學打下基礎[7-8]。

表1 VARK 學習風格類型及其學習行為傾向
其次,考查學生的專業基礎狀況。本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重點需要根據學生對先行課程的掌握程度進行適當調整,如《審計學》課程的學習需要較好的會計知識,因此需要查詢和分析教務系統中記錄的學生的《會計學原理》以及《中級財務會計》成績,以此衡量學生專業基礎狀況,幫助教師進行精準教學。
再次,在每周課前利用學習通推送《審計學》精品課程視頻幫助學生課前預習,通過學生的在線學習時間、線上提問討論以及預習習題完成結果了解預習階段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此數據結果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使用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時,應依據授課班級學生動態評價情況,緊貼專業特質及培養目標,精準科學地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采用與學生特征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并根據教學實施情況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重點。下面以會計學專業的《審計學》課程教學為例,呈現應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課程設計流程。
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設計線上預習內容,教師在設計線上學習資源時,主要選擇短而精的線上精品課程,在學習通進行推送,《審計學》精品課程一節課為7—15分鐘,方便學生隨時預習,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在討論區發問和互相討論隨時表達自己的學習狀態,此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有效開展線下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風格特點、先前專業課成績、課前學生線上學習發問討論情況以及線上預習測試中發現的高錯誤率知識點進行具有針對性地授課,同時發布案例任務,按學生特征劃分學習小組,由小組團隊合作完成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討論,最后進行教師點評和學生代表點評[9]。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的課程實施過程中,主要包括課前知識傳遞、課中知識構建和課后知識鞏固三個環節。
1.課前知識傳遞。課前,教師通過學習通平臺上傳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完成課前預習任務,這一過程包括發布課程學習任務、上傳預習視頻、討論區師生生生互動、發布預習測試題。在此階段,學生通過線上預習,完成教師發布的預習測試題,學生若在線上學習觀看視頻時遇到問題,可以通過討論區留言方式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可以通過數據平臺數據(包括學習時長、討論區留言、預習測試結果)充分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在課前預習的同時了解學生對《審計學》知識的理解難點,便于后續精準教學。
2.課中知識構建。在課中知識構建過程中,主要有兩個任務:第一是線上知識回顧,教師根據學生在學習通線上的討論區互動、預習測試成績情況,了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調整教學重點,及時在線下課堂中進行講解分析,并對相關知識點加以總結和歸納;第二是完成線下教學任務,審計學課程線下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共同完成案例角色扮演和討論分析任務,教師根據小組任務的執行和完成質量進行點評,重點講解學生小組案例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錯誤。如在對審計程序進行設計時,有的小組設計的審計程序與審計目標不相符,有的小組設計的審計程序過于繁瑣,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還有的小組沒有關注設計審計程序的不可預測性。對于小組案例角色扮演和討論中產生的錯誤和不足,教師應及時糾正,并與學生一起討論并總結錯誤原因及修正辦法,挖深審計理論知識,提升審計實務技能。
3.課后知識鞏固。《審計學》課程實踐性強,課后是進一步鞏固知識、提升技能的關鍵階段。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課堂中學生僅僅完成教師布置作業的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在課堂的表現把知識點歸納上傳線上學習平臺,并發布審計案例虛擬仿真實驗。學生進入線上學習平臺進行鞏固并完成課后作業以及虛擬仿真實驗,系統自動批改評分,教師根據系統中提示的學生錯誤進行在線點評,學生也可以在討論區進行討論,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提升實操能力。
學習評價主要由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方面組成,是衡量應用型本科高校采用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形成性評價主要從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學生在線學習時間、線上預習測試完成情況、課堂表現、課堂中小組任務完成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交流互動次數等幾方面考核學生。總結性評價通過期末考試成績和虛擬仿真實驗完成質量進行評價。
以江西省某應用型本科高校2018 級、2019 級會計學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2018 級會計學專業2 個班共117 名學生、2019 級會計學專業2 個班共109 名學生(剔除了未收回問卷人數、在《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課程和《審計學》課程考試中缺考的人數后)。由于教師對2018 級會計學專業學生進行《審計學》課程授課時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模式,將其作為對照組,對2019 級會計學專業學生進行《審計學》課程授課使用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將其作為處理組。教學效果通過《審計學》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虛擬仿真實驗完成質量以及問卷調查,分析學生對《審計學》課程教學的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價。
首先,了解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學習風格特點,采用VARK7.0 問卷對江西省某應用型本科高校2019 級會計學專業2 個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通過進一步分析后獲取學生的學習風格分布情況,如圖1 和圖2 所示:會計學專業1 班學生的聽覺風格比例最高,占比36%,其次是動覺風格,占比31%;會計學專業2 班學生的動覺風格比例最高,占比38%,其次是聽覺風格,占比31%。兩個班中視覺型和讀寫型學習風格的學生所占比例較低。從2019級會計學專業學生的總體學習風格來看,學生性格活躍,表達、溝通和協作能力較強,可以較好地融入教學情境,偏向于喜歡通過實踐參與和操作體驗方式來學習,可以在聆聽講解和小組討論中思考和解決問題,獲取審計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達成課程目標。因此,在對2019 級會計學專業學生《審計學》 課程的精準教學過程中,1 班主要采用案例視頻教學、教師主講并配合小組討論,2 班使用了更多的審計案例情景演繹模式,采用分組分角色扮演配合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

圖1 1 班學習風格占比分布

圖2 2 班學習風格占比分布
其次,由于《會計學原理》和《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是《審計學》課程的重要先行課程,且《審計學》課程的學習需要大量的會計學知識,因此需要了解2019 級會計學專業學生的會計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會計學原理》和《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期末考試加權平均成績來衡量學生專業基礎狀況。如圖3 所示,2019 級會計學2 班的學生的先行課成績中等、良好以及優秀的數量均高于2019 級會計學1班,說明2 班整體專業基礎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在1 班分配更多的時間對會計學知識進行復習,從而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審計學》課程知識。

圖3 2019 級會計學專業學生專業基礎情況
再次,線上精品課程預習結果分析。通過學習通的討論區互動及時了解學生對哪些知識點的理解存在問題。如2019 級會計學學生線上學習審計風險模型這一節時,在重大錯報風險的知識點部分發出了較多提問,同時線上預習測試中此知識點題目的錯誤率也較高,因此調整線下課堂教學重點,對重大錯報風險的定義及特點進行著重講解。
應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的效果分析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方面,從學生對教學的滿意程度來確定精準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審計學》課程結束后,對2018 級和2019 級會計學專業學生進行了滿意度調查,調查要求學期末對學生就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無記名滿意度調查問卷,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問卷統計結果如表2 所示:處理組中非常滿意的人數比率為67%,滿意的人數比率為32%;對照組中非常滿意的人數比率為42%,滿意的人數比率為55%。說明相對于對照組,處理組的滿意程度更高,絕大多數接受了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的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給予了肯定。

表2 調查問卷結果比較(單位:人)
另一方面,《審計學》課程的考核分為理論考試和實驗考試。理論考試(百分制),其中包括基礎知識和綜合案例分析。實驗考試(百分制)為學生在平臺進行的虛擬仿真實驗得分,該部分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論運用情況,即是否能使用其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審計問題的能力。對照組和處理組都采用難度相當的試題和實驗。如表4 所示,在期末理論考試和實驗考試中,處理組學生成績總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成績,結果說明使用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考試成績和實驗成績的提升。

表3 對照組與處理組期末考試成績對比分析結果
本研究構建了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在線上教學、測試的技術支持下,強調以學習者動態評價為出發點,進行有針對性地精準教學活動設計、實施以及評價,并以江西某應用型本科高校2018 級、2019 級會計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審計學》課程教學為研究載體,討論了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審計學》課程的學習效果。
因此,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提出應用型本科高校進一步有效開展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的建議:
首先,改善精準教學課堂的形式。由于基于學習者動態評價的精準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動態評價為基礎設計精準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精準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特征考慮引入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針對聽覺型、動覺型學生,應多采用分小組案例角色扮演和討論。教學的組織形式也應多樣化,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教學管理部門應改善教學環境,布置出討論區、留言區等,為教師精準教學過程中采用咖啡館式、沙龍式以及留言板式等不同小組討論方式提供硬件基礎,為學生提供舒適的發言討論環境,便于課堂參與者之間進行有深度的研討交流與互動,從而提升學生對精準教學效果的正面感知。
其次,構建差異化的學習團隊。精準教學需要基于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教師應積極了解學生的特點,提升教學方法與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學習特點的匹配程度,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主動、高質量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教師可以以學生學習風格、專業基礎和學習能力的異質性為依據,在學生中構建差異化的學習小組,各類型學生發揮自己在學習認知、基礎知識、實操能力以及團隊溝通協作方面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互相賦能,通過協同作用提高學生個人和學習團隊的學習效果。
再次,應用型本科高校應鼓勵教師持續搜集、更新、改編教學案例,促進動態案例采編常態化,提升教學案例與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學習需求的匹配程度。傳統案例多來自案例庫,較為陳舊,而動態案例庫貼近實務最新熱點,且可以通過案例角色扮演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