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艷



摘 要:舞蹈編創中的情感表達策略有表達編創者內心世界、提升舞蹈編創效果的作用,舞蹈編創者需要加以重視。基于此,本文首先探究舞蹈與情感之間的具體關系,指出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關系;其次立足于情感的具體表達,從音樂元素與舞蹈技法兩方面分析了實施路徑;最后指出舞蹈編創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編創者認真觀察生活,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關鍵詞:情感;舞蹈編創;表達策略
舞蹈是集音樂、動作、節奏等元素于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實際上,舞蹈本身是沒有靈魂的,它之所以能讓觀眾感同身受,皆是因為舞者在進行二次創作中融入了情感,因此舞蹈成了感人至深的藝術。好的舞蹈,不僅具備優秀的肢體動作,還能讓舞者通過表演傳達出豐富的情感,從而使觀眾產生深深的共鳴。如何才能在舞蹈編創過程中,將一系列優美的動作串聯在一起,強化觀眾觀看體驗的同時,又能抒發美好的情感,喚醒觀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個編創人員都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對此,編創者應提高重視,積極探索實施的路徑與策略,以便拓展舞蹈藝術的生命力,提升舞蹈的實效性。[1]
一、分析舞蹈動作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
(一)情感可以有效提升舞蹈的藝術價值
舞蹈是由肢體語言構成的,情感則是舞蹈的核心內容。若是舞蹈的肢體語言中少了情感,那么其觀賞價值將會降低。因此,情感是編創者在編排舞蹈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唯有如此,舞者才能根據舞蹈作品,呈現出各種優美的狀態,從而增強觀眾的審美體驗。換言之,編舞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應首先考慮舞蹈所要傳達的情感,圍繞這個方面設計相應的舞蹈動作,確保情感與舞蹈相互融合。舞蹈的創作與誕生,唯有始終以情感為主要載體,才能具備較強的感染力與生命力,成為高于生活的藝術存在。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舞蹈必然來源于生活,其中所涉及的肢體動作必然會反映人類的喜怒哀樂。然而,舞蹈不是對生活情境的簡單重復,也不是對生活元素的重新組合,而是高于生活的,喚醒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存在。想要實現這一點,就離不開情感的支持。因此,情感因素成就了舞蹈的肢體語言,推動舞蹈動作的形成。作為舞蹈藝術的編創主力,工作人員應正確看待情感與舞蹈的關系,切實把握兩者的內涵。
(二)舞蹈動作是促使情感得以表達的重要載體
人們內心的情感世界是無比豐富的,作為普通人,我們自然不能深入別人的內心,去把握他人的情感。因此,豐富的感情需要以一種具體的形式呈現出來,才能被眾人所理解。舞蹈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人們情感的外化。沒有舞蹈承載的情感是虛無的、不可捉摸的,它注定不會被眾人理解;而沒有情感的舞蹈是空虛的、沒有意義的,它不過是一系列簡單肢體動作的組合,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舞蹈與情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舞蹈因為有了情感因素而有了重要的意義,可以給予觀眾較為豐富的觀看體驗;情感有了舞臺的承載,得以從虛無的狀態轉化為可觀、可感的藝術形式,成為眾人心中永遠的經典。舞蹈編創者在編創過程中,應認真對待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以此制定創編方案,提升舞蹈的教育性,充分發揮其作用,使舞蹈成為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重要存在。[2]
二、探究情感在舞蹈編創中的重要作用
舞蹈編創者應充分認識到,沒有情感的舞蹈是蒼白無力的,是缺乏生命力與感染力的。因此,在編創過程中,應將情感作為編創的基礎與重要框架,將舞蹈所蘊含的豐富情感表達出來。唯有如此,舞蹈的藝術性才能得以提升,成為滿足人們多元化精神需求的重要工具。[3]
(一)情感有表達編創者內心世界的作用
經過深入研究不難發現,每一部能和觀眾達到完美交流,促使觀眾內心平靜、精神和諧的優秀舞蹈作品,都蘊含著創作者豐富情感的藝術語言。舞蹈編創者在創作之前,就已經確定了藝術感悟或創作的方向,然后借助肢體語言,制定編創的計劃與方案。換言之,舞蹈是以表現創作者內心情感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藝術活動。若是缺乏情感氛圍的營造與表達,那么在編創過程中,創作者就會面臨方向感缺失、主題偏離的情況,這會讓未來的舞蹈作品失去藝術的魅力。因此,在創作過程中,作者應注重以表達內心情感為前提,對舞蹈主題、搜集到的素材、基本框架等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構建,以此展現內心情感。若是單純編排舞蹈動作,最終所形成的舞蹈作品,會變得機械、呆板、死氣沉沉,缺乏應有的藝術力量。這樣的作品,注定不會被觀眾欣賞,更不會被載入舞蹈史冊。作為藝術創作人員,舞蹈編創者應注重對情感的表達,以便完成舞蹈與情感的相互統一,創作出更具藝術價值、更具生命力的舞蹈作品。[4]
(二)情感是舞蹈編創的基礎
綜觀舞蹈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舞蹈在最初形成時,就具有較好的情感表達作用。當時的人們為了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親人好友的美好祝福,而嘗試運用不同的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一時期的舞蹈動作傾向于奔放豪邁,旨在展現一種強烈的生命力,一種較為原始的真實情感。隨著人們內心世界的不斷豐富,舞蹈的表現形式也日益多樣。直至今日,舞蹈已經成為集文化、審美、音樂于一體的藝術形式。然而,不論舞蹈如何發展,如何變化,情感始終是其呈現的基礎。舞蹈編創者唯有重視舞蹈中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才有可能創作出更為優質的舞蹈作品。[5]
三、舞蹈編創中情感表達的實際應用
(一)借助音樂,使情感貫穿整支舞蹈
舞蹈是通過表演者的肢體動作或者舞蹈語言來傳達思想情感的藝術。它最為明顯的特點在于表演者帶著情感、跟著節奏,來展現舞蹈具體內容。情感是表演者喚醒觀眾觀看興趣的根本,它本身是看不見的,需要表演者通過相應的肢體動作,讓觀眾細細體會。情感表達是促使舞蹈魅力得以充分發揮的關鍵,是確保舞蹈內涵得以完美體現的根本。如果舞蹈編創者在編創的過程中,未能將情感貫穿始終,那么會直接降低舞蹈的藝術價值。因此,編創者應高度重視舞蹈作品中情感的表達。比如著名藝術家戴愛蓮先生,她在抗戰時期回到中國,彼時,中華大地滿目瘡痍,中國人民生活困苦,作為中國人,她很痛心。特別是她在香港和重慶親眼看到轟炸之后中國大地的慘狀,她的內心很是痛苦。她滿腔憤恨,想要拯救中國,卻又礙于力量太弱,實在無處下手。在身心遭受重大震撼之后,她決定用舞蹈抒發自己的情感。她用黑幕斜著創建出“山”的意象,中間是一條小路,一架沒有大馬的車停在舞臺的一側,一個女子用各種肢體動作訴說離開家鄉之后煩悶、枯燥、難受、痛苦的心情……整支舞蹈以少女的經歷為主要內容,這讓許多背井離鄉的觀眾深有感觸,因此這支舞蹈被命名為《思鄉曲》,備受眾人歡迎。
由此可以得知,舞蹈編創者在編創舞蹈時,的確需要一時的靈感,比如戴愛蓮先生就是在聽完《思鄉曲》這首歌曲之后,才萌發了以抗日救國為主題,表達對家鄉濃濃的思念之情的想法,而后圍繞這種情感,她開始設置各種舞臺動作。舞蹈《思鄉曲》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成績,皆是因為戴愛蓮先生將思鄉之情貫穿始終。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舞蹈的生命力,《思鄉曲》不僅是一種肢體動作表達的藝術,還承載著作者豐富的感情。舞蹈編創者應充分認識到,舞蹈藝術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工具性與機械性,而在于生命性與情感性,因此在編創過程中,應將音樂與舞蹈相結合,以此抒發情感。唯有如此,所創作出來的舞蹈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真正的藝術。[6]
(二)加強情感在編創技法中的應用力度
技法是舞蹈的框架,是舞蹈組成的基礎。不同種類的技法可以帶給觀眾不同的效果。部分編創者礙于認知的限制,在創設舞蹈技法時,過于重視其在形式、種類等方面的變化,而忽視了情感的投入,以至于最終所創作的舞蹈作品缺乏生命力,缺少藝術性與教育性。對于這類作品,觀眾雖然缺乏專業的舞蹈基礎,無法說出具體不好的地方,但他們所具備的審美素養,決定他們可以選擇不欣賞此舞蹈。換言之,他們對于缺乏生命力的舞蹈作品是厭惡的。新的形勢下,舞蹈編創者應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對舞蹈技巧進行仔細揣摩,認真斟酌情感在舞蹈中的具體表達方式,最大程度將情感合理融入技法中,使技法成為自己情感抒發的重要載體,從而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性。[7]
首先,注重情感與技法的協調。舞蹈編創的過程,本質上是創作者通過舞蹈技巧進行自我感情抒發的過程。因此,創作者應以情感作為整支舞蹈的支撐點,讓情感引領舞蹈技法,提升舞蹈作品主題的教育性與生動性。換言之,情感與技法永遠處于高度協調的狀態。以悲傷為例,作者想要表達悲傷的情感,卻在技法上選擇傾向于高興的技巧,這會讓表演者與觀眾都有一種違和感。為此,創作者應根據情感因素,深入研究呈現技巧,從而最大程度確保情感與技巧的適應性。[8]
其次,善于在情感與技巧之間構建相互輔助的架構。舞蹈藝術是情感抒發與思想展現的一種方式,它并非是簡單的肢體動作所能概括或者呈現的。在表現形式上,表演者應通過聲音、語調、動作等表達精神情感。缺乏情感的舞蹈只是機械的模仿,無法喚醒觀眾的喜愛之情,為此,在編創舞蹈動作時,編創者應采取各種舉措,將情感融入舞蹈技法中,讓表演者的肢體動作隨著舞蹈情感的強弱而呈現出相應的變化,從而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性與觀賞價值。
最后,注重舞蹈技法與情感融入的和諧統一。在舞蹈編創過程中,忽視舞蹈技法,舞蹈情感將無法完美表現出來;忽視舞蹈情感,舞蹈作品將失去應有的藝術魅力。唯有兩者始終相互輔助、相互支持,才能提高舞蹈作品的觀看價值。為此,創作者應通過多種方式,注重兩者的和諧統一。[9]
四、提升情感在舞蹈編創中的表達效果的方法
(一)認真觀察,仔細體驗
舞蹈編創并非隨意而為,而應建立在認真觀察生活的基礎之上,這是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若是缺乏生活元素的融入,舞蹈作品就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為此,編創者應利用各種舉措,深入日常生活,對周圍的事件或社會現象進行認真分析與觀察,并將探究成果融入舞蹈作品創作中,使其充分反映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從而拉近觀眾與舞蹈作品之間的距離。在優秀的舞蹈編創者的眼中,生活中看到的美麗風景、路邊聽到的歌曲、個人的經歷等,都可以成為舞蹈作品的素材。比如傣族舞蹈《孔雀舞》的作者就是如此。眾所周知,傣族人民的居住地有許多孔雀,作者將孔雀舞蹈的動作融入作品中,由于刻畫得深刻、形象,因此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若是作者沒有這些情感體驗,僅憑想象而編創《孔雀舞》,那么這支舞蹈必定是蒼白無力的。
(二)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隨著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日益豐富多彩。舞蹈編創者應通過多種舉措,搜集普通人的情感體驗,并將其融入作品中,才有可能創作更多優質的作品。而這需要編創人員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學習各種舞蹈編創技法、情感表達技巧、主題提煉方式等,并嘗試將其應用到自己的舞蹈作品中,確保舞蹈的藝術性得以最大程度提升,成為滿足人們多元化精神需求的重要工具,從而推動舞蹈藝術穩定發展。[10]
五、結 語
總而言之,為了提升舞蹈編創作品的藝術效果,舞蹈編創人員應利用各種舉措,促使情感與舞蹈技法的和諧統一,以便引發觀眾的共鳴。為了完成這一目標,編創者一方面要深入日常生活,懂得從生活中尋找素材;另一方面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這注定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編創者應保持足夠的耐心與恒心。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 郝梓含.舞蹈編導的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編創中的主導作用分析[J].中國文藝家,2020(6):145-146.
[2] 汪俊,陳翠萍.論情感表達在體育舞蹈中的價值[J].紅河學院學報,2021,19(3):112-115.
[3] 張明月.民族情感在民族舞蹈編創中的主導作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2):15-16.
[4] 汪旭東.提升舞蹈表演情感表現力的方法與價值研究[J].明日風尚,2022(14):53-56.
[5] 趙崢.淺析如何詮釋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藝術[J].參花,2017(9):156.
[6] 蔣帥.情感表達在體育舞蹈中的價值略談[J].中國民族博覽,2021(22):134-136.
[7] 高妍妮.情感在舞蹈編創中的表達應用[J].尚舞,2022(7):113-115.
[8] 馬娜.淺談民族情感在舞蹈編創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20(13):112-113,156.
[9] 陸元君.舞蹈編創中對“情”與“理”關系處理的研究[J].藝術品鑒,2020(17):114-116,122.
[10] 錢湘蕓.淺談舞蹈創編中情感的作用[J].中國文藝家,2018(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