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李媛
【摘 要】舞蹈的內容美與形式美統稱為舞蹈美,舞蹈美是舞蹈作品應該具備的審美屬性。藝術作品永恒的追求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即內容美與形式美的高度統一。
【關鍵詞】舞蹈編創;內容美;形式美;統一
中圖分類號:J71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173-01
《毛詩序》曰:“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源自于情感,它以人體為媒介,通過舞蹈形式表達人的思想意識及情感色彩。觀賞者通過欣賞舞蹈作品的外在形式而體會編導所傳遞的思想感情,悟其意蘊,明理凈心。
一、舞蹈作品編創的內容美
舞蹈作品的內容是編創者思想的集合,由題材、主題、人物、情節、環境構成,是“真”與“善”的統一。舞蹈創作要遵循社會生活發展的客觀規律,真實、典型地反映社會生活。然而舞蹈創作的真實性不僅僅是編創者對社會生活的表象做原始復制,更重要的是用正確深刻的態度揭示社會生活以及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社會生活為藝術提供素材和原形,但社會生活不等于藝術,藝術是生活的提煉、美化。例如雙人舞《夫妻哨》,講述了戍邊哨所夫妻二人相互扶持保衛祖國的故事,體現了無私奉獻的軍人精神。這樣的取材不是空穴來風,在我國邊境,這樣的夫妻哨所不勝枚舉,他們甘于奉獻,面對“大家”與“小家”,無怨于犧牲個人利益,而軍嫂為家庭默默付出,更是毫無怨言。國之責,家之情,在短短的幾分鐘里,為我們展現得淋漓盡致。而“樂”在古代作為音樂、舞蹈、詩歌三位一體的藝術,《論語·泰伯》中孔子指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樂舞感染人,激發人性中“善”的一面,以達到德行的圓滿。由此可見,舞蹈作品的內容要以積極健康為準則,直擊心靈,激發正能量為追求。
二、舞蹈作品創編的形式美
舞蹈作品的表達形式是舞蹈編創者思想的外化方式,其形式美的體現由三方面構成:物質材料、造型手段、基本規律。舞蹈以人為載體,通過藝術化的動作來傳情達意,敘事狀物。舞蹈對人體的要求是嚴苛的,身高、比例、長相、年齡等都有所要求,而這樣的要求也來源于藝術的審美傾向以及觀眾的審美需求。其次人體的動作需要美化、節奏化、技藝化,姿態造型需要富有美感且具有典型意義,同時舞蹈也需要技藝結合,開發人體潛在可能性,提高舞蹈的審美價值和審美沖擊力。然而只有技巧為情感抒發而鋪墊,才能成為舞蹈表達的一部分,空洞的炫技只是人體柔術和技能的機械羅列。舞蹈的音樂、服裝、道具、燈光、布景等也是輔助舞蹈呈現手段,在選用時要考慮是否能夠體現主題、服務主題,并且符合人物形象。此外,舞蹈編創過程中對線條、色彩、形狀、節奏等變化的運用,要遵循以下原則:單純齊一、對稱均衡、對比變化、新穎特異、多樣統一。單一的節奏、色彩和構圖會造成人的審美疲勞,變化中有規律可循,對比中突出主次,讓整個舞蹈的呈現更加豐富飽滿,才能使舞蹈更具有形式美。
三、舞蹈編創中的“內外兼修”
舞蹈美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即“內外兼修”,也是“真”“善”“美”的體現。“內外兼修”的舞蹈作品的創作需要舞蹈編導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對社會的感知力,選擇好的題材,積極向上的主題,塑造出鮮明而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設計出扣人心弦的情節,營造出生動的環境布局,并借以優秀的舞蹈演員進行表演。形式上也需要與時俱進,打破傳統思維模式不斷創新,結合科技、媒體等多角度、多層次展現舞蹈藝術,推動舞蹈藝術形式表達走向更高的階梯。舞蹈作品的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早在我國封建時期便得到認同,西周建立,為了鞏固政權,統治者建立了一套嚴明的禮樂制度。孔子作為禮樂制度的推崇者,提出樂的精神是“和”,“和”則體現了“美”和“善”的統一,也就是內容美與形式美得統一。孔子聽了《韶》樂后,對其大嘉贊賞,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舜之樂舞《韶》,以歌頌舜帝仁德為內容,形式上呈現了“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的畫面,內容與形式具有“美”的特性,因而孔子推崇備至。孔子認為樂在形式上的“美”固然重要,但內容上的“善”更加不容忽視。內容美與形式美的高度統一,以體現和諧之樂舞精神。
綜上所述,舞蹈的創作要以“真”“善”“美”為審美標準,做到內容美與形式美得統一,真正實現情之所至,舞之于形。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尓充.舞蹈藝術概論(修訂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2]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3]郭慶財.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譯注(上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4]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