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友
摘 要: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文學與音樂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就中國文學史的發展情況來看,其與中國音樂史相輔相成。文學作品對音樂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二者相互促進。除了我國的音樂發展史,西方國家的音樂也經過了千年的洗禮,文學作品為音樂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許多音樂作品來源于創作者對文學作品的歌頌,而許多音樂作品也通過文學作品的形式流傳至今,這些都證明了文學與音樂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本文通過研究音樂鑒賞與文學解讀之間的關系,分別探究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文學對各自音樂作品的影響。
關鍵詞:音樂鑒賞;文學解讀;音樂作品
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會通過多元化的形式展開,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無不彰顯著自身獨特的魅力,表現了人類的需求與生活現狀。通過對藝術發展軌跡的審視可以發現,在不同的藝術階級中,都會存在歌、樂、舞相融合的藝術形式,而文學作品成為音樂作品的主要支撐,許多音樂作品都是在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通過文學作品的形式展現出來,供后人欣賞品讀并進一步流傳,因此在鑒賞音樂作品時,需要結合文學語言,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解讀,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學價值,實現音樂與文學的共同發展。
一、音樂鑒賞與文學解讀的關系
(一)文學作品是音樂內容創作的主要來源
享受音樂的過程也是品味文學的過程,這主要是由于在文學作品中能夠提取出音樂作品素材,比如我國經典的詩歌總集《詩經》,其本質就屬于音樂歌詞。而在春秋戰國時代,詩歌與音樂本就屬于一體,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其逐漸被劃分出“賦、比、興”創作手法。許多音樂家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會悄然生出音樂創作靈感,通過對音樂語言的巧妙應用,促進了文學名著以另一種形式發展,使得文學名著的展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與單一的文學作品呈現效果相比,賦予了文學作品新的生命力。[1]鑒賞音樂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品味文學,從古至今,音樂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在鑒賞音樂過程中,要想獲得良好的文學素養,就要精準把握文學與音樂之間的關系,通過文學解讀,深入鑒賞音樂作品,在獲得文學知識的同時,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二)文學解讀是鑒賞音樂的基礎
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創作形式之間存在著必然關聯,從古至今,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輔相成,豐富了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推動了音樂與文學的共同發展。而文學素養是鑒賞音樂的關鍵,隨著文學素養的不斷加強,音樂鑒賞能力也能夠得到全面強化。在音樂作品中也能夠發現文學的戲劇性特點,如以愛情故事為背景的《梁祝》,在文學作品中描述了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的情感,通過對抗婚、哭靈、投墳等事件的描寫,將劇情推向了高潮,而雙雙化蝶則戲劇性地展現出了愛情的偉大。而音樂作品通過小提琴協奏曲的形式,進一步渲染了良好的音樂氛圍,既充實了戲劇內容,也推動了劇情的進一步發展。
(三)音樂鑒賞依賴于文學修養
音樂與文學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許多優秀的文學家都創造出了經典的音樂作品,也有許多音樂家創造出了名著,這主要是由于他們通過文學素養增強了作品的詩意。[2]文學素養直接影響著音樂的情感體驗,如果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就能夠在鑒賞音樂的過程中擁有更為廣闊的想象能力,因此音樂家在廣闊的思想中能夠創造出更加優美的樂曲,并且隨著文學素養的不斷提升,音樂鑒賞能力也會不斷得到強化。
二、中國古典文學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就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來看,琴棋書畫成為文人墨客必備的技藝,而琴屬于古代四大技藝之首,在古代文人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古代許多帝王將相也對音樂有著向往之情,如高山流水等許多動人的音樂作品流傳至今,獲得了現代人的追捧。其中,王維、白居易等詩人都擁有著深厚的音樂造詣,唐詩宋詞更是通過吟唱展現出音樂的韻律美。由此可見,中國的古典文學與音樂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并對音樂鑒賞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一)音樂標題中的文學內涵
就現有的音樂曲目而言,許多音樂作品標題都蘊含著濃厚的文學內涵,比如清麗恬淡的《漁舟唱晚》《姑蘇行》,綺麗委婉的《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深沉憂郁的《二泉映月》《江河水》,激昂悲壯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這些標題突出了音樂的主題與內涵,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也展現出了音樂作品的特殊意境。在鑒賞音樂作品時,可通過精美的音樂標題去探尋作品蘊含的文學內涵,并通過對標題的講解,開展情景聯想。
《漁舟唱晚》的表演形式為古箏獨奏,極具代表性,是古典音樂作品中的精品。在鑒賞此音樂作品前,可聯合詩詞中的意境美,去探討本首音樂曲目展現出的情感與基調,暢想音樂的表現背景。比如《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此類著名的詩句能夠讓人感受到詩詞背后蘊藏的心境,聽眾在詩文與旋律的交織下,能夠進入更加充滿情趣的藝術世界,了解音樂作品的初衷。
在欣賞《二泉映月》時,可深入去了解音樂作品標題創作的來源。該作品的標題是由楊蔭瀏、祝世匡兩位先生即興創作而來,后經過了阿炳的肯定,在鑒賞該音樂作品時,就可結合題目設計的巧妙之處,去分析音樂背后的特點,了解文學作品在音樂鑒賞中的功能。該音樂作品表現出的琴聲委婉深邃、跌宕起伏,雖然與泉、月之間關聯不大,但在柔美的標題支持下,能夠讓鑒賞者感受到江南的山水夜景,同時也能夠通過泉水倒映出的凄清月景,表達出作者面對世態炎涼時的悲憤心情。[3]秀美泉水中的月影與作者凄涼身世之間的強烈反差,使得音樂作品得到了全面升華。
《春江花月夜》給每一處音樂小段都加上了特色的文學標題,展現出了詩意盎然的文學特色,使全曲的文學內涵得到了全面升華,具有較強的鑒賞價值。
(二)音樂作品中文學名篇的引用
音樂曲目有許多與我國古典文學名篇名作密切相關,也有許多文學作品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豐富多彩的文字描述下,音樂鑒賞的價值得到了全面展現。比如在鑒賞《十面埋伏》這首曲目時,可在渲染陽剛之氣的基礎上,聯想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經典故事,再結合對項羽與劉邦個人品質與生平經歷的研究,深入鑒賞音樂作品的內涵,在凝重的歷史聯想中,琵琶的掃拂聲可增強曲目的感受,讓人有進入楚漢兩軍戰爭的感受。對《我住長江頭》可結合詩詞《卜算子》進行鑒賞,在悠揚的古箏伴奏中,詩詞所展現出的情感愈發清新雋永,讓人能夠深入感受古人對忠貞愛情的崇尚,使得樂曲作品更加充滿藝術氛圍,增強了音樂作品的文學價值。
(三)民族樂器對文學作品知名章句的引用
許多著名文學家對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都展開過描寫,讓現代人對民族樂曲的鑒賞更加透徹,也實現了民族樂器的傳揚。比如:在《警世通言》中對古琴就有所介紹,《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對高雅友誼的描寫,讓人感受到了分別帶來的惋惜;白居易在介紹琵琶時,書寫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在細致入微的描寫中,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地聆聽琵琶曲;蘇軾在描寫簫時,曾提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仿佛直接展現出了哀怨動人的簫聲,讓人身臨其境。
三、外國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的聯系
外國音樂作品與中國傳統音樂作品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這主要是受到不同民族對音樂感受方式差別的影響,而且外國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較為復雜,曲調旋法相對較長,因此,在鑒賞中也就存在著層層阻礙。但是,通過對國外著名歌劇、大型音樂作品歌詞的深入研究可以發現,其創作者大部分為外國著名的文學家,而文學大師與音樂之間的緊密關系,讓人們在鑒賞音樂作品時獲得了新的途徑。此外,也有部分音樂家在創作音樂作品時會結合成長故事而展開。
(一)外國音樂作品與文學的聯系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為藝術歌曲《野玫瑰》《魔王》填寫了歌詞;著名的歌劇《茶花女》,其創作來源于法國著名小說家小仲馬的同名小說;在德國著名詩人繆勒詩作的啟發下,聲樂套曲《冬之旅》應運而生;在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編創的《歡樂頌》歌詞來源于著名詩人席勒。[4]因此,在鑒賞音樂作品前,可對音樂作品相關的文學家進行深入了解,為鑒賞音樂提供可靠支持。外國歌劇、舞劇的創作與文學也緊密相關,但是許多國人對歌劇、舞劇的劇情并不熟悉,相關的文字描述較為簡短,無法獲得劇情的相關線索,也難以對歌劇進行深度鑒賞。因此,在鑒賞外國音樂作品前,可先深入了解其劇情內容,比如在鑒賞歌劇《茶花女》或舞劇《天鵝湖》時,可先了解其中的劇情內容,再進行音樂鑒賞,從而獲得良好效果。
(二)音樂家的成長故事與創作逸聞的引用
許多外國著名音樂家由于身份低微,生活較為窘迫,需要在困境中不斷掙扎,但此類音樂家創作出的音樂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比如莫扎特、貝多芬等著名音樂家成長歷程較為坎坷,他們的生活故事中蘊含著深沉的文學思想,在對此類作曲家音樂作品進行鑒賞時,要深入了解他們背后的故事,借助文學語言了解作曲家的性格特征,為鑒賞音樂作品做好準備。[5]
此外,一些音樂家的創作過程雖然難以得到證實,但在某種特殊環境的刺激下,音樂家所展現出的才華,可作為音樂作品鑒賞的突破口,使得音樂鑒賞的最終結果與作者表達的感受密切相連。比如莫扎特在5歲時就創作出了《小步舞曲》,但該樂曲的創作十分曲折,莫扎特在幫助父親送樂譜時,樂譜不小心被風吹到河中,在緊急情況下,他創造出了這首舞曲并交付,卻獲得了劇院對作品的認可。通過故事可以得知,莫扎特從小就擁有音樂天賦,其創作出的音樂作品與其性格特點存在著密切關聯。
總之,文學作品與音樂作品相輔相成,在鑒賞音樂作品時,貴在能夠從心體會,而不是對作品進行逐句講解,但在鑒賞音樂過程中,文學素養是鑒賞音樂的關鍵。[6]比如,嵇康在臨刑之前演奏的古琴曲《廣陵散》,展現出了慷慨激昂的情調,但如果不聯合其背后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則難以真正體會到琴聲中的蒼涼悲壯之情。又比如才女卓文君,如果她文學素養與音樂素養淺薄,就無法領悟到《鳳求凰》表達出的思慕之情。在鑒賞音樂作品時,如果只傾聽于他人的文學語言,自身卻缺乏文學積累,則難以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也難以了解音樂創作背后的實際情感。
四、結 語
綜上所述,音樂鑒賞可圍繞文學解讀而展開,從文學層面出發,能夠獲取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價值信息,展現出音樂美,更深刻地去體會音樂帶來的美好感受,真正走進音樂。而在探究音樂作品時,可結合作品的背景與情感基調展開想象,理解音樂創作的思想,找出音樂表達的內涵,實現音樂價值的最大化展現。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壯.宋詞的文學創作與燕樂的關系研究[J].黃河之聲,2021(21):138-140.
[2] 張建華.音樂文學的含義及其范圍[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21(3):113-128.
[3] 白立平.音樂文學創作中的審美意識探微:兼讀李漁《窺詞管見》有感[J].草原歌聲,2021(3):55-56,60.
[4] 徐暢.音樂文學情感表現分析[J].新紀實,2021(23):31-33.
[5] 巴亞偉.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研究的個人思考[J].今古文創,2021(33):97-98.
[6] 欽布樂格.音樂文學的音樂性和文學性分析[J].快樂閱讀,2021(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