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兵 張筱婷
兒童重癥肺炎屬于兒科重癥疾病,其發(fā)生機制與普通肺炎相一致,但肺部炎癥侵犯3 個肺段,并且合并呼吸系統(tǒng)、中樞神經癥狀,進而誘發(fā)患兒發(fā)生呼吸衰竭。根據(jù)臨床調查研究顯示,兒童重癥肺炎的死亡率為18%~20%,病情惡化期間其各項生理指標都有明顯的變化[1]。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聯(lián)合檢測是兒童重癥肺炎患兒治療期間接受的主要檢查項目,能夠觀察患兒病情進展情況[2]。有研究指出,兒童重癥肺炎患兒病情轉歸結局與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聯(lián)合檢測之間存在密切關系[3,4]。基于此,選擇2020 年5 月11 日~2022 年5 月11 日在張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治療的200 例兒童重癥肺炎患兒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擇2020 年5 月11 日~2022 年5 月11 日在張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治療的200 例兒童重癥肺炎患兒進行研究,其中5 例死亡患兒作為死亡組,195 例好轉患兒作為好轉組。好轉組中,男105 例,女90 例;年齡2 個月~6 歲,平均年齡(3.08±0.21)歲;體溫37.5~39.7℃,平均體溫(38.15±0.21)℃;心率84~119 次/min,平均心率(110.12±0.19)次/min;平均動脈壓64.8~110.2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平均動脈壓(80.16±1.02)mm Hg。死亡組中,男3 例,女2 例;年齡3 個月~6 歲,平均年齡(3.10±0.22)歲;體溫37.6~39.6℃,平均體溫(38.16±0.20)℃;心 率83~119 次/min,平均心率(110.14±0.18)次/min;平均動脈壓64.9~110.1 mm Hg,平均平均動脈壓(80.17±1.03)mm Hg。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在張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接受完整的診斷治療;②所有重癥肺炎患兒的病歷資料信息完整;③兒童重癥肺炎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內容。排除標準:①中途轉院;②住院時間<8 d;③轉歸結局不明者。
1.3 方法 所有患兒均在入院后完善各項檢查,并在治療第1、3、7 天及轉出/死亡當天對患兒實施血清降鈣素原(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固相免疫色譜法)、C反應蛋白(全自動蛋白分析儀,免疫比濁法)、D 二聚體(酶標儀,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及IL-6(酶標儀,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聯(lián)合檢測,操作過程按照標準規(guī)定進行。
1.4 觀察指標 ①分析兩組病原菌分布情況。病原菌包括:革蘭陽性菌:溶血性葡萄球菌、頭狀葡萄球菌、尿(糞)腸球菌、人葡萄球菌;革蘭陰性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其他;真菌。②比較兩組不同時間點(治療第1、3、7 天及轉出/死亡當天)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血清降鈣素原、IL-6 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原菌分布情況分析 好轉組患兒革蘭陽性菌占比低于革蘭陰性菌,主要致病菌為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死亡組患兒革蘭陽性菌占比低于革蘭陰性菌,主要致病菌為銅綠假單胞菌,真菌較為少見。見表2。

表2 兩組病原菌分布情況比較[n(%)]
2.2 兩組不同時間點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好轉組患兒治療第1、3、7 天及轉出當天的C 反應蛋白水平呈下降趨勢,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患兒治療第1、3、7 天及死亡當天的C 反應蛋白水平呈上升趨勢,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第1 天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好轉組患兒治療第3、7 天及轉出當天的C 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死亡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點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mg/L)

表3 兩組不同時間點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mg/L)
注:與死亡組比較,aP<0.05
2.3 兩組不同時間點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比較 好轉組患兒治療第1、3、7 天及轉出當天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呈下降趨勢,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患兒治療第1、3、7 天及死亡當天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呈上升趨勢,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第1 天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好轉組患兒治療第3、7 天及轉出當天的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均低于死亡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點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比較(,μg/L)

表4 兩組不同時間點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比較(,μg/L)
注:與死亡組比較,aP<0.05
2.4 兩組不同時間點D 二聚體水平比較 好轉組患兒治療第1、3、7 天及轉出當天的D 二聚體水平呈下降趨勢,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患兒治療第1、3、7 天及死亡當天的D 二聚體水平呈上升趨勢,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第1 天D 二聚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好轉組患兒治療第3、7 天及轉出當天的D 二聚體水平均低于死亡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同時間點D 二聚體水平比較(,mg/L)

表5 兩組不同時間點D 二聚體水平比較(,mg/L)
注:與死亡組比較,aP<0.05
2.5 兩組不同時間點IL-6 水平比較 好轉組患兒治療第1、3、7 天及轉出當天的IL-6 水平呈下降趨勢,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患兒治療第1、3、7 天及死亡當天的IL-6 水平呈上升趨勢,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第1 天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好轉組患兒治療第3、7 天及轉出當天的IL-6 水平均低于死亡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同時間點IL-6 水平比較(,ng/L)

表6 兩組不同時間點IL-6 水平比較(,ng/L)
注:與死亡組比較,aP<0.05
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聯(lián)合檢測是判斷兒童重癥肺炎患兒病情的重要依據(jù)[5,6]。C 反應蛋白主要由肝細胞分泌,當肺炎患兒病情加重時就會增加此類球蛋白分泌量,以便能夠激活體內補體系統(tǒng),并增強對體內壞死細胞的吞噬,提升患兒自身對疾病的抵抗能力[7,8]。正常情況下人體內血清降鈣素原含量較低,但當身體出現(xiàn)損傷后就會加速降解,形成活性降速鈣[9,10]。當人體受損后會釋放大量的炎性介質,增加IL-6 等炎癥細胞因子含量,并且激活兒童重癥肺炎患兒凝血系統(tǒng),從而影響D 二聚體特異性降解產物大量分泌[11,12]。
本次研究可以得知:好轉組患兒革蘭陽性菌占比低于革蘭陰性菌,主要致病菌為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死亡組患兒革蘭陽性菌占比低于革蘭陰性菌,主要致病菌為銅綠假單胞菌,真菌較為少見。通過數(shù)據(jù)可以得知,重癥肺炎患兒致病原分布較廣,臨床在對兒童肺炎患兒進行治療時,不能夠單一根據(jù)其致病原感染情況判斷患兒是否有重癥發(fā)展的傾向,而要對肺炎患兒足夠重視,注意參考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聯(lián)合檢測指標,合理給予治療方案[13,14];好轉組患兒治療第1、3、7 天及轉出當天的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水平均呈下降趨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患兒治療第1、3、7 天及死亡當天的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水平均呈上升趨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第1 天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好轉組患兒治療第3、7 天及轉出當天的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水平均低于死亡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數(shù)據(jù)可以得知,好轉重癥肺炎患兒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水平均呈下降趨勢發(fā)展,死亡重癥肺炎患兒與之相反,說明兒童重癥肺炎患兒的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水平與預后結局有較為明顯的關系,主要是因為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的變化均與患兒的身體機能受損有關,致使相關因子大量分泌,從而引發(fā)指標上升[15,16]。臨床中在對重癥肺炎患兒進行治療時,應該重視相關指標變化情況,以便能夠及時進行病情干預,避免其持續(xù)惡化[17,18]。
綜上所述,好轉重癥肺炎患兒的血清降鈣素原、C 反應蛋白、D 二聚體及IL-6 水平均呈降低趨勢,死亡重癥肺炎患兒各項指標則呈上升趨勢,并且不同結局患兒各指標水平差異值明顯,臨床中可以利用相關指標預測兒童重癥肺炎患兒預后結局,及時改變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