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新生兒疾病,在晚期早產兒中亦有較高的發病率,臨床上需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否則易導致患兒出現神經、心臟、肝臟等功能的異常,未結合膽紅素可通過不成熟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患兒出現神經系統損害,甚至遺留后遺癥,如繼發癲癇、智力低下、手足徐動、牙釉質發育不良等,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3]。金雙歧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腸道微生態制劑,其可促進機體腸道內的有益菌群增殖,進而對患兒胃腸道內的微環境進行調節,使之處于平衡狀態,增強胃腸道對于膽紅素的排泄作用,進而發揮治療效果,促進膽紅素消退[4-6]。故本研究旨在探討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采用腸道微生態制劑治療對其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黃疸時間及不良反應的影響,現據此研究內容及結果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2 年7 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61 例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 例)和觀察組(31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7∶13;胎齡34~36+6周,平均胎齡(35.07±0.55)周;出生體質量2270~2630 g,平均出生體質量(2325.98±53.54)g;入院黃疸水平270~340 μmol/L,平均入院黃疸水平(305.22±21.43)μmol/L。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6∶15;胎齡34~36+6周,平均胎齡(35.12±0.52)周;出生體質量2280~2660 g,平均出生體質量(2357.55±48.67)g;入院黃疸水平270~340 μmol/L,平均入院黃疸水平(300.15±22.12)μmol/L。兩組患兒的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入院黃疸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診斷標準 依據《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7]中關于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
1.2.2 納入標準 符合前文所述診斷標準;胎齡為34~36+6周;診斷為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生命體征較為穩定。
1.2.3 排除標準 新生兒溶血病者;膿毒血癥者;有先天畸形者;有遺傳代謝性疾病者;心腎等功能異常者;自動出院者;患兒家屬不配合此項研究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患兒常規治療(包括藍光照射等),每天采用經皮黃疸儀(KONICA MINOLTA,進口產品注冊標準:YZB/JAP 4926-2014,規格:JM-103)對患兒的黃疸情況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為2 次患兒額部兩眉間檢測數據的平均值,此外還需對患兒的喂養不耐受、大便排出情況等進行統計。住院治療7 d。
1.3.2 觀察組 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腸道微生態制劑——金雙歧(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04,規格:0.5 g/片)治療,劑量為0.5 g/次,2 次/d,足月兒配方奶溫水沖服。治療14 d(住院7 d 及出院7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 于治療后參照《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7]對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顯效:患兒臨床精神萎靡、腹瀉等癥狀及黃疸消失,且經黃疸儀檢測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下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兒臨床精神萎靡、腹瀉等癥狀及黃疸明顯改善,且經黃疸儀檢測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顯著下降;無效:患兒臨床精神萎靡、腹瀉等癥狀及黃疸無改善甚至加重,且經黃疸儀檢測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幾乎無變化或者升高。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不同時間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 d、治療后7 d、出院后7 d 采用黃疸儀對兩組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進行檢測。
1.4.3 黃疸持續時間、黃疸消退時的出生日齡 統計比較兩組患兒的黃疸持續時間、黃疸消退時的出生日齡。
1.4.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包括:腹脹、發熱、皮疹、喂養不耐受。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兒不同時間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后1、7 d 及出院后7 d 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治療后7 d、出院后7 d 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后1 d,出院后7 d 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后7 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 d 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7 d、出院后7 d 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同時間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表2 兩組患兒不同時間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1 d 比較,bP<0.05;與治療后7 d 比較,cP<0.05;與對照組比較,dP<0.05
2.3 兩組患兒黃疸持續時間、黃疸消退時的出生日齡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黃疸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黃疸消退時的出生日齡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黃疸持續時間、黃疸消退時的出生日齡比較(,d)

表3 兩組患兒黃疸持續時間、黃疸消退時的出生日齡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腹脹、發熱、皮疹、喂養不耐受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常因患兒血腦屏障發育不夠成熟使得未結合膽紅素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致使患兒出現神經系統損害及功能障礙等不良現象的發生,更有甚者會導致患兒死亡,為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需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臨床上常給予合理喂養,通過對患兒腸道菌群進行調節,促進胃腸蠕動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進行藍光照射治療以促進膽紅素的排出,部分患兒反復藍光照射治療易導致患兒出現皮疹、腹瀉、發熱、青銅癥等不良反應,故需采取更為有效的方法聯合進行治療,提升臨床治療的效果,促進患兒臨床癥狀改善[8,9]。
腸道微生態制劑作為一種微生物制劑,可促進胃腸道中長雙歧桿菌、嗜熱鏈球菌等有益菌群的生成,進而對胃腸道的微生態環境進行調節,促進胃腸道蠕動,增強胃腸道的屏障作用,最終促進膽紅素的排出,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減輕黃疸癥狀[10]。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兒的黃疸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黃疸消退時的出生日齡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腹脹、發熱、皮疹、喂養不耐受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采用腸道微生態制劑治療可以提升臨床效果,減輕黃疸癥狀,且無較大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與許春蓮[11]研究結果相符。
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與患兒機體內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具有顯著相關性,但血清中總膽紅素水平升高時可對患兒的肝腎等臟器造成氧化損傷,進而出現氧化應激反應,促使細胞損傷,加重患兒的臨床癥狀,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此外,對于早產兒,身體各項機能發育不完全,會導致患兒的臨床癥狀更為嚴重[12-15]。腸道微生態制劑作為可調節機體內部微生態平衡的主要藥物,其可幫助晚期早產兒腸道內有益菌群的構建,增強其腸黏膜的屏障作用,進而使得血清中膽紅素盡快向尿膽原和糞膽原進行轉化,提升機體對于膽紅素的排出能力,最終減少患兒血清中的總膽紅素含量,此外,其還可減弱腸道對于機體內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作用,使得膽紅素不能大量的進入血液循環,降低膽紅素對于肝腎等臟器的氧化損傷,最終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提升臨床治療的效果。另給予患兒母乳喂養,可提升患兒的免疫能力,促進患兒的胃腸蠕動,使得胎糞快速的排出,進一步對機體的總膽紅素水平進行調節,減少患兒的住院時間[16-1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1、7 d 及出院后7 d 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治療后7 d、出院后7 d 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后1 d,出院后7 d 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后7 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 d 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7 d、出院后7 d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采用腸道微生態制劑治療可以調節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進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兒臨床癥狀改善,與蔡儀術[2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采用腸道微生態制劑治療可提升臨床效果,調節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減輕黃疸癥狀,且無較大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納入研究樣本量較少,且缺乏對于患兒神經功能相關指標的研究,故后續研究可納入更多的樣本量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期為臨床上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臨床預防、治療等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