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真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 401122
病人身份識別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為準確治療和檢查病人而對病人身份進行識別和確認的過程[1]。2021 年美國病人安全目標(醫院版)[2]和中國醫院協會《病人安全目標》(2019 年版)[3]均將正確識別病人列為第1 項,可見其重要性[2-3]。病人識別管理在兒童醫院尤為重要,由于兒科醫護人員往往不能和患兒直接溝通,通常只能與其父母核對信息,增加了身份識別錯誤導致的醫療風險[4]。因此,正確實施病人身份識別對兒童醫院的醫療安全至關重要。
1.1 研究對象 篩選一線醫護人員和管理人員20 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在醫技、護理臨床一線或主要行政管理崗位工作;②中級及以上職稱,專科工作年限≥5 年;③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不愿意參與本研究訪談;②崗位不在臨床或管理一線。本研究取得研究對象知情同意,愿意接受訪談。研究對象一般情況見表1。

表1 訪談對象一般資料(n=20)
1.2 資料收集方法 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按照質性研究統一報告標準進行匯報[5]。根據身份識別相關制度和臨床實際情況設計訪談提綱,包括7 個問題。①您認為現有的病人身份識別流程有沒有什么可以進行優化的方法?②您認為現階段病人身份識別存在的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怎么解決?③您認為提高病人身份識別準確性與效率的關鍵因素是什么?④您認為新的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等信息化、智能化病人身份識別技術在病人身份識別過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⑤如何提高醫護人員對于病人身份識別的責任心?⑥對于制定病人身份識別管理規范您有什么建議嗎?⑦如何提高醫護人員對于病人身份識別的執行情況?以面對面形式進行一對一訪談。訪談前告知研究對象訪談的目的和意義,獲得受訪者同意。訪談過程中尊重訪談對象的意愿,采用傾聽、追問等訪談技巧深入挖掘訪談對象的真實感受,采用錄音和記筆記的方式記錄各種溝通信息。為避免暴露訪談者的隱私,采用A~T 編號。
1.3 資料分析方法 在每次訪談結束后24 h 內,2 名研究者及時將錄音文件和現場記錄進行文字轉錄和整理并與訪談對象核實內容。2 名研究者對資料再次整理,形成文字內容。根據Colaizzi 7 步分析法[6]進行資料分析。2 名研究者分別為副主任護師和主管護師,均熟悉訪談內容,可避免資料收集偏倚。
2.1 主題1:優化識別方法 8 名受訪者均在現有的病人身份識別優化方法中提到“在病人身份識別中增加信息化”。2 名受訪者表示ID 必須是唯一的,且需要完整核對。受訪者J 提出:“小嬰兒可能隨著長大而發生變化,身份識別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受訪者O 認為:“青春期孩子面容特征比較固定的時候,可以通過面容識別等來進行,還有一些聲音的音頻,這些都是可以進行探索的。”受訪者N 在門診從事管理工作,針對具體的工作場景提出:“成立建檔中心,然后分幾類來管理身份認證,如紅色、黃色和綠色認證。針對<45 d的患兒,可能什么證件都沒有,包括出生證明也沒有,方法是填監護人的信息,監護人人臉識別和身份證信息進行病人實名認證制。1 歲以上的患兒肯定有身份證了,需要上傳信息,醫保卡或戶口都可以,完成證件信息實名制認證。”在優化身份識別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受訪者L:“前段時間遇到一個家長,他的第1 個孩子住院的時候,因病情非常重放棄治療死亡了,第2 次是他的另外1 個孩子住院,家長還是用的原來那張卡。家長用同樣的卡來辦理入院手續時,系統會默認為同一個人,系統識別怎么樣去彌補這個漏洞?”受訪者M:“門診病人看得特別快,醫生有沒有做到身份識別真的是個問題”。
2.2 主題2:信息化 隨著信息化技術在生活中的不斷普及,醫療服務中的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信息化在兒科身份識別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掌上電腦(portable digital assistant,PDA)廣泛用于兒科病房及特殊單元,通過患兒床頭卡和腕帶的二維碼即可獲取患兒身份信息。受訪者N:“指紋應該是終身不變的,我覺得指紋識別如果能夠真正得到應用,對于兒童的身份識別應該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受訪者P:“生物信息是唯一的,最好引入醫院診療的全過程”。受訪者K:“進行生物信息化識別,至少要有2 個及以上的技術輔助。”受訪者M:“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身份識別時要讓病人自己來,親自打指紋,如果指紋是他的才可以進到醫院,可以防止一些錯誤的發生。”受訪者R:“信息化也會有一些局限性,如燒傷病人的指紋識別可能會有問題;意識障礙或眼部疾患的病人虹膜識別可能會有問題”。
2.3 主題3:提高執行力 身份識別作為醫療核心制度和病人安全目標是醫護人員以及從事醫療相關工作的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身份識別是進行醫療、護理服務的第一步,只有正確地識別病人的身份,才能正確開展診療,所以提高身份識別的執行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受訪者D:“除了定期督查外,還要做一個具體的數據分析,如報表。”受訪者F 和受訪者P:“可以配備攝像頭,采取一些不定期或隨機的抽查,視頻回放也可以作為一個中心監控給予調查。”受訪者M 和受訪者O:“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和優化識別流程,是提高執行力的關鍵。”受訪者R:“護理部通過手術室的監控了解手術室護士識別病人身份工作情況,是一個很好的管理方式,以后可以開發更多的、更好的管理方式”。
2.4 主題4:文化氛圍 正確的身份識別是醫院安全文化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受訪者C 和受訪者H:“從新進人員入職開始,就明確身份識別的重要性和工作的嚴謹性,還要教育進修人員、規培人員、實習同學,并納入負面清單管理。”受訪者G:“反向教育,利用已經發生的、有非常嚴重后果的一些案例,反過來對年輕人進行培訓。”受訪者M:“特別是一些錯誤發生過后釀成的一些后果、案例、分析,當然還有督查都還是有幫助的。”受訪者P:“必須時刻有身份識別的警惕性。”受訪者I:“身份識別為零容忍制度的設置,并在目標管理中進行扣分”。
2.5 主題5:因地制宜 病人身份識別最重要的是執行,兒童醫院各部門分工及功能各有差異,除了統一的身份識別規范和流程保障醫療安全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特殊部門應該有一個具體的、細化的、有特色的身份識別規范。受訪者B 提出:“我的建議是在身份識別里對各種特殊類型的病人進行一些顏色區分,如粉紅色、紅色、橙色分別表示什么,顏色區分實際上是希望病人走到哪里,工作人員都知道這個病人具有什么樣的風險。”因地制宜的同時需要進行小范圍驗證該方法是否能夠有效實施。受訪者J:“先在小醫院驗證,才能發現有沒有需要修改的部分”。
2.6 主題6:面臨的問題 身份識別規范還涉及與醫療相關的工勤人員以及患兒家屬的配合。受訪者B:“身份識別涉及的人員包括醫師、護士、技工、工人及保潔。由于經濟原因,可能實際就診的病人并不是就醫卡的真正持有人,如果兩個人年齡接近就很難查對。特別是小嬰兒,穿著衣服,腕帶不易顯露,很難識別。這也與家長的安全文化意識有關,文化氛圍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家長對腕帶的重視不夠。”受訪者G:“急診科有4 種類別的病人(輸液患兒、搶救患兒、留觀患兒、住院患兒),急診搶救患兒因為病情重,沒有去掛號或沒有辦理住院手續,這部分患兒的身份識別沒有任何信息化技術可用,全靠護士進行人工核對。搶救醫囑都是口頭醫囑,目前大部分還在進行人工識別。第二就是急診輸液區,現在應用的是輸液條碼識別,沒有使用腕帶。還有很多特殊的情況導致身份識別失敗,如患兒可能會丟失他的輸液條碼;重復穿刺的時候患兒沒有做好準備,下一個病人又先到就有可能發生差錯。”故加強患兒家屬的宣教也是完善身份識別管理規范的重要環節。
3.1 兒科身份識別需具體細化 由于兒童醫院的部門分工較細,存在特殊部門具體的、細化的、有特色的身份識別規范。在制定身份識別相關規范和流程時應充分考慮特殊科室的工作環節,在醫務處、護理部等行政部門的支持下制定和完善身份識別規范和執行流程。也可以根據特殊部門的職能,采用顏色區分,便于在醫院內提高工作人員的警覺意識。現有的病人身份識別優化方法中除了增加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外,還必須核對具有唯一性的患兒ID 號,在合乎規范和知情同意下采集生物信息。根據不同臨床場景運用顏色等標識提示醫務人員,同時還需盡量保障兒童醫院人力資源配置。信息化輔助身份識別時也要保障網絡暢通和設備便攜。信息化是保障身份識別準確與效率的關鍵。除了信息技術,與患兒的腕帶清晰和家長的配合密不可分,醫務人員慎獨精神貫穿在核心制度執行之中。
3.2 兒科身份識別需形成文化氛圍 身份識別作為醫療核心制度和病人十大安全目標是醫護人員進行醫療、護理服務的第一步。檢查、督查可以采取實地抽查、視頻監控、數據分析、質量改進項目等不同的方式。典型案例警示和獎懲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身份識別的執行力,身份識別的文化氛圍既要醫務人員的慎獨精神,還需要醫院工勤人員的配合,更要通過宣傳教育和典型案例提高患兒家屬對身份識別的安全意識和零容忍事件,主動配合醫務人員完成身份識別,在醫院范圍內形成身份識別的文化氛圍。教育進修人員、規培人員、實習同學等外來學習人員,共同維護身份識別文化在兒童醫院的建設。
綜上所述,身份識別的規范要結合兒童醫院和診治病人群體的具體情況分析,充分考慮后制訂適合本醫療機構病人的身份識別管理方案,保障病人身份識別的有效性及規范性[7]。由于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兒科護理人員應重視和提高身份識別腕帶的使用安全意識,加強對醫護人員有關身份識別的培訓以及患兒照顧者身份識別重要性的教育,保障患兒護理安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