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霞 唐秋碧 葉大宏 張博麟
精神分裂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具有住院時間長、致殘率和復發率高、治愈率低以及遷延不愈的特點[1]。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常伴有軀體疾病多、消化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加上社會關注度缺乏,營養不良狀態會更嚴重,或者藥物使用情況下,缺少運動,導致出現肥胖情況也較多。研究發現,與普通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癥患者更容易出現代謝綜合征、糖代謝紊亂等不良事件[2],其預期壽命比正常人群短15 年,除心腦血管意外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致死因素外,還不能忽視營養問題[3]。一般來說,營養不良可降低患者的藥物耐受性,增加毒副反應,提高感染、跌傷等并發癥發生風險,不僅會延長住院時間,還會增加醫療護理成本,降低生活質量,加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4-7]。因此,本文對影響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營養狀態的因素進行了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慢性病科2019 年1~6 月收治的399 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入院次數≥2 次;②關于自身營養狀態影響因素調查,患者知情且同意;③與國際疾病分類(ICD-10)的診斷標準相符[8];④年齡18~90 歲;⑤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①既往行胃腸道手術或者合并嚴重消化道疾病而影響營養吸收者;②嚴重心肝腎功能病變者;③同時服用影響患者體重的非抗精神病藥物者;④合并截肢、水腫或者胸腹腔積液者;⑤家屬或者患者不愿意參與研究者;⑥臨床資料缺失或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參與調查的人員經過統一培訓,且都有營養師資格,調查工具如下:①一般資料調查表。這一量表的維度有14 項,包括家族史、住院時間、居住地、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性別以及年齡等;②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9],由3 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一般精神病理量表、陰性量表以及陽性量表,共30 個條目,運用Likert 7 級評分法,其中“無”為1 分,“極重”為7 分,病情與得分呈正比關系;③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10],共7 個維度,分別是精神病表現、激惹、遲滯、抑郁、社會興趣、個人衛生以及社會能力,運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其中0 分為無,4 分為一直是,病情越重,則得分越低;④簡易微型營養評估量表(short-form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SF)[11],組成條目有6 個,分別是活動能力、體質量丟失情況、消化功能、有無應激或急性疾病、精神疾病等,總分為14 分,其中≤7 分提示營養不良。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的病程、年齡、住院時間、性別以及用藥等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并且運用專業量表對患者的PANSS 評分、NOSIE-30 評分以及營養狀態進行評價記錄。觀察患者營養不良發生情況,采用單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方法分析患者營養狀態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Kruskal-Wallis 秩和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營養不良發生情況 經過MNA-SF 評估,399 例患者中,32 例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組),占8.02%;367 例營養正常(營養正常組),占91.98%。
2.2 單因素分析 經單因素分析,兩組病程、住院時間、BMI、PANSS 評分、NOSIE 評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年收入、服藥時間、聯合用藥情況、家族史、藥物類型、活動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

續表1
2.3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因變量為MNA-SF 評估的營養狀態,自變量為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具體賦值見表2。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PANSS 評分、NOSIE 評分、住院時間、病程以及BMI 是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營養狀態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情況

表3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由于慢性精神分裂癥復發率高,患者反復入院,家人關注逐漸減少,且患者長期住院、服用精神科藥物,合并各種軀體疾病增多,社會功能缺失,自理能力下降,胃腸功能及認知功能減退,導致患者營養狀態下降,營養不良發病率高?;颊叩哪挲g、BMI 在營養狀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12],年齡大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營養不良風險的發生率高;由于年齡的因素,基礎疾病多、代謝能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減退及社會支持度不足等,其營養不良風險的發生率更高[13]。因此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營養狀態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具有十分必要的臨床意義,能夠作為臨床指導,為臨床制定有效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營養支持方法提供有效支撐。研究發現,精神障礙的嚴重程度也是導致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的影響因素,精神障礙越嚴重,生活自理能力越低,飲食狀況越差,造成患者進食困難,進一步可能引發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體質量異常和營養不良患者BMI 較普通人群出現明顯異常,與相關報道[14]基本一致。研究[15]發現,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因為經常出現意外事件如代謝異常、營養不良等,不僅加重患者病情,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一個主要因素。經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發現疾病癥狀嚴重程度、住院時間、BMI 以及病程等因素可影響患者的營養狀態,與大部分研究[16,17]報道相符,患者的病程較長,營養狀態比較穩定,疾病急性期營養狀態則越差[18],分析原因主要為在疾病初發階段,患者具有較差的依從性,再加上軀體和心理應激狀態、飲食不規律以及病情控制不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影響患者營養攝入、過度消耗;患者住院時間較長,醫院提供的治療環境較好,其飲食供應比較固定,用藥相對規律,不僅可以對其精神癥狀進行有效控制,還在評估其營養狀態的基礎上,開展有效干預,從而糾正營養不良狀態。同時,NOSIE 評分越高,患者的營養狀態越好;PANSS 評分越高,患者的營養狀態越差,提示疾病的治療效果和嚴重程度是對患者營養產生影響的一個主要因素,患者病情越嚴重,治療效果越差,則營養狀態也就越差。但是本次研究發現,患者的年齡和性別對營養狀態無影響,分析原因主要為患者的平均年齡<60 歲,與其他研究分析的因為老年人軀體疾病增加、消化功能減弱以及更年期激素水平變化等諸多因素有關不同。
本次研究還發現,營養不良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肥胖情況,這與患者長期住院缺乏運動有關,加上長期服藥精神科藥物,影響患者的脂肪分布,導致患者體重超標,容易引起三高癥狀。營養風險篩查2002 量表以低BMI 評定為營養不良指標之一,但應該認識到,目前醫學界已經把低BMI 和高BMI(肥胖)均評定為“營養不良”。對于長期住在醫院的患者,合理的提供營養飲食,合理運動和鍛煉,既可預防患者因久住醫院而導致的營養不良現象的發生,又可以減少患者因營養不良而帶來的不必要的痛苦[19]。同時,在防止老年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同時,還要對年輕患者注意防止高脂血癥、高膽固醇血癥和肥胖癥等營養過剩狀況的發生。良好的營養狀態可以提高機體的機能,提高承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能力,使得治療能順利進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同時提高患者整體生活質量,減少家庭和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營養不良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受到疾病癥狀嚴重程度、住院時間、病程以及BMI 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應該多加關注,為今后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依據,有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