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明
室性心律失常屬于臨床中非常多見的一類疾病,主要由于心肌耗氧量減少,引發心肌功能受損,目前臨床治療心律失常主要選擇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屬于一類心律失常常見治療藥物,能夠幫助穩定患者的心律,起到擴張血管的效果,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發現利多卡因能夠導致潛在性心律失常,造成患者出現室顫閾值降低,引發持續性并且難治性心律失常,從而影響到疾病整體治療效果[1]。胺碘酮屬于臨床中非常多見的一類抗心律失常治療藥物,作為多通道阻滯劑中的一種,可以有效抑制心肌細胞內鉀外流,明顯刺激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發揮緩解心律失常的作用,同時胺碘酮可以緩慢減少心肌耗氧量,顯著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或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表現癥狀,提升自律性,應用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能夠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2]。本文將過去1 年本院收治的60 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選作此次課題的研究對象,對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加以討論。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每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62~78 歲,平均年齡(65.77±11.22)歲;體重48~78 kg,平均體重(59.03±12.21)kg。研究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63~79 歲,平均年齡(65.33±12.56) 歲;體重50~78 kg,平均體重(64.03±10.03)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獲得臨床明確診斷的患者;②自愿接受此次課題研究的患者;③本次治療前10 d 內沒有接受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具有系統免疫性缺陷的患者;②藥物過敏的患者;③惡性腫瘤的患者;④甲狀腺異常的患者;⑤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治療前指導患者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常規檢測,包括X 線、肝功能、心電圖和血常規。對照組接受臨床傳統治療方案。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接受胺碘酮治療,口服,3 次/d,200 mg/次;治療7 d 后藥物劑量更改為2 次/d,200 mg/次;治療14 d 后,藥物劑量更改為1 次/d,200 mg/次;當患者的心律恢復良好時,藥物劑量更改為50 mg/d 進行維持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28 d 作為1 個療程,治療過程中醫護工作人員需要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其中包含心電圖、血壓、肝功能和腎功能等[3]。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重癥加護病房看護時間,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重癥加護病房看護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重癥加護病房看護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重癥加護病房看護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重癥加護病房看護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比較(,mm Hg)

表3 兩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比較(,mm Hg)
注:兩組比較,P>0.05
室性心律失常作為一類心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發病率非常高,主要是由于人體心室中心律產生失常情況,具體包含心室顫動、心室撲動、室性心動過速以及室性期前收縮等[4,5],室性心律失常十分容易造成血流動力學紊亂、加重心功能不全心絞痛以及血壓低等,嚴重者會發生猝死,因為老年人群的自身身體機能相對更差,免疫力以及抵抗力較低,導致老年人群危害非常嚴重,所以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需要接受臨床有效的治療,選擇最佳的特效藥物,緩解疾病表現,降低對老年人群身體所造成的不良后果[6,7]。
室性心律失常屬于臨床中非常多見的一類病癥,患者中絕大多數為老年人群,疾病的出現與老年人群生命體征密切相關,因為老年人群的年齡比較大,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導致心肌解剖結構也會產生改變,心肌各項生理特征隨之出現變化,引發老年患者心肌興奮程度顯著升高。同時老年患者呼吸功能慢慢退化,二氧化碳滯留到患者的身體中,引發人體血清電解質水平產生變化,增強心肌興奮度,引發心律失常疾病的產生[8,9]。臨床中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治療期間受到患者年齡的限制,在選擇藥物治療方面,需要從多角度并且多方面進行考慮,用藥劑量同樣需要具有針對性。現在臨床大量研究實驗顯示胺碘酮在抗心律失常疾病治療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屬于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胺碘酮,可以有效治療各種心律失常病變,使患者各個部位有效不應期獲得延長,同時延長心肌組織動作電位,當藥物進入到患者身體之后,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血漿中奎尼丁、福卡納、苯妥英及普魯卡因胺的濃度,可以有效抑制房室以及竇房結交界位置自律性,使房室旁路心房傳導以及房室結獲得延緩,幫助患者擴張動脈血管,降低血管動脈壓,從而減少心律失常出現的風險[10]。由此可見,胺碘酮在治療交界性、室性以及房性心律失常中具有理想的效果,根據本文對比研究資料可見,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9.11±2.18)d、重癥加護病房看護時間(1.43±1.18)d 短于對照組的(12.10±4.34)、(2.44±1.24)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收縮壓(109.15±10.15)mm Hg、舒張壓(71.15±7.32)mm Hg與對照組的(110.11±11.13)、(69.04±7.12)mm Hg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應用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時,需要注意的是胺碘酮藥物的半衰期比較長,患者口服之后作用時間相對比較長,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藥物的血液濃度,獲得相應的治療效果。口服胺碘酮藥物能夠造成藥物堆積到人體器官中引發不良反應的出現,因為胺碘酮具有脂溶性,雖然可以造成相應的不良反應,但是在治療室性心律失常中存在良好的治療效果,老年患者需要依靠專業人員的指導確保正確口服藥物,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的產生。胺碘酮存在拮抗交感神經的作用,可以降低冠狀動脈四周心肌耗氧量,對于心律失常患者鈉通道產生阻斷,減少通道開放率,為了保證胺碘酮治療的安全性,提高臨床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在用藥治療之前需要掌握患者的具體情況,依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幫助患者了解藥物治療的作用,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與配合度[11]。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大部分具有恐懼以及焦慮情緒,對此醫護工作人員需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良好的方式開展疏導,鼓勵患者表達自身不良情緒,緩解緊張情緒,并且需要加強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健康教育,幫助患者了解自身所患疾病,認識藥物治療疾病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藥物治療依從性,保證藥物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療的療效確切,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加快身體康復速度,具有推行空間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