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民
正寧縣西關小學 (甘肅省慶陽市 745300)
就目前而言,在對小學數學教學情況的研究中了解到,學生審題能力過于薄弱,大多數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導致解題效率降低,出錯現象明顯,部分數學教師認為學生在解題中過于馬虎[1]。其實不然,這與學生的審題能力有所關聯,基于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與理解知識,而且還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對此本文針對性的提出了以下觀點。
毋庸置疑,練習是鞏固學生學習成績的重點,大多數教師會安排學生在課下通過練習掌握知識,而且練習中多為重復性題目,這種背景下學生會受慣性思維所帶來的影響,簡單運算即可獲得結果。但是從某個角度分析,在考試或其他習題訓練當中,如果將題目內容稍作變化,學生則會一籌莫展。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則是日常練習中慣性思維頻繁,學生無法針對題目中的相關條件進行分析與思考,對其正確的判斷與理解造成了干擾。
審題所存在的問題之一便是概念過于模糊,在教學中雖然教師會根據教材將概念進行全方位的講解,講解過程中學生看上去已經理解,但是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從本質上出發,未對概念進行全方位的剖析,尤其隨著所學知識點的增多,學生會出現概念的混淆[2]。比如在學習“梯形”知識時,梯形的上底是下底的1/2,將上底增加6cm 則會形成平行四邊形,在詢問學生梯形上底與下底是多少的時候,大多數學生無從下手,其原因的是不理解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基本概念,即便熟知,這一概念卻無法應用到習題訓練之中。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在數學學習中,概念是基礎也是前提,只有讓學生正確的理解與掌握基本的概念,才能在后期審題與解題中做到一目了然,提高解題的整體效率。在教學過程當中大多數學生因對數學知識缺乏理解,無法準確把握公式與數量之間的關系,在知識點掌握上也不夠牢固,所以在問題解決過程當中存在一定的缺失[3]。在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從概念入手,引導學生對基本的數量關系加以掌握,使其能夠舉一反三的進行解題與分析,以此才能真正的形成一定的解題思維,激發學生的數學潛力,培養學生完善的數學素養。當然在進一步理解與掌握基本概念之后,對于諸多不理解的問題,也能夠從數學概念的角度進行全面分析,而這則是提高學生審題能力比較關鍵的舉措。
理解能力與審題能力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只要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培養學生審題意識與審題素養,引導學生通過問題的本質進行解題。其中在小學階段因為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自身的思維能力受限,在解題經驗上會有一定的影響,雖然解題中仔細進行了審題,但是因為缺乏理解能力,所以并無法挖掘出問題的本質含義。面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針對性的開展有效訓練,以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為主,讓學生能夠對現有問題進行轉換,及時的發現題干當中包含的已知條件為其條件,進而更輕松的解決問題。比如某一位工人在裝修期間用3 天的時間刷了30 平方米,如果再刷40 平方米,一共需要多少天?仔細看這一問題,學生會對題干當中所包含的兩個陷阱產生困惑,大多數學生沒有發現“再”、“一共”,所以無法正確的理解題目,甚至在解題時會出現錯誤。
積極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夠減少學生審題當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受成長因素的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異常活躍,在對學生進行審題能力培養過程當中,要針對性的給予思維拓展,使其能夠在一定的思考空間中落實自己的想法。其中數學教師鼓勵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及時的發表自己的想法與看法。在長此久往中,學生不僅能夠得到思維的開放,而且還能用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做到舉一反三,形成良好的數學思想。
在進行小學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過程當中,教師要從實際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在審題過程當中對問題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其中教師要為學生作出示范,為其選擇正確的讀題方法,安排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審題練習,這樣在反復的讀題當中,學生能夠明白題目所包含的意思,并且在標題當中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結合題目的基本要求進行繪畫圖形,因為在數學教學當中部分知識點過于抽象,受學生想象力所帶來的影響,學生只能局限于字面意義的理解,所以為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繪畫圖形的方式進行表示,引導學生實現數學知識的形象化[4]。還要針對性的構建數學模型,這完全符合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同樣也對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有所幫助,使其不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更多的則是實現了理論知識與現實的相互整合,借助于數學模型幫助學生解決實際運用問題,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題目含義。
在進行數學學習當中,要督促學生不僅做到溫故而知新,而且還要及時的接收與消化新知識,對此學生需要勤動腦,多加思考,積極的理解所學知識。對于教師而言,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范圍,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通過設置合理的問題,指導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課堂當中,教師還要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形成完整的解題方法。
在數學審題之中,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獲取有效的字眼,對題目的層次進行劃分,如此再復雜的題目也能變的更簡單。比如在解題“45 與30 的和除以50 與30 的差,商為多少?”部分學生在看到這一題目時表現的手足無措,對此教師則要引導學生找出有效字眼,讓學生將條件與問題進行劃分,通過層次劃分,則可以有效的理解本題考查的內容,獲得正確的答案。同時,在教師的引導過程中,還需要從兩點出發:
3.1.1 把握題目的含義,明確題目的根本立意
在解題過程中首要任務便是閱讀題目,這是解題的關鍵與基礎,教師要將正確的解題方法告知給學生,讓學生反復且認真的去閱讀題目,并在讀題中學會思考與分析。①要對題目所設立的含義進行理解,教師需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特征,安排課堂時間引導學生對解題,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對于學生讀題的方式不可過于限制,要明確其目標,即讓學生理解題目的設立含義。②對關鍵字與難點進行符號標識。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解題中對不理解以及重要的字眼進行標記,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③做好圖文的認真閱覽。在小學數學習題中多為文字與圖形結合,教師需要對學生展開指導,讓學生不僅對文字理解,而且還要對圖形理解[5]。
3.1.2 推敲字眼,理解題意
數學習題中的字眼關系到了相關的概念與知識點,推敲字眼成為了解題的重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審題的過程當中,需要像語文學習一樣對字詞句的含義進行全面剖析,提高閱讀能力。尤其在應用題解題當中需要對數學術語進行正確的理解。假如學生對相關術語缺乏理解,那么則無法準確的認識題意,也對后續的數量關系的確立產生影響,所以要對關鍵詞進行反復的推敲。對于應用題而言,其中的數量關系事關重要,只有明白其含義,才能提高解題的正確率。例題:某學校組織學生修補圖書,其中四年級的學生修補了89 本,五年級的學生對四年級多修補了12 本,請問五年級的學生修補了多少本?部分學生在看到這一題目后暫時分辨不出四年級和五年級修補了多少本,但是通過推敲字眼“五年級的學生對四年級多修補了12 本”,便可以在前后聯系中得知正確答案。
3.2.1 畫線標序
在明確關鍵詞之后,學生需要加強思考,明確運算順序,要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答案。教師可以通過畫線標序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梳理,如下圖。
3.2.2 聯想
聯想是解題的一種輔助方式,通過聯想能夠讓學生對應用題的條件與問題的本質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能將隱藏的數量關系進行明朗化。一般而言,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處于隱蔽狀態,如果學生不加以理解、全面剖析,則無法對條件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研究。所以在教學當中,教師需要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聯想,對題干當中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進行分析,如此題干當中的信息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數量關系也會越來越明朗。此外,在聯想中可以梳理數值特征與運輸之間所存在的關聯系,對運算的定律、運算性質加以了解,根據數據的相關特點將原式結構分解與組合,比如30×110 變形為5×(6×110),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簡化步驟,提高解題效率。
有非常多的學生審題過程過于急躁,往往不得要領,對關鍵詞未加以熟慮,例題:3 個9 相加的答案是多少?A:3×9 B:9×3 C3+9.有非常多的學生因為審題不仔細而錯選A、B。同時,還有諸多學生對數學術語不理解,在應用題中常用的有“增加到”、“翻一倍”、“減少到”、“提高到”,例題:①有一戶果農去年共收2 噸柑橘,今年比去年增加了3 噸,今年收了多少柑橘?②有一戶果農去年共收2 噸柑橘,今年比去年增加到了7 噸,今年收了多少柑橘?在看到這一問題后,部分學生因對“增加到”、“增加了”不理解,未做好區分,導致答案錯誤。面對這種情況,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關鍵的數學術語進行圈一圈,并加強注意,減少錯誤現象的發生。
層次遞進可以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知識點,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然后在層次遞進中解決高難度問題。例題:動物園里有一只東北虎,每次進食為5kg,每天需要進食3 次,請問一周進食多少kg?在面對這一問題時,教師要通過層次遞進幫助學生掌握難點,①這只老虎每天進食多少kg?②一周有多少天?③這只老虎一周進食多少kg?層次遞進不僅符合小學生的特點,而且也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層層遞進的良好思維。
檢查同樣十分重要,部分學生解題過程中過于馬虎,不細心,出現一定的錯誤,通過檢查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在檢查過程中,并非是對答案進行分析,更為重要的則是通過題目進行檢查[6]。比如:小明同學的父親在去年養了45 只鴨,68 只大鵝,其中如果一只鴨每年可以生產15kg 的鴨蛋,一只鵝每年可以生產14kg的鵝蛋,那么一年內所有的鴨和鵝共生產多少蛋?在檢查的時候,學生要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梳理,一共多少只鴨,多少只鵝,一只鴨和一只鵝每年生產的蛋為多少,通過梳理掌握基本的關系,如果在梳理中發現之前審題錯誤,可以及時的進行改正。同時,檢查的時候還要從細節入手,比如漏抄或者抄反數等,或者有的學生過于馬虎,草稿上寫的數字與試卷上的數字不同,導致答案不同,這些都需進行檢查。還有一點,教師在教給學生審題方法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審題嚴格訓練以及鼓勵支持,于無形之中培養學生的身體習慣與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十分重要,教師要從問題入手,引導學生仔細審題,并要將成熟的審題技巧傳授給學生,真正的讓學生做到“眼到、心到”,如此才能有效提高解題正確率。同時,在提高學生審題能力方面要從系統角度出發,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具有長期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加以重視,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