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俞華,于華,季淑娟
南通市海門區四甲鎮中心衛生院護理部,江蘇南通 226141
護理不良事件指的是在護理工作中出現的不良行為導致患者受到傷害或者死亡,導致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等,可分為預防性不良事件、不可預防性不良事件。護理不良事件能分為7 級,第一級是護理不良事件未發生受到阻止;第二級是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但患者并未受到傷害[1];第三級是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后產生了輕微傷害;第四級為護理不良事件并發生中度傷害;以此類推,第七級為死亡。護理不良事件對護理人員與患者的關系產生巨大的影響,是護患糾紛的重要因素。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中,各個國家醫療工作均會受到護理不良事件的影響,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巨大的威脅[2]。為明確護理人員發生不良事件的根因所在,本研究選取2022 年1—12 月南通市海門區四甲鎮中心衛生院護理人員40 名作為研究對象,2022 年7—12 月采取護理質控管理模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護理人員40 名,2022 年1—6 月采取常規管理模式,2022 年7—12 月采取護理質控管理模式。護理人員年齡23~42 歲,平均(31.25±4.36)歲;工作時間0.8~10 年,平均(3.85±0.68)年。管理前后均選擇1 000 例患者作為本研究評價的一項基礎條件,管理前患者男538 例,女462 例;年齡19~74歲,平均(42.34±4.3)歲;管理后患者男529 例,女471 例;年齡18~73 歲,平均(43.11±2.9)歲。實施護理質控管理前后的護理人員沒有變動,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管理模式:加強護理人員的職業繼續教育,定期組織規范化的專科技能培訓并制定好考核計劃,完善各項護理工作流程和護理質量評價標準,提高護理人員的技術操作水平,并對應急預案及時補充和完善。
護理質控管理模式:先分析護理不良事件的歸因,并實施護理質控管理措施。(1)歸因:①核心制度執行不嚴謹,護理人員并未按照護理管理制度執行工作,出現發錯藥、抽錯血等情況。②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不強,缺乏安全意識。并未按照護理標準巡視病房,高危患者的安全管理不夠,有墜床、脫管及壓力性損傷、意外拔管事件發生。③護理人員經驗不足,業務能力差。對患者病情評估不到位,對意外事件的預見性不足,科室專業知識掌握不全面,在用藥、文書書寫等方面出現錯誤。④人文素養差: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差,法律意識薄弱,搶救患者期間語言不當,家屬與護理人員產生糾紛。⑤管理工作不到位。醫院每年都會新進護士,在培養年輕護士上力度不足,以常規一對一帶教為主,加之科室人力資源分配不合理。⑥患者因素。患者因與護理人員溝通不夠,導致負面情緒或不良遵醫行為。⑦環境設備因素。科室的設備維護不到位,導致設備在投入使用期間發生故障。(2)護理質控管理措施:①建立護理管理小組,護士長及主管護士負責統籌管理,對過往護理管理不到位問題進行總結,自歸因基礎上,實施質控管理措施。②健全制度,明確各個崗位護士的責任,比如,護士工作責任、護師責任、實習護士責任等,每個等級的護理人員有對應的管理要求,發放各個層級的管理規范、技術操作要求、常見病護理知識、高風險患者的管理要求,并下發《醫院員工培養手冊》《護患溝通手冊》等。③培訓安全知識:護理部組織培訓,其中包括法律規定、護理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院內外的護理預警。定期開展分析總結,每個月總結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及發生原因,對工作態度不認真的護理人員進行處罰,對工作效率高,未發生不良事件的護士進行鼓勵。④強化年輕護士的培訓指導,提升其應急處理能力。針對不同學歷的護士,有的放矢實施持續性教育計劃,鼓勵護理人員參與到學歷培訓中,強化對護理理論知識的認知,并結合科室實際工作情況,積極消除護理風險。⑤實施心理疏導,減輕心理壓力。部分護理人員工作比較緊張,導致操作失誤,新進醫院≤1 年的護士發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高,此類護士的心理狀態差,尤其是操作失誤后,心理有負罪感。為此,在質控管理中,針對新進護士發生操作失誤等問題,護理部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若失誤小,并未發生傷害事件,則注意關心護士,說明日后工作的要點,使其保持穩定的情緒及認真的態度,以免挫傷新進護士的工作信心。
①觀察護理質控管理前后的不良事件率,以管理前后的各1 000 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不良事件進行統計。②觀察質控管理前后的護理工作質量:包括文書書寫、工作態度、安全管理、疾病知識,每個項目為25 分,共計100 分,分值高代表護理質量良好。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歸因分析后,采用相關護理質控管理后的不良事件率為0.30%,低于管理前的2.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經過歸因分析后,采用相關護理質控管理后的工作質量評分顯著高于管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管理前后護理工作質量比較[(±s),分]
時間管理后(n=40)管理前(n=40)t 值P 值文書書寫22.21±1.36 18.65±1.66 4.236<0.001工作態度23.54±1.02 18.45±1.36 5.284<0.001安全管理22.85±1.65 18.51±2.33 4.321<0.001疾病知識22.42±1.23 18.24±1.46 4.158<0.001
醫院的醫療安全管理中,保證護理質量極為重要,護理過程中發生的不良事件幾率是體現護理質量的其中一項數據,對醫院的醫療質量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護理不良事件的種類較多,高頻發生的不良事件是給藥錯誤、文書書寫錯誤、意外拔管等。其中,給藥錯誤占據比例最高,在40%左右,包括藥物的用法及用量錯誤,意外拔管占據20%左右,包括引流管、氣管插管、各類靜脈置管意外脫落等,文書書寫錯誤是護理人員在記錄過程中,錯誤記錄用藥或者劑量等,導致患者發生意外事件后,查詢護理記錄,由于記錄錯誤,會發生嚴重的護患糾紛[3]。有研究中指出,發生不良事件與護理評估不到位、安全管理不到位及健康教育不到位等因素相關,護理缺乏風險意識、安全管理意識,因溝通不良導致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比率較高,作為護理人員應明確不良事件的歸因,從而積極解決各類不良事件[4-5]。在臨床護理管理中,應明確高頻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并進行分析,找出問題所在,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同時還應制定出以后預防此類事件發生的相關錯略,才能更好地消除高頻不良事件的發生。
本研究認為護理不良事件與核心制度執行不嚴謹、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不強、工作經驗不足、業務能力差、管理工作不到位、患者因素、環境設備因素相關。護理制度執行不嚴謹與醫院的管理及考核制度相關,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在各個層級護士中均能發生,其原因是護理工作繁瑣,長期工作出現職業倦怠,護理經驗不足多出現在新進護士,此類護士所積累的經驗不足,無法完全勝任本職工作[6]。管理不到位則是安全管理意識不足,風險因素分析不夠,加之操作不嚴謹而發生不良事件[7]。患者因素則是因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與健康宣教不足,導致不良事件發生,設備因素則是一項比較重點因素,由于設備長期穩定運行,一旦忽視對設備的維護,則會有不良事件的風險存在[8]。為此,在護理質控管理中,應基于根因問題為護理人員實施制度管理及培訓教育、安全培訓等干預措施,提升每個護理人員的安全管理能力,樹立安全管理意識,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有諸多護理研究中均指出,采取多種護理質控管理措施可降低高頻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可在各信息平臺進行日安全分享將不良事件加以溝通,可降低發生率并能降低嚴重程度,將目標管理理念貫徹于護理高頻不良事件的管理中,促進護理流程的規范化,提升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以及對發生不良事件的掌控力,護理風險管理也能有效降低工作中發生差錯和不良事件的幾率,提高護理安全管理整體水平,保障患者安全[9-12]。在護理質控管理中分析護理不良事件的影響因素,設定預警控制標準并實時監測,有利于對護理安全質量管控且能對系統性問題進行預判,有效促進護理過程中對不良事件管理的規范化[13-15]。
綜上所述,在護理質控管理中對護理不良事件的誘因展開歸因分析,明確高頻不良事件的發生原因,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對策,可提升護理工作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