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姚昊坤,葉芝魁
湘南學院附屬醫院口腔科,湖南郴州 423000
口腔醫學是臨床醫學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學科,其涵蓋了口腔修復學、牙周病、口腔頜面外科學、牙體牙髓病學、藥物學以及解剖生理學等諸多學科,構成極為復雜,同時該學科也對醫生的理論知識掌握能力以及實操運用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實習帶教期間需要重視對實習生的理論知識教導以及實操技能鍛煉[1]。多學科協作(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教學法建立于循證醫學基礎上,主要內容為組織好相關科室中的臨床醫學專家對臨床病例進行分析,立足專業角度向實習生講解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相關學科知識,意在培養實習生的臨床思維以及整體性的診療思路;案例教學(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 CBL)模式主要內容為選取與學科疾病相關的真實病例,以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其積極運用基礎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領域問題;團隊學習(team based learning, TBL)模式是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授課,其重點在于團隊的合作,這一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能夠培養出學生的評判思維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2]。選取2022 年1月—2023 年1 月于湘南學院附屬醫院實習的58 名口腔臨床醫學實習生為研究對象,分析使用MDT 聯合CBL-TBL 教學法結合實操后對于提高口腔臨床教學成績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到本院實習的58 名口腔臨床醫學實習生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學號末尾數奇偶性分作研究組與參照組,各29 名。研究組中男16 名,女13 名;年齡21~26 歲,平均(22.41±2.23)歲。參照組中男17 名,女12 名;年齡20~25 歲,平均(22.37±2.18)歲。兩組實習生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實習生均對本研究的內容及形式知情同意,并簽署相應的知情同意書。
參照組采用理論教學結合實操的傳統教學模式。向組中實習生詳細講解口腔臨床的相關理論知識、具體操作步驟以及實際注意事項等,并引導實習生對臨床操作進行觀察與學習,在后續理論知識掌握充分的前提下指導實習生進行實操練習。
研究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采用MDT 聯合CBL-TBL 教學法結合實操的教學模式。其中主要包括在教學開始前便組建起口腔科MDT 教研組,組員均為本院相關科室中職稱為副高級以上的專業醫師,教研組的主要任務在于對實習生帶教教案的采集與分析,并對其進行評估、審核與篩選,之后指導實習生總結患者的實際臨床資料,教研組在及時查閱口腔科相關疾病的最新研究文獻后組織進行討論,并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實習生對相關科室的診斷要點以及難點進行討論,也可以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進行討論分析,鼓勵實習生能夠在此過程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及疑惑,同時也要求其能夠對討論的問題及結果進行歸納與總結。而在日常的實習生帶教過程中,各相關科室中的帶教老師需要根據CBL 教學法建立起相應的教學案例庫,對口腔臨床中的真實案例進行收集,并將之作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所選取的案例樣本數量需要足夠充足且具有代表性,例如患者的年齡應當包括不同的年齡階段以及疾病類型等,同時需要注意對案例照片的收集。以便使實習生能夠更加直觀地對觀察疾病的臨床表現。而在教學開始之前,相應的授課教師應當將所需講解的案例、病例資料以及相關問題以電子文件的形式發送給實習生,指導實習生組成小組,完成相應的文獻資料收集研究任務,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給出相應的回答,并嘗試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治療計劃。夯實理論基礎,開始準備進行臨床實操前的15 min,每個實習生都需要單獨完成15 個理論測試題,意在了解清楚實習生的預習情況及知識薄弱環節,之后帶教老師便可帶領實習生進行查房教學,指導學生詢問患者病史、規范對患者的體格檢查、對輔助檢查的結果進行適當檢查并提出相應的問題,而后將實習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通過文獻查閱等形式找到問題解決的方式,小組內完成上述內容后還需對自身的答案進行整理,并進行簡要地分析匯報,各小組之間需進行分享與交流。
考核成績比較:對實習生的期末考核成績,其中包括理論考試以及實踐操作兩個維度。其中理論考試根據教學大綱進行試卷內容的設計,試卷總分為100 分,包括理論基礎知識(50 分)以及綜合病例分析能力(50 分);實踐操作則以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標準進行考核,總分為100 分。兩組實習生均由同一名閱卷人進行評分。
教學效果比較:在該階段的帶教完成后對教學效果進行問卷收集與評估,其中包括包括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綜合能力培養3 個維度,每個維度的總分均為100。分值越高則代表實習生對于實習教學的效果越滿意。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考核成績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實習生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n=29)參照組(n=29)t 值P 值理論考試88.52±3.38 84.48±3.29 3.436 0.001實踐操作86.24±4.17 83.36±3.98 4.131<0.001
研究組的口腔教學效果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生教學效果比較[(±s),分]

表2 兩組實習生教學效果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n=29)參照組(n=29)t 值P 值教學模式88.94±2.31 82.55±4.72 4.563<0.001教學內容89.57±2.18 85.32±4.20 3.639<0.001綜合能力培養89.93±1.28 81.32±4.97 8.793<0.001
口腔醫學作為現代醫學中的一門重要組成學科,其涵蓋的子學科非常豐富,且其中的知識結構也相對復雜,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難度較大,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以及臨床實操能力的要求也較高。這便要求在對口腔醫學生進行培養時需要重視對其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鍛煉,需要協助其構建出較為良好且全面的知識框架體系[3]。然而在傳統的臨床實習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會因為理論知識過于晦澀而影響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對專業研究進展的探索積極性也并不高,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學生對于口腔醫學知識的學習難度[4]。而相較于傳統的理論結合實操的教學方式,MDT 聯合CBL-TBL 教學法結合實操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望,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了解相應的專業學科知識[5]。
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的考核成績均優于參照組(P<0.05),分析原因在于使用MDT 聯合CBL-TBL教學法結合實操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培養并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在有效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也有利于其對于專業學科中相關臨床疾病的診治思維能力的培養,對該疾病形成更為全面的認知,在后續的實踐與學習中加深印象,進而提升學生整體的考核成績[6-8]。此外在該教學模式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口腔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也能夠與不同學科中的臨床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并在具體的臨床案例中展現出來。而在教研組專家的指導下,對相關文獻及資料進行查閱研究與討論后,學生也能夠及時對相關的問題及知識點等進行歸納與總結,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更加有效地增強學生對于專業理論以及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同時也能夠使其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以及不同的途徑對具體的臨床問題進行思考與分析,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對于口腔臨床疾病的診治與分析能力[9-10]。本研究還顯示,研究組實習生的口腔教學效果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其原因在于MDT聯合CBL-TBL 教學法結合實操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單一灌輸、單一指導的形式,使學生能夠擁有充分的機會與帶教老師、專業醫師以及同伴群體進行知識理論的學習與交流,使學生能夠勇于表達自我,嘗試挑戰自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能夠有效開拓學生的眼界與思維,提升其學習能力及專業素質,更好地提升其綜合能力素養,因此對教學的效果也更加滿意[11-12]。
綜上所述,將MDT 聯合CBL-TBL 教學法結合實操教學法運用于口腔臨床教學后,能夠有效增強實習生對于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同時對其邏輯思維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均有一定的培養與鍛煉效果,在提升實習生成績、改善教學效果的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交流合作能力,因此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但因本研究的總體樣本容量較小,其研究設計較為簡單,所觀察的指標情況也相對較少,且對于長期性的樣本數據收集不足,因此對于研究方法以及樣本容量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地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