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媚,黎君園,羅家棟
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廣西玉林 537000
醫院感染可以發生在患者住院治療的各個環節當中,醫院感染率是反映醫療質量的重要指標,醫院感染的調查與監測是醫療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醫院感染狀況有利于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加強與落實[1]。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是一種橫斷面調查方法,可以通過對特定時間內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及時發現導致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缺陷,發現重點管理科室和重點病原微生物,短時間內掌握醫院感染現狀,為下一步制定醫院感染監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2-5]。筆者所在醫院是地級市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以治療腫瘤為主要專科特色,為評價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現狀,針對性的進行動態風險評估,現對2018—2022 年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住院患者醫院感染情況進行調查,現報道如下。
選擇某地級市三級甲等綜合醫院2018—2022年的所有住院患者,包括當日出院、轉院、轉科、死亡患者,排查當日新入院及轉入的患者。
納入標準:①按照原衛生部2001 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6]執行;②調查日新發和過去發生且在調查日該感染仍未愈合的患者或者部位。
排除標準:過去發生的感染在調查日已經痊愈的患者或者部位。
根據原衛生部印發的《醫院感染管理辦法》[4]《醫院感染監測規范》[5]《廣西院感質控中心現患率調查指南》等相關文獻要求,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本院的調查方案及個案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調查日期、調查科室、應查人數、實查人數、醫院感染情況、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病原菌送檢情況等。
在調查前一周對所有參加現患率調查的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使用統一的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個案登記表對所有住院患者進行調查,以床旁調查和查閱病歷相結合的方法,對有疑惑病例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和主管醫生進一步確認核查。后期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對資料進行審核,完善資料后全部錄入北京民科醫院感染監控管理系統,導出數據上報廣西區院感質控中心,并完成分析報告。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8—2022 年現患率調查,應查住院患者分別為1 520、1 707、1 886、1 492、1 665 例,實查人數分別為1 493、1 687、1 875、1 474、1 665 例,實查率分別為98.22%、98.83%、99.42%、98.70%、100%。
2018—2022 年現患率調查共發生醫院感染231例、241 例次。醫院感染現患率為2.82%、例次現患率為2.94%。2018—2022 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例數分別為41、53、52、38、47 例,醫院感染現患率分別為2.75%、3.14%、2.77%、2.58%、2.82%,2018—2022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現患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80,P>0.05)。見表1。

表1 2018—2022 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現患率情況比較
感染現患率前5 位科室:重癥科、血液科、新生兒科、神經外科、胸外科。其次為康復科、中醫科神經內科、感染性疾病科等。見表2。

表2 2018—2022 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現患率前5 位科室比較
2018—2022 年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例次數241 例次,醫院感染部位前5 位為:下呼吸道、手術部位、泌尿道、血液、皮膚軟組織。見表3。

表3 2018—2022 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感染部位及構成比情況(n)
2018—2022 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病例共檢出病原菌126 株,占前5 位的致病菌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其他病原菌有腸球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假絲酵母菌等。見表4。

表4 2018—2022 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病例檢出病原菌分布情況
2018—2022 年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0,P<0.05)。見表5。

表5 2018—2022 年抗菌藥物使用及用藥目的分析
本調查結果顯示,2018—2022 年某三甲腫瘤醫院各年份醫院感染現患率分別為2.75%、3.14%、2.77%、2.58%、2.82%,趨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趨勢χ2=1.080,P>0.05)。2018—2022 年醫院感染總現患率為2.82%,抗菌藥物使用率為31.25%。醫院感染現患率略高于李詩文等[6]研究報道某三甲綜合醫院醫院2012—2020 年感染現患率為1.23%~2.58%,與劉曉娜等[7]關于某腫瘤醫院2013—2020 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數據(1.33%~3.09%)相近。該院現患率調查結果低于某些國外報道的數據,其中中東某7 個國家平均醫院感染現患率為11.2%[8];部分歐美國家報道的數據波動在3.4%~40.7%[9]。國內外現患率監測數據的差異有可能與《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10]定義范圍差異有關,也可能與收治的病種、醫院感染防控側重點不同有一定關系。
醫院感染高發科室重癥科、血液科、胸外科、神經外科、新生兒科,與曾萍等[11]研究報道江西省某綜合醫院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基本一致。這幾個科室均是該院醫院感染防控重點科室,日常收治的患者病情較重、病程復雜,侵入性操作多,患者本身免疫力抵抗力較差、抵御外來微生物侵襲的能力差,容易發生醫院感染。因此醫療機構必須持續加強這些臨床重點科室的醫院感染防控管理,定期開展針對性的風險評估項目,結合專項整改項目清單,大力推進各項防控措施落實。
連續5 年調查分析顯示,下呼吸道是主要的醫院感染發生部位,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2-14];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占比高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該院是當地市級腫瘤醫院,收治腫瘤手術、放化療病人為主。大劑量的化療藥物及激素的應用,加重患者本身身體機能的打擊,出現不同程度的粒細胞減少/缺乏,骨髓抑制,自身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放療可以導致放射性肺炎、黏膜屏障受損;腫瘤病人手術時間長、手術打擊、術后長期臥床、主動排痰受限等。以上因素均可以增加易感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風險,下一步職能部門應根據本院診療操作規程要求,定期開展多部門聯合督查,及早發現存在問題并推進落實整改,達到發生率逐年下降的目標。
2018—2022 年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分別為29.25%~34.08%,與劉敏等[15]研究結果類似,呈下降趨勢。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占比分別為75.45%、70.31%、81.48%、76.24%、70.84%;2018—2022 年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0,P<0.05)。臨床抗菌藥物使用目的以治療性用藥為主,提示2023 年醫院抗菌藥物管理小組要制定整改方案,加強培訓、監督,提高抗菌藥物合理應用,降低細菌耐藥發生。
綜上所述,該院近5 年醫院感染現患率無明顯下降趨勢,但均維持在較低水平,醫院感染控制情況總體良好。本次調查進一步了解該院整體醫院感染情況,以及醫院感染發生的重點科室、重點部位以及重點病原菌,為今后醫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持。同時應注意提供高危患者免疫力,做好保護性隔離措施,督查臨床落實環境消毒及手衛生,避免發生交叉感染。本研究局限性在于現患率數據來源于民科醫院感染監控管理系統,民科系統對醫院感染相關影響因素信息錄入較為單一,數據挖掘的多樣性及深度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