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蘋,王青峰
山東頤養健康集團淄博醫院透析室,山東淄博 255120
血液透析是腎臟疾病替代治療的一種方法,是將體內的血液引流到體外,并通過血液凈化儀器,利用離心、過濾、吸附等原理,去除血液中的毒素,維持機體代謝,并將凈化過的血液重新輸入到患者體內的一系列過程[1]。然而,血液透析需留置導管,會增加患者的感染風險。為此,對醫護人員加強風險意識培訓,加強風險評估,有利于保障患者治療安全[2]。本次研究選擇2018 年6 月—2019 年3 月山東頤養健康集團淄博醫院透析室的20 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風險評估表管理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透析室的20 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10 名和對照組10 名。研究組給予風險評估表護理管理模式,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管理模式。研究組中男6 名,女4 名;年齡23~38 歲,平均(30.2±3.5)歲;在血透室工作年限1~18 年,平均(4.1±2.1)年。對照組中男5 名,女5 名;年齡24~37 歲,平均(29.8±4.1)歲;在血透室工作年限1~17 年,平均(4.2±2.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①衛生監管:定期抽查環境、器械表面及手部細菌菌落數,將檢查結果作為績效考核標準。②護理質量管理:定期組織護士護理考核,包括護理操作(動靜脈內瘺護理、凝血觀察、并發癥防護等)、護理文書質量、護患溝通等,結合考核結果進行績效考核。
研究組采用風險評估表管理。(1)建立以科室護士長為組長的風險評價小組,并對其成員進行相應的知識培訓,以提升護士對風險評價的認識。對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進行測評,并給出測評的一些小技巧。將危險評價之重要性告知小組成員,并要求每位成員積極參加。(2)采用集體研討的方法,確定出血液透析的風險因子。存在的危險因素包括:①護理流程不完整;②護理操作技術不熟練;③護理責任心不足;④護理文書不完整。(3)建立風險評價表,根據血液透析的具體狀況,建立一個標準的風險評價表,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嚴重后果、處理計劃等作為評價指標。風險系數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在危險系數>18 時,判定為高危險,在9~18 時,判定為中危險,在<9 時,判定為低危險。確認危險系數由高至低以此為護理流程、護理技術、護理責任心、護理文書,并制訂相應對策。(4)對策:①規范護理流程。結合患者意見反饋、護理不良事件等情況重新制訂護理流程,制訂患者流程化護理干預措施,即血液透析前各項檢查、確認患者用藥及合并癥情況,明確護理交接;完善護理質量評價標準,確保護士工作質量與評價結果相符。②強化操作技術。結合醫院實際情況進行培訓指導,并通過每月考核、季度考核不斷強化培訓結果;制作應急預案操作流程,如停電、患者活動性出血、醫療設備工作問題等;定期進行器械維修檢查。③提高護士護理責任心。日常護理指導中,親身示范護理內容、護患溝通方法等,介紹治療期間患者不良情緒、患者并發癥(脫管、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等)預后、醫院醫療形象影響,劃分護理責任區域,提升其護理責任心。④優化護理文書管理。每月選出優質護理文書作為范例,并將優質書寫文書、明顯文書書寫問題作為護士績效考核評價標準;總結其目前存在的護理問題,并親身示范糾正指導,以不斷提升護理質量。
①在開展績效考核后,自制指標量評表,對組間護理人員的工作考核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主要包含護理服務、職業素養、科研教學、科室管理以及護理質量等指標,評分范圍0~100 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護理管理越好。
②患者出院之前,通過考核小組制訂的《護理考核評分表》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文書、分級護理、不良事件上報、基礎護理等指標進行調查,各項指標評分為0~10 分。得分越高,則表示護理專業度越高。
③在護理管理評價過程中,比較兩組護理風險防范意識評分,評分越高護理風險防范意識越高。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職業素養、科室管理、護理質量、科研教學、護理服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士專業素質能力評分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n=10)對照組(n=10)t 值P 值職業素養98.13±1.47 92.13±2.29 6.973<0.001科室管理96.36±1.97 90.44±2.13 6.452<0.001護理質量96.20±2.10 91.56±2.29 4.722<0.001科研教學97.41±1.57 93.27±1.31 6.403<0.001護理服務97.50±2.46 91.34±2.09 6.035<0.001
研究組護理文書、分級護理、不良事件上報、基礎護理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士護理質量比較[(±s),分]
組別研究組(n=10)對照組(n=10)t 值P 值護理文書9.38±0.44 7.33±0.38 11.151<0.05分級護理9.03±0.48 6.82±0.32 14.453<0.05不良事件上報9.64±0.25 7.15±0.27 9.697<0.05基礎護理9.14±0.33 6.94±0.26 9.358<0.05總分37.59±0.42 29.07±0.31 51.313<0.05
研究組護理風險防范意識評分為(8.54±1.20)分,高于對照組的(7.19±1.0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44,P<0.05)。
血液透析為終末期腎臟疾病、急性腎臟損傷等疾病重要治療方式,通過清除代謝廢物以減輕患者腎臟負荷,改善其生活質量[3]。但在治療期間易出現相關并發癥,如低血壓、過敏反應、出血等,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甚至威脅生命安全。若發生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增加其生理應激反應及腎功能損傷。若發生脫管,則會影響治療完整性,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因此在對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對護理質量要求較高[4-5]。常規護理管理中,盡管通過新護士培訓、全體護士加強培訓、護士分層級管理劃分等,可提升護理技能進行護理風險防控,但若無法明確具體風險情況,則難以有效防控護理風險,影響護理質量。
風險管理指在管理中進行風險識別、風險控制,以將風險事件對結果不良影響降至最低,在提升護士基礎護理技能同時,可提升其對風險事件主動識別、干預的能力[6]。而加強風險護理管理,可實現從上到下的護理管理質量管理,以提升科室整體護理工作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績效考核結果中,研究組職業素養、科室管理、護理質量、科研教學、護理服務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研究組護理文書、分級護理、不良事件上報、基礎護理評分及總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研究組護理風險防范意識評分為(8.54±1.20)分,高于對照組的(7.19±1.08)分(P<0.05)。說明在血液透析室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評估表管理,可顯著提升護士工作質量,考慮原因為,在對研究組護理管理中,實施自上而下的風險管理干預,即組成以科室護士長為組長的風險評價小組,對組員進行風險評估表相關內容培訓,可幫助其認識到風險護理干預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通過集體研討方式分析目前血液透析治療中存在的危險因素,確認危險系數由高至低以此為護理流程、護理技術、護理責任心、護理文書,并制訂相應對策,其對應對策分別為規范護理流程、強化操作技術、提高護士護理責任心、優化護理文書管理;其中護理流程為醫院護理操作基礎,其流程是否存在漏洞,如管理內容不明確、管理方法不準確等,均會影響護理執行效率,且隨醫院對臨床護理要求提升,常規醫院護理流程管理難以滿足實際護理管理需求[7-8];本研究中結合患者意見反饋、護理不良事件等重新制訂護理流程,包括治療前準備、明確護理交接、完善護理評價體系等,可為護士臨床護理提供循證依據,同時可保證工作質量考核結果符合實際情況,避免出現賞罰不明影響護士工作熱情[9-10];強化操作技術中,以增加考核及培訓為基礎,同時制訂應急預案、器械維修等,以保證護士臨床護理操作規范化、流程化,提升基礎護理質量[11-12];護理責任心管理中,以親身示范指導、重點講解等方式,提升提升自我護理技能重視程度及護理責任心,提升護理風險防范意識[13-14];護理文書管理中,每月推舉范文,并將護理文書書寫質量作為績效考核評價標準,可不斷提升護理文書書寫質量,滿足護理管理需求[15]。
綜上所述,在血液透析室護理中,應用風險評估表進行護理管理,可提升護士護理工作質量,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