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第八十七中學 趙皓辰
GRACE理論認為,人格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德育目標相契合。初中階段是學生人格品質養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健康人格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要突出素質教育的特征,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習慣,加強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全面關注,使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健康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GRACE理論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要求較高,在這一背景下,教師要將全過程育人思路融入不同的教育環節,注重對學生正確人格的有效引導,糾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認知。初中時期既是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健康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再加上學生思維較為活躍,對事物明辨是非能力較弱,會受到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并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影響學生身心的良好發展。學校是學生成長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教師的教育和引導是學生養成正確習慣的重要基礎,教師要明確自身的教育職責,注重對學生健康人格的科學培育,充分發揮德育的價值,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提供堅實的保障。
從整體上看,初中生的健康人格涵蓋不同的組成部分,行為是學生的具體動作,習慣要通過不斷地練習形成自動化和外顯化的反應傾向。人格品質不僅包含了學生的行為舉止,還包含了學生的思想認知,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可以提升學生的發展水平。GRACE教育理念下,教師要特別注意影響學生健康人格的因素,如個人因素和社會風向等,貫徹系統性的教育原則,對學生開展長期和有目的的培養,使每名學生都能夠形成穩定和健康的人格品質,并在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方面得到完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的培養在我國現代化教育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包含文明禮儀習慣的培養,使每名學生都能夠在生活中更加懂得基本的行為要求,真正發揮良好人格品質在締造學生健康人格方面的重要優勢。
良好的人格品質有助于學生思想的進步。在初中德育中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思維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轉變,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有積極向上的勇氣。在德育中,教師要為學生融入豐富的案例進行解釋說明,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印象。此外,在我國素質教育推進的過程中,除了為學生講解對應的知識之外,教師還需要加強對育人教育思路的有效執行,將學生人格品質培養落實到不同的教育環節,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助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規范自身的日常行為,從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在當前初中教學中,基于GRACE理論對學生進行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體現了教育教學的發展。
教師在基于GRACE 理論對初中生進行德育的過程中,要把握重要的教育方向,將理論和實踐相互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的人格品質、健康人格的養成有著密切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讓學生接觸更加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快速地發現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各項問題,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其更加正確地看待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
其次,在心理素質養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兼顧學生文化素質形成的條件,以預防性輔導工作為主要內容,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環境的創建和心理活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此外,教師需要約束好自身的人格品質,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讓學生在長期影響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人格品質培養和健康人格的引導對象為學生,在各項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思想特點以及情感特點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地理解和愛護每一名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各項行為,并且和學生開展良好的互動和交流。這樣,既可以獲得來自學生日常生活的相關信息,還有助于按照學生的思想特點制訂接下來的德育目標,通過持續的引導和指導,幫助學生約束好自身行為,保證各項教育活動的順利實施。另外,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在當前所反饋的相關信息,制訂接下來的德育方向,把握學生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注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養成,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為了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養成,首先,在實際德育中,教師需要構建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理論與實踐相互協調,讓學生將在德育中掌握知識融入日常實踐中進行反復研究,逐漸探索符合自身身心發展的問題解決方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其次,在各項德育活動落實過程中,教師需要讓每名學生都具備較高的參與度。比如,為學生融入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加深對德育知識的認識,提升學生運用德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每名學生都具備較強的責任感,凸顯德育的效果。
此外,在德育中,教師要做好全方位的觀察,幫助學生應對在思想道德認知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為學生整理豐富的教育素材,使每名學生都能夠高效參與到整個德育實踐過程中,有效降低諸多因素對學生學習所產生的干擾,全面提高德育效果。
在實際德育中,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展文明班級的主題活動,營造和諧度較高的班級氛圍,讓每名學生參與其中進行有效實踐。比如,在布置班級環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中搜索一些名言名句,融入板報創作中,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使每名學生都能夠受到德育知識的熏陶,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接受德育知識的引導,全面提高學生的德育學習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到敬老院或者社區表演一些節目,逐漸地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感,明確自身在社會中重要職責,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有效養成,為德育提供重要的保障。針對學生存在一些困惑,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觀察表現較好的學生,讓學生按照自身的學習特點進行多樣化學習,在實踐活動中有良好的體驗及收獲,將德育知識轉變為具體的實踐經驗,全面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發展。
為了使每名學生都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德育活動中,教師需要將情感和道理相互融合,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道理,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對情感道理的科學融入,讓學生認真地觀察生活,全面地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
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游戲和藝術活動等方式為學生開展有趣的德育活動,再根據初中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品質優劣和道德品質進行有效引導,全面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在講解道德知識時,教師需要全方位地關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以及思想變化,站在學生的角度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學生講解相關知識。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德育過程中,教師要防止出現各項教育活動太過籠統化和簡單化的矛盾,應和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契合,以幫助學生自主性地接受教師所講解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開展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通過心理情感的有效激發,讓學生把握各個道理的運用方法,并鍛煉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精神層面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保證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
教師是學生在學校中接觸最多的角色,教師的人格品質與學生人格品質的養成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教師的健康人格也影響學生的健康人格,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言傳身教使每個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健康人格。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約束好自身的各項行為,并且有意識地為學生滲透相對應的健康人格培養思路,使學生能夠模仿教師的相關行為來完成有效的學習,充分地體現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
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教師在看到班級中隨意丟掉垃圾時要撿起來丟進垃圾桶,這樣的行為都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通過教師的行為引導,更加直觀地為學生進行健康人格的教育。教師在發揮自身帶頭作用時要注重細節問題,在日常班級教學中,一些小事要特別注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通過教師潛移默化的指導以及引導,使學生能夠糾正自身在人格品質中存在的各項問題,之后再模仿教師的各項行為,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整體的教育效果。
為了提高德育的及時性和科學性,在班級教學中,教師需要與學生開展良好的互動和交流,了解學生在不同德育知識學習階段的各個需求,為學生整理豐富的德育素材,逐漸提高德育活動的針對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提高整體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和學生進行互動時,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如問卷調查,讓每名學生都能夠清晰地表達內心的想法以及感受,并且配合著教師的引導,拉近和教師的距離,全面地提高整體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在班級內部搭建匿名信箱,當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有任何的困惑時,可以和教師開展良好互動。并且,一部分內向的學生也可以采用這一方案來表達內心的各項困惑以及想法。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互動時,需要做好信息的記錄,把握班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在網絡中搜集、整理豐富的德育素材,逐漸提高后續德育工作的針對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德育效果實現預期的目標。在和學生進行互動時,教師需要以平等姿態進行信息的溝通,防止學生在和教師溝通時產生抵觸情緒,不敢表達內心想法,影響德育的效果。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教育理念,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有效的互動和交流,使整個德育處于高效化的狀態,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養成,提高德育的效果。
一部分學生因在學習中遇到難點較多,逐漸喪失了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因此,在班級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激勵教育,挖掘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進一步地發揮自己的特長,逐漸地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幫助學生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在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挑戰,全面提高整體的德育效果。
例如,在課堂教育中,教師可以專門留出一節班會課,讓每名學生都能夠將自己所擅長的技能帶入課堂學習中。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減輕在學習中存在的各項壓力,還有助于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學與眾不同的地方,加以教師的多樣化鼓勵增強自身的自信心,養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品質和健康的人格,逐漸地提升學生德育水平。在課堂結束之前,教師要進行德育知識的總結,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幫助,使其形成積極的心理。
綜上所述,在初中德育中,教師基于GRACE理論,加強對學生良好健康人格培養的重視程度,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能力進行德育,幫助學生糾正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錯誤行為,端正學生的思想認知,使學生在各項教育活動中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