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虹
假期是每一位教師充實、提升自己的時間,生物組全體教師以滿腔的熱情、科學的態度不斷學習、提升素養。經過新課程培訓,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新課程理念重新審視教育教學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轉換角色,改變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師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必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間交流、全班交流。作為教學中的引導者,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教給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如何做人和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引導可以是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單純的指向,而是引導學生辨明方向;引導可以是一種激勵,當學生膽怯時,教師不是一味地催促,而是點明學生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們不斷地向上攀登。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是觀察、感知、參與、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控教學方向,尊重差異,發現“火花”。師與生之間的交流,有認知的交流,有情感的交流,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二、抓好課堂教學,實現課堂高效
(一)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思考問題。如熱點新聞、醫療健康、個人生活、當地資源、環境保護等,都含有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加入這些內容,會開闊學生的思路,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能夠認識到許多社會問題的多方面性。
(二)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課改要求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給學生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這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一定的思維高度,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盡量地搜集、制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能夠產生共鳴。生物學科與自然界緊密相聯,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解決問題。
(三)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著自己的觀點去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最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做出正確判斷。
(四)倡導合作并多方交流,注重自主探究過程的參與性
自主探究是自主探究學習的中心環節。學生的自主探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要注重學生探究的過程,要引導學生體驗探究過程,摸索探究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除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之外,還應當關注生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師生間要有情感的溝通,要多觀察、多傾聽、多交流。新課程里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的真諦也在于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 意識,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合作探究學習是學生自由組合的小組活動。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能夠相互交流,討論甚至辯論。每個人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借助他人的思維方式來啟發自己的思維火花。同時,教師在其中也要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在此過程充分了解,適當指導,啟發學生的思路,辨明方向。這樣經過團體交流之后,達到拓寬思路、加深理解、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注重核心素養,完善學生評價
新課程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等方面的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的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總之,積極穩妥地推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在新課程、新高考、新教材的全面實施中不斷突破,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