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珂
“雙減”背景下,如何構建高質量課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每位教師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課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改進、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根據學生實際需求,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重點,突出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注重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要能夠讓學生都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比如說,在《認識線段、射線和直線》的講解中,可以學生動手畫一畫線段、射線、直線,教師需要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能按要求畫指定長度的線段,并理解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征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再比如說,在《位置與方向》的講解中,學生有時難以辨別方向,以太陽舉例,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此外,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在教室中的位置來進行說明,讓每一個學生選擇一位同學,描述兩人的位置關系,這樣便會調動學生在課堂的參與性,促進學生學習內在動力的提升。[1]
二、采取多種數學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
習慣培養是一項很重要的事情,一旦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生活中遇到諸多數學實際問題時,學生便會進一步產生聯想,從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與應用數學知識。對此,教師應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取多種數學教學方式來進行講解,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專注力,還能夠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說,在對《觀察物體》這一節進行講解時,有時并不能直接呈現實物,那么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進行更為立體的觀察,從而增進學生對于不同物體的認知。再比如說,在《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的講解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踐,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平均問題,也可以讓學生思考對于蛋糕應當如何分配。這樣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相應事情的時候便會聯想到數學知識,更有利于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形成。[2]
三、注重學生學習特點,實施因材施教
新課改理念中提到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性,因而在“雙減”背景下,要想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還應當注重班級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實施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的提升更加明顯。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統一布置任務,但是同樣的難度,對于不同學生而言效果會有所差別。因此,教師不僅應當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在“雙減”政策下還應當注重任務布置的針對性。比如說,對于一些基礎比較扎實的學生,教師應當為其多布置一些拓展題型,基礎題型練習只需要起到鞏固作用即可;而對一些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則需要多進行基礎題型的訓練。[3]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數學是其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數學學習不僅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發展思維,還能夠為學生將來的學習以及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各種資源,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對此,教師不僅應當注重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同時還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實施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實現“雙減”政策的改革目標,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孔繁晶.控量減負,創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08):29-34.
[2]陳康年.“深度學習”,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益[C].2021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21.009223.
[3]孫萍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思考[J]. 新時代教育,20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