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梅(副教授)(安徽建筑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安徽合肥 230022)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是會計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該課程主要介紹政府預算會計、政府單位會計等主要內容。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專業基礎及學習能力差異較大,無法實現因材施教,難以實現差異化教學的目標。在當今科技發展迅猛,信息化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快速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高校普遍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改革。對于專業選修課程,充分利用學生已普遍具備相應的專業基礎知識,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利用網絡平臺的便捷性,開展混合式教學,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對于部分內驅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實現差異化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一)教學理念落后,不適應信息化時代需求。教學理念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在信息化時代,經管類學生需具備在企業管理中、資本市場上運用信息化的會計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為適應信息化的時代背景,課程教學理念應體現為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實時改革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培養具備“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復合型經管類應用人才,以適應時代需要。
(二)課程內容涉及面廣,課時較少,部分學生興趣不足。“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一般為會計學專業的選修課程,內容涉及公共管理、財政學及會計學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總課時為32課時。課程學習對于學生前期的知識積累及學習能力有較高要求,對于大三學生來說,經過大一、大二兩年的學習,在知識積累及學習能力方面已經存在明顯差異,部分學生落后較多,影響了進一步的學習。
(三)教學環節缺少理論聯系實際。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會計準則、制度等理論知識需要在實踐應用中提升認識。“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由于涉及的是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等財務會計核算問題,相應的實踐崗位較少,學生很難真實了解理論知識在實踐環境下的實操情況。因而,對于理論學習感覺枯燥乏味,對于少數有探究需求的學生來說,難以找到問題的切入點。
(四)以傳統教學為主,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近年來,關于“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領域的準則、制度不斷出臺更新,教材已跟不上實際應用領域的變化。進行探究式學習,是課程學習的必要途徑,也是培養“強能力”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課時較少,課堂教學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及內化過程需要付出大量課外學習時間,難以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一)通過混合式教學,可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有效互動。“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內容按照政府會計準則與政府會計制度編寫,課程涉及多學科知識,課時較少。通過混合式教學,利用教學平臺(如超星泛雅平臺),課前將主要知識點等錄制成微課視頻,將新出臺的準則制度等內容上傳至平臺,供學生提前預習及學習。利用平臺發布學習效果檢測試題,學生可以及時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也可以通過平臺對于學習中發現的問題與教師進行互動。對于出現頻次較多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討論的形式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學習的興趣。
(二)通過混合式教學,可以實現學生學習的差異性需求。學生因為性格、興趣等不同,在課程學習能力及學習投入上存在差異。因材施教是傳統的課堂教學無法滿足的教育理念。通過混合式教學,利用平臺提供的資源及溝通渠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志趣、學習能力及個人職業規劃等,實現差異化學習,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對基本概念等基礎知識的學習上可以少花些時間,騰出更多的時間閱讀教師提供的學科前沿理論資料,實現個人探究式學習,從而實現差異化教學目標。
(三)通過混合式教學,可以使學生體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與其他會計學專業課程一樣,是理論性及實踐性都比較強的課程。課程內容知識點多,涉及財政預算會計、政府單位會計等。學生在前期的專業課學習中了解的都是與企業有關的會計問題。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會計核算問題與企業會計有著明顯的差異,如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沒有利潤這個會計要素等。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將“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的知識點、相關會計憑證的填寫、會計賬簿登記及會計報表編制等實踐環節,使用文字及視頻資料供學生反復學習,并將相關內容與之前已經學習的企業會計知識進行比較,復習鞏固已學知識,可以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及內化。
(一)線上教學資源建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是會計學專業高年級的專業選修課程,學生普遍已經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學習能力,進行混合式教學,除了常規的將知識點錄制成微課放在平臺上供學生預習及復習鞏固、布置作業、進行測試等,還可以利用平臺的便利性,將課程相關主題的最新研究動態資料提供給學生,供學生進行拓展學習。
1.微課資源建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教學團隊根據課程的知識結構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對知識點進行歸納,錄制微課視頻。微課視頻的內容是每個小的知識點,每個微課視頻時長控制在10分鐘以內。微課主要供學生提前預習使用,以及供部分學生復習由于種種原因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可以在課后反復學習使用。經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歸類,課程內容分為三個模塊、10個章節、36個任務點,如表1所示。

表1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內容
2.建立習題庫。超星泛雅平臺功能齊全,其中活動、資料、作業及討論等功能可以很好地用于輔助教學。在作業功能區,建立作業庫。這部分主要用于對課程關鍵知識點的作業布置,供學生復習后進行練習,以檢測及鞏固學習效果。專業選修課的學習作業量要適中,過多過少都會影響課程學習體驗。根據課程教學大綱、課程主要內容、課時安排及歷年教學經驗,總共安排五次需要進行綜合處理的具有一定難度的作業。涉及具體會計核算業務的,不同于會計學原理等課程僅要求處理某單一會計主體的核算,如政府財政會計中,有些業務涉及上、下級財政會計主體的核算,要求分別列出上下級財政會計的處理;政府財政會計與政府單位會計某些業務之間具有關聯性,要求分別列出政府財政會計的處理以及政府單位會計的處理;對于政府單位會計具體會計要素核算業務,要求列出政府單位會計相應會計處理,同時列出企業會計相應會計要素的會計處理。
3.充分利用平臺資料存儲功能。專業選修課程教學需關注課程學習的高階性、創新性及挑戰度。為了實現培養及提升學生利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課程內容具有一定難度,需反映學科知識的前沿性、時代性,要求教學形式具備先進性、互動性。“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線上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資料庫功能,將陸續出臺的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等政府會計標準存儲在資料庫中,同時將國內外學者在理論及實務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發表論文)存儲在資料庫中,以滿足學生探究式、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鼓勵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積極撰寫課程論文。
4.線上測驗及考試。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利用網絡的教與學模式,與傳統模式不同的是,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很多基礎知識需要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網絡教學資源自學。為了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除了常規的作業任務,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的功能,建立線上測驗及考試題庫,定期定時要求學生完成測驗及考試任務,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為線上學習的過程考核提供了具體參考依據。這部分任務不宜太多,一般2—3章做一次測驗即可。線上考試題庫根據作業題庫及測試題庫組織考題,總共組織兩次。
5.師生、生生溝通交流。混合式教學模式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處于學習的主動地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改革目標。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師生及生生的溝通是其中重要的環節。泛雅平臺提供了很好的溝通交流功能。教師通過設置討論話題,引導學生對線上重難點學習內容的關注,學生可以提出討論話題來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對于討論話題的參與可以作為課程考核的一部分。此外,師生之間可以通過私信進行交流,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線下教學設計。
1.課前預習。混合式教學中,課前預習是教學環節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課前教師通過泛雅平臺發布預習內容,包括需要觀看的微課視頻及需要完成的練習等任務點,發布相關討論,引導學生對預習內容進行深度思考,依據學生的討論、提問及練習完成情況確定課堂教學中側重的知識點。如在政府財政會計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對于政府財政會計的基本概念普遍感覺比較晦澀,與之前學習的企業會計知識相差較大,難以理解,在課堂教學中,這部分基本概念需要比較詳細地加以講解。學分制環境下,同一個專業的學生選修的課程往往有所差異,有的學生可能學業任務比較重。因此,課前預習任務的發布時間點選擇很重要,一般提前一周發布。在這一周的時間里,教師要注意查看學生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注意提醒未完成任務的學生及時完成學習任務。
2.課堂教學設計。
(1)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課堂教學環節與學生的線上學習環節構成互補。教師根據課程對每章節的瑣碎知識加以梳理和歸類,使線上學習環節觀看的一個個知識點連接起來,形成章節完整的知識結構。學生可以據此對之前線上預習環節學習的內容進行一次鞏固和內化。根據預習環節討論及學生提問中普遍出現的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或者習題進行重點講解。如政府會計主體這個概念,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顯示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所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每一個獨立核算的企業都是一個會計主體,會計主體與會計主體之間是對等的。但政府會計主體體現出政府單位會計主體、政府部門會計主體及政府整體會計主體的會計主體層級關系。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通過構建章節知識的思維導圖,可以使學生將相關知識點建立鏈接,強化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
(2)學生的課堂活動。混合式教學在實踐中,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非常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線上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不能僅僅通過練習及測試結果來判斷,線下教學環節的檢查必不可少。對于線上知識點預習中通過練習、測試及討論判斷出學生普遍掌握較好的部分,課堂上仍然需要進行必要的檢測,可以通過平臺活動功能區搶答、選人及隨堂練習來檢查,這部分活動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學生的課堂表現可以作為平時考核的依據。作為高年級的專業選修課程,掌握基本知識點只是課程教學目標的低階部分,要實現課程教學的高階性、創新性及挑戰度,需要學生在課堂展示其應用掌握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線上學習小組匯報部分除了對知識點的輸出分享,還要求對相關理論進行比較分析。如基本理論部分與企業會計基本理論比較,找出相同點及不同點等。涉及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核算業務的,需進行不同會計主體對于同一筆業務的核算比較,并進行理論歸納。
(三)“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課程考核設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成績的評定方法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課程考核由過程性考核(50%)和期末考核(50%)構成。過程性考核由線上線下兩部分構成,其中線上考核占比25%,主要包括微課視頻觀看、線上教學資源學習、問題搶答、課后測試、課堂簽到及作業。其中作業部分為主觀試題,由教師評分,其余為平臺評價。線下考核部分占比25%,主要由學生課堂表現、小組匯報材料撰寫、課堂參與等組成,由教師作出評價。過程性考核結果在課程結束后會向學生公開,對于過程性考核得分較低的學生給予質疑機會,以過程性材料(包括課堂表現的記錄)進行釋疑。這種方式對于調動部分學習內驅力不是很強的學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于后期選課的學生也有借鑒意義,對于混合式教學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教學方法適應信息時代的重大改革,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方面效果顯著,實現了教師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系。在教學上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學生的學習空間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師的課堂教學針對性更強,重難點也更突出。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屬于專業選修課程,課程內容多,課時少,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該課程普遍重視不夠。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在期末考核中對于應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表現。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網絡提供教學資源的優勢,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課題進行深入學習,實現了差異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