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韓穎
[ 關鍵詞] 戲歌;戲曲;《悟空》;流行音樂;戲腔
一、戲歌的概述及來源
“戲歌”是傳統戲曲藝術形式和現代流行音樂因素結合而成的產物。戲歌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是戲與歌的結合,是在戲曲唱腔的結構方式、唱腔元素等基礎上與現代流行音樂的特點有機結合形成的一種新穎的創作形式。歌詞既蘊含了原戲曲的情境,又反映了現代人的生活情感,而曲調旋律用的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表現形式,在中國傳統戲曲元素的基礎上又有了現代流行音樂的歌曲元素與之碰撞,故事情節濃厚而韻味深長。
(一)戲歌的由來
戲歌并非始于今日。在20 世紀六七十年代,音樂界作品的民族性非常重要,傳統戲曲的戲團為尋求新的出路,萌發出了改編傳統戲曲的理念。以傳統戲曲為“母本”,運用發展的眼光進行創作。正是這一顆鋌而走險的種子,使戲歌出現在大眾視野,傳統戲曲也才得以“重見光明”。到20 世紀80 年代,重新融入京劇元素的特色戲歌《唱臉譜》《故鄉是北京》《天橋夢》《前門情思大碗茶》等歌曲帶給人們一種全新的戲曲視角,這類歌曲又名“京歌”,后被正式冠名為“戲歌”。20 世紀90 年代初期,戲歌登上了流行音樂歌壇的舞臺。在當時由周慧敏創作的《紅顏知己》中,加入了一段京劇唱段,恰到好處又獨具匠心。后來陳升的《北京一夜》,更是運用了傳統的京劇唱腔,后被信樂團改為搖滾,在守正創新的基礎上更具特色。這些與流行音樂元素碰撞的經歷幾乎成為一種新的趨勢,也不出預料地受到了大眾的青睞。
(二)戲歌在當今流行樂壇的發展
戲曲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守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這一瑰寶是廣大戲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這里不得不提“移步而不換形”的主張,它是梅蘭芳在1949 年的一次采訪中針對京劇發展提出的。他指出,如果進行改革,應保留京劇的古典藝術魅力和保存它固有的規范和程式。不能冒失地大動手術,只能在傳統的基礎上稍微改動一點。而如今傳統戲曲元素與流行音樂元素融合的守正創新的新形式,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潮流,這不僅使傳統戲曲打破了其發展困境,也為流行音樂注入了新鮮血液。
跨界合作樂曲《聲聲慢》是孫萍與青年演員張一山聯袂推出的戲歌,在跨時空的境界中,貴妃醉酒的情思與李清照的尋覓相互交融,成為在現代語境中融入古老國粹的一次嘗試。諸如此類的作品還有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赤伶》、戴荃的《悟空》、張淇和蕭敬騰的《武家坡2021》等。其實,我國傳統戲曲藝術早在宋元時期就開始了其形成過程,經過千百年的沉淀,逐漸演變成多種多樣的地方劇種。其中,京劇可以說是戲劇的集大成者。值得一提的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譽為“百戲之祖”的昆曲,李玉剛的《赤伶》這首歌正是用戲歌詮釋它的最佳范本。在唱腔方面,《赤伶》靈活地結合戲腔和昆曲,在作詞上化用了昆曲《桃花扇》,傳統戲曲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碰撞的途徑,讓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綻放出了新的藝術魅力。
二、流行音樂與戲曲的結合方向
“戲無技不驚人,無情不動人,無理不服人”“藝寓于戲,戲寓于人”“出人、出戲”等作為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必然要求,體現出我國傳統戲曲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盛開為民族藝苑的絢麗花朵,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藝術特質和審美高度。
(一)流行音樂與戲曲融合的曲調
許多戲歌的曲常從戲曲中吸取素材,即便如此,它創作的原則與戲曲卻大不相同。我們聽到戲歌中的曲調常常感覺耳熟能詳,卻又說不上來它是哪一首戲曲,這是因為戲歌常常把戲曲的精華片段提取出來用作旋律的創作動機,然后通過這個動機發展成主題繼續進行創作。在曲式結構上,二者大為不同,自分派別,流行音樂通常為帶有“起、承、轉、合”的一段體、二段體、三段體等,戲曲音樂講究有曲牌、板式變化和從“一曲多用到一曲多變”的曲式。但二者的一致性體現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感情的表達,以及特別的意境描繪上,這可謂各行其道,但又殊途同歸。
在流行音樂作品的副歌段落直接進入戲腔的高潮是最常見的曲調融合形式,旋律的調性以大調為主,反二黃從京劇的基本調性板式二黃演變而來,宮調式音階是反二黃板式中極具特色的,也是旋律中最常見的。因此,京劇戲腔的板式運用在流行音樂中,即便通過流行音樂唱法,也依然能夠感受到戲曲音高的落差和起伏。甚至在聽覺上,一般人能更加聽清旋律的反差感。在歌曲中傳達出人物喜怒哀樂的情緒,使歌曲更具張力,流行音樂與戲曲曲調的融合無疑在年輕人群中傳唱更廣,更受喜愛。
(二)通俗與戲腔的結合
戲曲音樂的改革并不等同于戲歌的創作手法。戲曲音樂中的曲牌體有幫腔、套打鑼鼓、唱腔三者相襯相映,缺一不可。曲牌的結構法是在分堂分類的前提下,幫腔多唱少,或唱多幫腔少。再如,梆子戲唱腔音樂,這種板腔體音樂的作曲法為尋求種種板式變化,音調較少,從而在節拍、節奏方面展現其表現力,相當注重節奏的變化。例如,在戲曲創腔時,可根據內容適當采用歌曲作法的重復法、移位法等。當今流行音樂的節奏有許多新穎變化也是其最具特色的特征之一,因此這對創新板腔體音樂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另外,曲牌體音樂和板腔體音樂都有兩點創腔原則:一是“一曲多用”,進而做到“一曲多變”,保留原曲牌(或唱腔)的主要旋律及其特性音調;二是依字行腔,講求字正腔圓,這樣才能夠凸顯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個性的地方色彩。
三、傳統戲曲元素在流行音樂中的角色
(一)傳統戲曲與現代流行音樂結合的意義
我國藝術形式的瑰寶明珠必然是傳統戲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于人民群眾,產生于民間,服務于社會,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傳統戲曲藝術服務人民的特點得到了充分的彰顯。歌手許嵩有許多歌曲與中國傳統戲曲相融合,比如《如果當時》這首歌,便是傳統戲曲黃梅戲的延伸。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創新性發展是極其成功的。將傳統戲曲的精華與現代流行音樂形式相碰撞,有序地整合后,形成了新的獨特又不乏雅韻的戲歌音樂,喚醒了人民大眾深深扎根于心底的傳統文化基因,加之現代流行音樂的襯托,讓這些傳統戲曲以創新文化的身份長久地活躍在了大眾的視野。
(二)傳統戲曲以素材或母本的身份為現代流行音樂創作注入血液
中國的傳統戲曲所創作的戲曲內容往往可以體現出當地民族的生存發展歷史和當地的風俗習慣。戲曲元素的呈現讓現代流行音樂加入了富有古代生活氣息的語言環境,在抒情表達的同時更貼近人民大眾。同時,傳統戲曲的內容所體現的當地習俗、民族發展史等,也讓現代流行音樂的創新有了更廣泛的發展空間和更富有底蘊的詞句內涵。例如,揚琴佳作《將軍令》,靈活地結合了戲曲中的唱腔與流行音樂元素,將常年行軍、征戰沙場、氣勢洶洶的氣魄體現得淋漓盡致,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劉半農的《情歌》運用了月光、海洋、云、風、花、魚、枯枝、火等多種傳統詩詞常用的意象,婉轉而動聽,富有詩意和畫面感,是中華民族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充分體現。
(三)現代流行音樂中貫穿的戲曲元素更符合新時代表達
現代流行音樂正在馬不停蹄地成長。提起戲曲藝術,當代年輕人中很了解傳統戲曲的屈指可數,能欣賞戲曲的更是少之又少。相同地,當我們提起現代流行音樂時,如rap 饒舌音樂、樂句循環工作站(loop station)音樂等,許多老一輩的藝術家沒有辦法領會到這些音樂的精妙之處。如此說來,將傳統的戲曲元素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相融合,處于發展困境的傳統戲曲有了新的出路,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了我國的傳統戲曲,老一輩藝術家也提高了對流行音樂的接受程度。傳統戲曲和現代流行音樂相輔相成,并且能以“傳統文化精華”的身姿將傳統戲曲文化發揚光大。
(四)以《悟空》打開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元素的融合路徑
流行音樂《悟空》是流行樂男歌手戴荃的原創歌曲,這首《悟空》將傳統戲曲風格和現代流行音樂元素完美結合,為流行音樂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讓更多青年一代領悟到了戲曲的魅力。該歌手的音樂貫穿多種中華民族元素,更是不限于搖滾、民間等,是具有獨特中國戲曲風格的“流行樂曲庫”。在演唱時,他不僅將戲曲中獨特的曲折沖突體現在歌詞上,還把戲腔調糅合進歌里。有名師點評:“該曲編曲風格很像周杰倫的中國風?!痹撉砷L笛與二胡搭配鋼琴、架子鼓等西洋樂器,將傳統戲曲元素和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相結合,再配以戴荃獨特的唱腔,呈現出一個與眾不同的悟空的內心世界,令聽眾產生了無限的共鳴,讓人流連忘返。
四、戲歌與戲曲二者在發展道路中相輔相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意識也越發濃厚?!板塾问肪?,領悟先人智慧;深潛識海,汲取國學養分?!薄督浀湓伭鱾鳌贰秶覍毑亍贰吨袊娫~大會》等傳統文化節目層出不窮,節目中的傳統戲曲也從沉睡中“蘇醒了過來”。目前,傳統戲曲的傳承和發展仍未形成一整個良性循環的自我發展體系。但在我國音樂結構的不斷發展之下,音樂市場不斷開拓與壯大,戲歌的發展空間擴大;同時,傳統戲曲可以為當代流行音樂帶來豐富的題材,將中國傳統戲曲融入現代流行音樂的這一趨勢,將會為現代流行音樂的創作增添更多新元素,并且使青年一代對傳統戲曲文化的接受度提高,能夠引導其更好地繼承與發揚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
五、對戲曲發展及傳播方式的感悟
戲歌雖然是一種現代流行音樂的藝術表達形式,但其蘊含著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精髓。它雖取材于傳戲曲音樂,但完好地保留著傳統戲曲的本體與其內在的框架與規則。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戲歌在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明白,要想做到傳統文化的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乃是最堅實的基礎,應在提高文化價值的基礎上,把握好藝術的創造途徑,將我國的傳統美學精神融入當代的審美風格,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碑敶袊鴤鹘y戲曲的廣大工作者要勇于將目光投向世界,正值泱泱華夏,我們年輕一代盡展芳華。這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異于常人的開闊眼界和深厚的家國情懷,這樣才能創作出充滿中國風的好作品。要立足人民大眾,講好中國故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捕捉最能突出中國精神的題材,進行藝術再創造,塑造出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國特色的文化新形象,致力于向全世界展示一個生動而立體的中國;要立足于大框架,傾情傳唱中國故事,以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結語
在眾聲喧嘩的時代中我們明白,在進行戲歌創作的過程中,應保留傳統戲曲中固有的具有辨識度的特性音調,并大膽地從一些流行音樂的旋律中汲取所需的養分,融合而用之,進而守正創新傳統戲曲的旋律,增強其流行的樂感和動聽的機能。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1 世紀的新征程上,要永葆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獨特的美學品格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要始終立足于人民大眾的主陣地,牢記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勇擔時代重任,并始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保護好優秀的中華文化基因,展現出獨特的審美風范。用傳統戲曲述說中國故事,推動傳統戲曲傳承發展和傳播交流,展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使中華戲曲藝術更好地面向世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