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楊音



摘 要:近年來,我國檢驗檢測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發展質量不斷提高,但缺乏國際性品牌一直是行業共識。本文對國際、國內檢驗檢測主要品牌及相關數據進行了梳理,總結了國內檢驗檢測品牌發展特征,對掌握行業品牌發展現狀、引導機構品牌培育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檢驗檢測,品牌,國內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5.029
0 引 言
檢驗檢測是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是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檢驗檢測行業起步較晚,與國際接軌的第三方檢測市場在2001年以后才開始形成。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2021年底,我國共有各類檢驗檢測機構51,949家,從業人員151.03萬人,當年出具檢驗檢測報告6. 84億份,實現營業收入4,090.22億元[1]。伴隨行業規模的增長,市場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但是,行業還存在“供給能力不適應需求”“社會公信力不足”“品牌影響力不強”“國際話語權有待提升”等問題,離高質量發展要求仍有不小差距[2]。
1 相關政策和研究
針對國內檢驗檢測機構品牌發展問題,市場監管總局在2021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檢驗檢測行業做優做強的指導意見》中,用專節對引導行業品牌建設做了闡述。在《“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十四五”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發展規劃》中,也對提升檢驗檢測機構品牌形象做出了要求,包括“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發展、激勵、保護政策和機制”,支持大型機構“發展綜合型一體化服務”“打造國際品牌”,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形成品牌優勢”等。
檢驗檢測機構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在行業內已是共識。國內民營檢測機構龍頭華測檢測集團,就將品牌和公信力優勢看作其首要核心競爭力[3]。劉虹霏在探討新時期檢驗檢測行業如何發展時,認為外資檢測機構擁有強大的品牌效應而國有檢測機構品牌識別度普遍較低,“品牌化、國際化”是檢驗檢測做大做強的根本目標[4]。李根榮認為國內檢驗檢測機構的品牌建設存在“品牌認識不足、缺乏體制機制激勵、人才隊伍缺失、地域限制較強”等問題,提出了“轉變思路、完善制度、提升能力、培養隊伍、做好宣傳”的思路[5]。曾廣峰對檢驗檢測機構品牌建設的必要性、存在的問題、建設路徑、實施策略、品牌保護等做了較為系統的闡述[6]。程濤結合上海市計量院的品牌建設經驗,提出了檢測技術機構品牌戰略規劃設計路徑,詳細介紹了品牌戰略的目標制定、戰略定位、戰略實施等內容和實施策略[7]。
上述研究,集中在檢驗檢測品牌建設的具體經驗、策略上,尚未對國內檢驗檢測市場上的品牌資源進行過梳理分析。本文整理了國際、國內主要檢驗檢測品牌,對部分數據進行比對,明確了國內品牌與國際一線品牌的差距;對國內主要品牌的相關信息進行統計,明確了品牌發展的總體特征,可以為主管部門掌握行業品牌發展現狀、引導行業品牌建設提供參考。
2 國際主要檢驗檢測品牌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檢驗檢測產業起源較早、市場化程度較高,經過長時間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批國際認可、世界知名、覆蓋全球的檢驗檢測品牌,其中大多數在我國都設有分支機構(見表1)。2021年,全國取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的外資機構共有484家,從業人員4.57萬人,實現營業收入256.37億元[1]。據此推算,在我國的外資檢驗檢測機構平均員工人數為94人,人均營收56萬元,規模和效益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29人/家、27萬元/人)。
3 國內主要檢驗檢測品牌
我國檢驗檢測產業歷史相對較短,機構的品牌影響力與國際知名機構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在政府和市場雙重推動下,經過二十余年發展,也逐漸形成了一批規模效益好、技術水平高、行業信譽佳的檢驗檢測機構。根據認監委公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檢驗檢測機構中,年度營業收入超過5億元的機構有56家,超過1億元的機構有579家。有機構對國內綜合實力較強的檢驗檢測機構做過梳理,如互聯網周刊列出了2021年中國第三方檢測機構50強(見表2)。雖然排名的依據不甚明確,但對了解國內檢驗檢測市場主要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4 總體發展特征
知名檢驗檢測品牌總部分布如圖1所示。
(1)北京、上海、廣東成為檢驗檢測品牌三大聚集地
在表1所列國際知名檢驗檢測機構中,有9家中國總部位于上海,2家位于北京,1家位于廣東,1家位于江蘇。在表2所列中國檢測機構50強中,有19家機構總部位于廣東,13家位于北京,5家位于江蘇,3家位于浙江,2家位于上海,8家位于其它地區。綜合來看,北京、上海、廣東地區的檢驗檢測知名品牌(總部)最多,其中北京和廣東以內資品牌為主,上海以外資品牌為主。北京作為首都,是我國的政治科技文化中心,在檢驗檢測政策、科技、人才等資源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上海是中國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科技創新中心,是外資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廣東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是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由于這些原因,使得北京、上海、廣東成為我國檢驗檢測品牌三大聚集地,行業發展質量高于其它地區。
(2)本土品牌與國際品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從各方評測結果來看,中檢、華測、譜尼三家機構基本代表了本土檢驗檢測品牌的最高水平,但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例如在機構規模方面,國內最大的檢驗檢測機構-中檢集團,員工人數約2萬人,而SGS全球員工有接近10萬人。在營業收入方面,國內最大的民營檢測機構-華測集團,2021年營業收入為43億元,而SGS為431億元。另外,在公信力、國際互認、行業話語權等軟實力層面,本土品牌與國際品牌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見表3)。
(3)企業是檢驗檢測品牌發展主力
在表2所列檢驗檢測機構50強中,除中國計量院、上海計量院等少數幾家為事業單位外,其余均為企業,說明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機制更利于品牌發展。實際上,以各省、市市場監管系統內質檢機構為代表,國內存在著較多技術實力強、公信力高的檢驗檢測事業單位,但囿于自身職能和運行機制,這些機構未能將技術優勢、信用優勢充分轉化為市場優勢,服務范圍往往局限在當地,較難發展成全國乃至國際性品牌。
(4)綜合類檢測機構品牌知名度相對較高
在表1所列國際知名檢驗檢測機構中,除DEKRA專注于汽車檢測、DNV專注于船舶檢測、ALS專注于礦物檢測外,其它均為綜合型檢驗檢測機構。在表2所列國內知名檢驗檢測機構中,綜合類檢測機構共有13家,超過其他各細分領域的機構數量。實際上,在國內檢驗檢測市場中,細分類檢測機構數量遠高于綜合類檢測機構,但前者的品牌知名度往往不及后者,應與二者在業務規模、客戶群體以及品牌宣傳方面的差異有關。中國檢驗檢測機構50強專業領域分布如圖2所示。
(5)上市有利于提升品牌影響力
在2021年全國資質認定檢驗檢測機構中,上市機構有94家,占全部機構數的0.2%,其中有20家機構進入表2所列檢驗檢測機構50強。機構上市與品牌發展是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關系: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機構上市的助推劑;而機構上市后,更容易得到社會信賴和市場認同,有利于品牌影響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市場監管總局. 2021年度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簡報[R]. 2022.
[2]市場監管總局“. 十四五”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發展規劃[Z]. 2022.
[3]華測檢測. 2021年年度報告[R]. 2022.
[4]劉虹霏. 歷史機遇期,檢驗檢測行業如何發展[J].紡織科學研究,2018(2): 45-47.
[5]李根容. 我國檢驗檢測技術機構發展現狀及品牌創建問題初探[J].中國檢驗檢測,2020(4): 49-51.
[6]曾廣峰. 新時代背景下認證檢測機構的品牌建設[J].質量與認證,2020(5): 49-50.
[7]程濤. 檢測技術機構品牌戰略規劃設計路徑[J].上海計量測試,2014(3): 2-6.
作者簡介
陳翔,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質量管理與標準化。
楊音,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質量管理與標準化。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