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豪,林 毅,毛 永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廣義的帆船運動,涵蓋了帆船、帆板、風箏板等各門類的風帆運動[1]。風帆運動最初僅有帆船這一項目,隨著人們的探索,不斷推陳出新,慢慢發展為“帆船帆板運動”,再到后來出現了風箏板、冰帆、帆車等項目。這些項目采用的規則和比賽方法都是《帆船競賽規則》,其管理組織均為國際帆船聯合會(ISAF),因此國內常用“帆船運動”或“帆船帆板運動”來代指風帆運動的全部門類。
狹義的帆船運動是風帆運動中的一種,依靠自然風力作用于帆上,它是由運動員操作船只行駛的一項涉及體育學、動力學、船舶原理、氣象學、水文學、海洋學等多學科的高智能水上競速運動。
帆船的動力來源是風,對風的利用和對船的控制決定了帆船的速度,體能是運動員發揮各項技戰術的支撐。在帆船比賽中,風力有大風、中風、小風,風向有迎風與順風,比賽的過程包括啟航、搖帆、轉向、壓舷、繞標等,無論是風力還是涌浪的細微變化都會影響到整個船體的受力和運動員身體的平衡穩定。鄭偉濤、馬勇等指出,帆船運動的制勝規律為:風的利用是根本,運動員體能是基礎,帆船行駛的速度是核心。[2]
帆船運動員大多身材修長、重心高、體重適中。Caraballo,Israel等進行調查研究后發現身高、腿長、耐力水平與運動員的表現呈現出正相關。[3]由于帆船有多個級別,根據流體力學分析,不同級別的帆船由于帆的面積不同,對運動員的體重要求和體能要求也不盡相同。激光級(Laser)帆船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單人艇帆船,在所有級別的帆船中是參與人數最多的,其船帆面積為7.06m2,船重達到59kg。Callewaert,Margot等研究了OP級和激光級帆船運動員的體能特征后發現:伸膝力量耐力、速度和力量的協調、有氧耐力是界定優秀OP級運動員的重要因素,并建議OP級帆船運動員需要加強協調技能的訓練,而激光級運動員則要重視最大力量的訓練和核心穩定性的訓練。[4]Pan,Dandan等研究了帆船單人艇和470級兩個級別運動員體能特征的差異:兩者身高相似,470選手的體重和BMI指數相對更低;單人艇運動員對壓舷技術的運用較多,其下肢力量(尤其是股四頭肌)和靈活性表現更優;470級帆船是雙人艇,運動員分為繚手和舵手,繚手的下肢力量較出色,而舵手的上肢力量耐力較好,相比于單人艇,470級運動員需要進行脊柱的快速屈伸運動,導致其耗氧量更大。[5]
鄭偉濤,馬勇等指出,體重大的運動員在水上的做功能力較強,在大風天時能夠更大限度地利用風能,獲取更多的驅動力。在小風天時,能夠利用的風能減少,對大體重帆板運動員的體能就有了更高的要求。[2]因此,在帆船運動隊的訓練中,需要重視大體重運動員在小風條件下的體能訓練,而小體重運動員則需要加強大風天的抗風能力。
帆船比賽的持續時間較長,每輪比賽時間基本在60min以上,這要求運動員擁有在長時間面對風力、風向、海浪等變化的環境下控制船體快速前進的能力,同時對運動員的有氧供能能力和肌耐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沙繼斌指出,在帆船行駛過程中運動員的雙腿需要時刻用力控制船體,肌肉控制鏈長時間緊張,對肌肉耐力和肌肉本體感覺的要求特別高。[6]吳武棠指出,帆船運動是一項體力要求較高的運動,比其他陸地上的運動需要消耗更多的體力,要求運動員有一定的抗寒能力和持久力。[7]
許多研究將帆船定義為耐力主導的運動,僅強調有氧能力的訓練,而忽略了磷酸原系統和糖酵解系統的無氧供能能力對帆船運動的重要性。根據整理,我國關于帆船運動耐力專項訓練的文獻中,大部分文獻著重于對有氧耐力的訓練進行研究,且沒有對心血管耐力和肌肉力量耐力之間的差異進行界定。
Duygu,SC等指出,有氧能力是帆船運動的重要需求已經成為共識,而通過Wingate實驗的測試結果可以得出,職業帆船運動員對無氧能力的需求比游泳和中長跑運動員更高。[8]Pan,Dandan等指出,行駛過程中運動員的攝氧量保持在較低水平,有氧供能系統并未完全調動,在訓練中不應該過分強調,而無氧能力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大風天中,下肢肌肉準等長收縮產生一定的血液限制,股四頭肌的肌肉血氧飽和度明顯下降,因此要求運動員擁有高水平的無氧能力。[5]Vangelakoud I等指出,平均無氧功率和最大無氧功率與帆船運動員的全國排名有很強的相關性。當船在強風條件下不穩定時,強大的力量能夠幫助運動員更好地完成一系列動作來改變航向和提高船速。[9]
“壓舷”是帆船行駛過程中最重要的技術動作之一,是指運動員的腿部保持穩定發力,將腳下的壓舷帶勾住,并利用下肢肌群的力量將身體穩定住,再將上身探出船體,利用自身重量與船體受風力形成杠桿力以保持船體盡量平穩。Winchcombe,Chelsie等指出,壓舷是比賽中對體能要求最高的動作。[10]吳茲明指出,運動員在壓舷的同時還需要頻繁地松放、緊拉撩繩進行控帆,身體會隨著船體的起伏而產生持續的平穩—不平穩—平穩的動態變化,在此過程中,運動員調整身體姿勢和維持軀干穩定主要是依靠核心區的力量,對腰部肌肉和背部肌肉有較高的要求。[11]Caraballo,Israel等指出,身形修長的激光級帆船運動員能夠更好地進行壓舷并保持更長的時間。此外,脊柱的穩定和軀干的屈伸功能也能夠保障運動員更好地完成長時間的壓舷。[3]Bojsen-Moller,J等指出,“壓舷”這一技術動作不僅需要有維持長時間的準等距收縮的能力,壓舷還需要膝關節伸肌、髖關節屈肌、腹部和下背部肌肉的爆發力,尤其是膝關節伸肌和軀干屈肌的力量與壓舷的運動表現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該研究還指出,盡管壓舷在帆船比賽中十分重要,但壓舷并不是所有帆船運動員都要長時間進行的動作與任務。[12]Vangelakoudi,A等同樣指出,能將壓舷技術做好的精英選手往往具有較高的腿部伸肌力量和耐力,其下肢的最大無氧功率和平均無氧功率與運動表現有明顯的正相關。[13]由此可見,下肢力量對于帆船運動員來說極為重要。
由于壓舷的技術動作需要身體以特定姿勢保持較長的時間,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動作模式,容易導致發力肌群出現運動損傷。陳瓊夏指出,帆船運動員有背伸壓舷的動作,導致腰部伸肌長時間處于高張力的緊張狀態。因此對于腰背的核心區肌肉力量有著很高的要求,若該力量不足,容易導致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核心肌群的力量是迎風行駛速度的關鍵影響因素,并且能降低運動員的受傷風險。因此,核心力量的訓練應視為帆船體能訓練的一大重點。[14]Neville V等對帆船的運動損傷進行了調查研究,指出所有級別和能力水平的運動員都存在受傷的風險,壓舷和轉向是許多有經驗的運動員慢性受傷的主要原因。大腿股四頭肌內側是壓舷容易導致損傷的部位,長期壓舷的運動員要進行髖關節和膝關節屈肌的訓練。而下背部是所有運動員都容易出現損傷的部位。故運動員需要通過針對性的核心訓練提高受傷風險高的身體區域的恢復能力,強化關節穩定性和肌肉本體感覺。[15]
帆船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的轉向、推舵、翻越、蹲走、過帆等動作對其靈敏素質和平衡素質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平衡素質包括運動員控制身體的能力、控制船體的能力以及肌肉的本體感覺功能,能夠保證帆船在不同風力情況下穩定行駛,且始終處于正確的航線上。張雪倫指出,帆船運動員要進行多方位的行動,若下肢的靈敏度不夠,則會拖慢整個帆船的行進速度。同時,下肢的穩定性也非常重要,這決定著運動員在比賽中能否發揮出高質量的技戰術。[16]
綜上,帆船運動是以體能為支撐、技能和智能為主導的運動項目。與許多陸地上的運動項目不同,水上運動所需的力量,是柔性的,不是簡單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帆船作為一個競速項目,其速度表現并不是直接通過運動員的做功來實現,而是表現為運動員對風能、海浪的利用效率以及控制身體與船體的能力。在體能結構方面,帆船運動并不是簡單的有氧供能或無氧供能,而是一個有氧無氧混合供能的體現。比賽中,正常的隨風滑行時運動員平均心率較低,此時主要為有氧系統供能。在起航和轉向時,由磷酸原系統和糖酵解系統供能,需要表現出較高的爆發力和速度力量。在航行過程中,以人與船體的穩定、協調控制為主,運動員要隨時用自己的體重和位置調節船的重心,這對運動員在非穩定支撐下身體協調、合理發力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完成壓舷、轉向等技術動作時,需要在發力的同時保持身體的平衡和靈活,這對于運動員上下肢和核心區的腰腹肌肉力量提出較高的要求,尤其是下肢的爆發力,并且需要小肌群的協調發力決定大肌群的工作效率。
Boymo-Having,Lena等研究發現,帆船運動員最常見的損傷部位是膝關節,其次是小腿和肩關節,且大部分的損傷緣自不科學的體能訓練。[17]自2008年以來,國家對于服務各運動隊的“復合型科研團隊”十分重視,針對國家帆船帆板運動隊的訓練需求,由高水平的科研人員和醫務人員進行科研保障工作,建立起全方位的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陳濛指出,國家帆船帆板隊與高校形成科研助力體育的長效機制,如《國家帆船帆板隊備戰里約奧運綜合科技攻關與服務》《帆船航線監控分析系統對里約奧運場地航線的分析研究》等科研攻關研究課題,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帆船運動的發展。[18]
耐力訓練是許多帆船隊的教練員較為重視的內容。林佑杰指出,帆船運動員的耐力訓練可采用連續訓練法、間歇訓練法、高原訓練法三種方法。[19]曹振峰指出,不能將有氧耐力的訓練時間安排過長,要注重混合耐力的訓練,最有效的方法是間歇訓練法,該方法能夠有效提高運動員心肌收縮能力和心臟血液輸送能力,但必須掌握好訓練的負荷量,因此該訓練方式不提倡在初級運動員的訓練中使用。[20]曲紀斌指出,采用最大乳酸訓練法能夠有效提高帆船運動員糖酵解供能系統的供能能力。研究表明采用1min超級量強度跑(共重復5次,每次間歇4min)的間歇訓練能夠使身體獲得最大的乳酸刺激。為了使運動中能產生高濃度的乳酸,練習的強度和密度要大,間歇時間要短,練習時間一般大于30s,以1~2min為宜,最大限度地動員糖酵解系統。[21]
力量素質訓練同樣是帆船運動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劉善德,陸愛發研究了上海帆船隊備戰第十一屆全運會期間的體能訓練。上肢力量訓練手段為引體向上、雙臂屈伸、高位俯臥撐和臥推,軀干力量訓練手段為仰臥起坐、仰臥舉腿、橡筋硬拉、負重俯臥背起和橡筋仰臥收腹抗阻,下肢力量訓練的手段為負重提踵、深蹲、連續越障礙跳、腳勾壺鈴腿屈伸、馬步負重、屈膝抗阻和負重單腿蹲起。此外還包括負重壓舷、負重拉繚繩、負重俯撐控腰、倒懸掛、負重仰臥控腰、斜板控腰、側控腰等專項力量練習。[22]李俊按照肌肉的收縮方式,將帆船運動的專項力量訓練分為靜力性力量訓練法、動力性力量訓練法和動靜結合力量訓練法三類。該研究建議采用外加阻力的強化復合訓練(如橡皮筋抗阻、負重抗阻等),這與帆船運動的持久性相契合,并要求在訓練中嚴格控制間歇時間,讓身體機能在未完全恢復的狀態下銜接下一組練習,這是訓練質量得以保障的關鍵。[23]曹振峰指出,帆船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應以動力性練習為主、靜力性練習為輔,優先發展速度力量,其次是力量耐力。研究指出,現階段國內帆船項目運動員主要力量訓練手段有:彈力帶抗阻練習、負重俯臥撐、負重仰臥起坐、負重下蹲、負重跳臺階和杠鈴、啞鈴的多種推舉練習。[20]吳茲明指出,采用不穩定方式的核心訓練(如瑞士球)在鍛煉腰背部肌肉方面的作用顯著。該研究針對迎風壓舷的動作特征進行分析,指出動作的關鍵在于腰背肌群的協調配合發力,并提出針對性的訓練手段:(1)俯身劃船練習。使身體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是這個練習方式的最大優點。(2)單腿劃船推舉。這是一個全面的上肢練習,能夠動員腰背部肌肉的參與。(3)窄距硬拉。在常規硬拉練習的基礎上縮短握距,這個練習對于背闊肌肌肉的刺激比傳統式硬拉練習更大。[11]Mackie,Hamish等建議根據運動員完成技術動作時的肌肉用力情況與關節角度制訂特定的陸上體能訓練方案。[24]
根據整理,以往關于帆船運動力量訓練的大部分研究仍然較為傳統,表現為:停留在較為傳統的練習手段、較為傳統的訓練器材和較為傳統的訓練思路,訓練設計的針對性不足。傳統體能訓練方式并非不可取,但運動員長期以來采用傳統的訓練方法,下肢的力量水平已經達到瓶頸,難有大的突破。張雪倫針對帆船運動下肢參與的特點進行分析,根據專家意見和調查問卷結果,篩選出了BOSU 球負重蹲起、彈力帶抗阻高抬腿、平衡盤單腿蹲起、繩梯步法練習、平衡盤位移、十字屈腿觸點和半蹲走等7種更加貼近帆船專項技術動作的下肢專項力量訓練方法。實驗結果顯示,7種新型的下肢專項力量訓練方法能夠明顯地改善帆船運動員下肢力量的穩定性和靈敏能力。[16]晉宇,高炳宏,潘丹丹將傳統力量訓練與功能性訓練相結合,8周的訓練使運動員的身體形態和機能素質得到顯著提高。該研究在功能訓練課中采用BOSU球仰臥快速屈臂拉、BOSU球屈膝卷腹、瑞士球仰臥彈力帶外展拉、瑞士球直腿靜力控制、站姿彈力帶對側伸髖、彈力帶弓步轉身單臂推、彈力圈站姿單腿提腿啞鈴肩上推舉、彈力帶弓步直臂后拉、彈力帶負重舉臂行走、TRX單腿弓箭步、TRX 反向劃船、TRX俯臥撐、TRX仰臥單腿屈伸、單腿跪姿直臂斜拉、平衡臺上壓舷器后拋球等訓練動作,這些練習對于帆船運動的體能訓練有極大的借鑒意義。[25]這類研究是帆船運動體能訓練研究領域的創新,有利于帆船體能訓練的安排更加科學、全面、合理,有助于推動帆船競技運動的發展。
綜上,國內外對于帆船運動體能訓練的研究主要以耐力素質和力量素質為主。在耐力訓練方面,大部分研究以提高有氧供能能力為主,主要采用連續訓練法、間歇訓練法、高原訓練法等方法。有部分研究提出高強度有氧、無氧混合的訓練思路,但也并未給出合理、成熟的訓練方案。在力量訓練方面,我國的帆船運動隊在上肢、下肢及核心區的訓練仍然采用較為傳統的訓練思路、訓練器材及訓練手段,針對項目特點的訓練方法和手段較少,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功能性訓練在帆船運動中的應用研究也較少。
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監測與調控是提高其競技能力的重要一步,它主要通過生理學、生化學的原理和方法,測定訓練過程中運動員體內的生理生化指標,以反映運動員訓練時的負荷強度和量、訓練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與有效性以及機體對訓練產生的適應信息和恢復效果等,從而幫助教練員了解訓練效果,正確評價和調整訓練方案。
在查閱了相關文獻后,發現運用于帆船項目的生理生化監測指標主要為血紅蛋白(Hb)、血尿素(UREA)、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睪酮。沙繼斌針對山東省帆船帆板男隊和女隊的體能訓練,選取了血紅蛋白、血尿素氮、血清肌酸激酶3個指標進行監測,并根據三個指標的變化特征提出建議:第一,要注意合理控制訓練時間與負荷,做好運動員的防曬工作,盡可能營造防曬環境,通過血紅蛋白指標進行監測與及時調控。第二,要根據血尿素氮和肌酸激酶指標密切關注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判斷訓練量與訓練負荷是否過大或過小,使訓練的安排逐漸趨于穩定。[6]劉瑞平,于洋對國家帆船帆板隊運動員冬訓期間的肌酸激酶、血紅蛋白、血尿素三個生化指標跟蹤測試,觀察運動員對訓練課中不同運動量的反應,發現冬訓期間的運動量能夠對運動員身體起到明顯的刺激。[26]紀玉盛,劉元田對國家帆船隊8名女隊員進行了賽前訓練階段機能指標的跟蹤測試。對神經系統的測試采用了反應時和平衡能力兩個指標,用以反映神經系統的平衡性、靈活性、穩定性對賽前訓練的適應情況;生化指標選擇了血紅蛋白、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和血睪酮,用以反映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和恢復狀況,防止出現賽前運動性疲勞。[27]該研究在一定范圍和一定時期內為評價我國優秀女子帆船運動員的神經和血液指標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此外,Cerezci Duygu,Senay等使用紅外熱像儀(IRT)記錄并處理帆船運動員大腿肌肉的皮膚溫度,用于評估運動員在靜止狀態、運動期間和運動后肌肉的生理變化及功能狀況,發現在有氧測試中,特定點變熱會導致肌肉損傷的概率增加。該研究還表明,IRT可以作為預測和預防傷害的一個有效手段。[28]
除生理生化指標外,生物力學指標同樣可運用于帆船體能訓練的監控。王智,丁雪琴研究探討了帆船帆板運動員情緒喚醒水平的生理監測指標與評價,發現前額肌電值無法作為情緒喚醒水平變化的評價指標,而手指皮膚導電性可以較好地反映運動員的情緒喚醒水平;手掌心溫度和手指端血容可以作為運動員情緒喚醒水平的敏感性監測指標;心率值的變化可以較好地反映運動員放松和興奮兩種情緒喚醒水平。[29]Bourgois,Jan G等使用肌電(EMG)對奧運帆船運動員在壓舷過程中下肢肌肉的活動進行監測,研究其神經肌肉的疲勞機制。[30]
目前,國內關于帆船運動體能訓練的監控大多為生理生化指標的監測,主要采用的指標為血紅蛋白(Hb)、血尿素(UREA)、血清肌酸激酶(CK)等,這些指標能夠較好地反映運動員的訓練狀態與身體機能,使訓練更加科學化。
體能測試與評價對于每一項運動都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分析項目體能需求特征、評估運動員的身體功能與運動素質,還能夠幫助建立合理的訓練目標,并反映運動員在一段時間內的訓練成效與競技狀態,以便運動員和教練員進行相應的調整。
在體能測試和評價方面,帆船項目缺乏專門的體能測試設備,一般采用杠鈴等傳統器械進行力量測試,采用賽艇測功儀進行有氧能力測試。屈萍,屈勝國,陳丹,康濤指出,帆船運動與賽艇運動在體能結構上具有較高的相似性,都非常重視有氧能力的訓練。帆船項目在進行身體素質和耐力測試的時候都采用仰臥起坐、臥拉、功率自行車等較為常規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僅能反映運動員局部的有氧能力,難以反映整個機體的素質水平。該研究使用賽艇測功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帆船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賽艇測功儀屬于賽艇項目的專項測試設備,其設計原理以及發力方式都是根據賽艇項目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帆船運動員對賽艇的技術動作無法做到高度標準,容易因動作模式錯誤而導致傷病。相較于帆船運動員,帆板運動員更適合采用測功儀進行測試,其在海上搖帆的技術動作與測功儀的發力模式更加貼近。[31]方海波,王楠楠通過遞增負荷的跑臺實驗測量賽艇、皮劃艇及帆船帆板項目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以反映其運動機能,并得出四個運動項目的體能結構特征有著極大的相通性。[32]由此可見,研發出適合帆船項目特征的體能測試設備是有必要的。然而,這不僅涉及運動學,還涉及到動力學、流體力學等學科,具有一定的難度。
國內外關于帆船體能評價指標的研究較為缺乏,目前的文獻主要為選材指標的研究,以青年帆船帆板運動員為對象展開。趙丹總結出三類與帆船帆板項目選材相關性較高的指標,作為青少年帆船帆板運動員的選材依據。其中,形態類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臂展、克托萊指數,技能類指標包括肺活量指數、1 000m跑(男)、800m跑(女),素質類指標包括1min仰臥起坐、引體向上、1min俯臥撐、立臥撐、立定跳遠、1min跳繩、20s十字跳、靜掛時長。該研究認為,各個項目選材指標的建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青少年帆船帆板指標以5年為一個周期進行分析修訂,旨在從不斷的測試中逐漸完善。[33]曹振峰以海南省帆板一隊、二隊等運動隊140名帆船帆板運動員為測試對象,構建出青年帆船帆板運動員選材指標體系,包含身體形態、生理機能和運動素質3大類,囊括身高、臂展、坐高、肺活量指數、1 000m跑成績、1min仰臥起坐次數、20s十字跳、引體向上、立定跳遠、1min俯臥撐等10項指標。[34]筆者指出,選材指標體系不僅在選拔運動員時可以使用,在運動員訓練中也可以運用,對運動員運動能力的變化進行分析。晁少菲,徐剛等對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在2018年組織的青少年帆船帆板跨界跨項選材中的運動員進行相關測試,對其身體形態、生理機能、運動素質進行分析,建立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有關青少年帆船帆板跨界跨項選材運動員的運動素質評價標準。男子運動員指標及權重:1min十字象限轉身跳正確率(0.226)、8×8之字跑64m(0.214)、屈臂懸垂(0.199)、立定跳遠(0.184)、3 000m(0.178);女子運動員指標及權重:1min十字象限轉身跳正確率(0.346)、8×8之字跑64m(0.248)、3 000m(0.224)、50m(0.182)。[35]
綜上,關于帆船運動體能測試與評價的研究較少,健全的體能評價體系尚未建立,選材測試的指標較為常規,與專項不夠貼合。有研究使用賽艇測功儀對帆船運動員進行體能測試,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于帆船運動員選材指標的研究較多,大多集中在形態、機能、素質三類,涵蓋了青少年體質檢測中的眾多指標,如長跑、立定跳遠、仰臥起坐等。因此,建立科學、合理、完善的帆船體能評價體系依然是我國帆船項目科研的重要任務。在完成帆船項目評價體系的研究之后,還可以對其他具有共通性的水上項目進行相關研究,以期找出項目之間的共性規律,從總體上提高我國水上運動的理論水平。
(1)從已有文獻看,國外對于帆船體能訓練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早,領先于國內。我國從2000年后在各學術網站上發表的文獻逐漸增加,但文獻數量少,不及籃球、足球、排球等項目的一半。國外文獻以實證研究和調查研究居多,集中在體能需求、帆船運動損傷、干預訓練的影響研究;國內文獻中以理論研究居多,實證研究較少,尤其是對具體的體能訓練方法、手段的實證性研究較為缺乏,研究內容較為寬泛,不夠凝練。可見我國帆船運動體能訓練相關研究仍有待加強。
(2)帆船項目的比賽級別繁多,根據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船體、不同的比賽人數分為上百種級別,包括OP級、激光級、470級、鷹鈴級等等。不同的級別、不同的位置分工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不同級別帆船運動員的體能差異研究應被重視,根據不同級別運動員的體能需求進行分析,制訂出適合該級別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然而目前相關的研究卻十分缺乏。
(3)暫未有成熟、完善的帆船運動員體能評價體系。目前的研究主要為帆船運動員選材和跨界選材的研究,關于體能測試和評價的研究較為缺乏。在國內各大帆船賽事的運動員選拔和體能測試中,測試指標主要以臥拉、靜蹲、引體向上、1 000m跑、測功儀等常見的測試指標和儀器為主,尚未有健全的評價體系,難以有效評價階段性的訓練效果。而帆船運動受比賽環境特殊性的影響,比賽成績也無法穩定、準確地反映出訓練效果。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體能評價體系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個方向。
(4)帆船運動是對技術動作要求極高的項目,其起航、壓舷、過帆、迎風折駛等技術對比賽的勝負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運動生物力學是研究人體運動力學原理和規律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各類運動項目,國外曾有研究使用肌電、等速肌力等生物力學指標對帆船運動員在運動中的體能特征和生物力學特征進行分析,但在國內卻鮮有研究。探析生物力學在帆船運動體能訓練中的應用,能夠更有效地指導實際訓練。
(5)運動員的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心理訓練之間的相關性研究較少,這可能是未來進行深入探索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