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超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油田開發事業部
石油天然氣行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重資產行業,具有投資高、風險大的特點,行業特點決定了油氣田企業資產規模大、折舊折耗及攤銷在成本中占比較高的特點。本文從技術創新、SEC 儲量評估、嚴控成本、優化管理體制、推行資產輕量化等方面,提出了油氣資產折耗的管控對策,為油氣田企業化解完全成本高與推行成本領先戰略間的主要矛盾,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一般工業生產企業的完全成本是指一定時期內為生產產品所發生的全部耗費。油氣田企業的完全成本主要包括油氣生產成本、期間費用、勘探費用、所得稅以外稅金及附加、其他費用凈額等項目[1]。油氣生產成本包括運行成本、人工成本、折舊折耗及攤銷;勘探費用主要是勘探評價形成干井后直接核銷的費用。油氣田企業績效考核指標中的完全成本一般指剔除石油特別收益金、資產減值及報廢后的金額。主要原因是石油特別收益金、資產報廢和減值均與原油銷售價格、開發階段以及油氣資源稟賦高度相關,不是每年、每個企業都會發生的費用,為了保持不同會計期間和不同企業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績效考核指標中的完全成本一般為賬面完全成本剔除上述三項之后的金額。
根據對應資產類型不同,油氣田企業的折舊折耗及攤銷分為油氣資產折耗、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攤銷、使用權資產折舊。油氣資產折耗根據油氣資產的可折耗額和產量法進行計提,對應的油氣資產主要包括油氣水井、油氣處理及集輸設施等。一般情況下,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攤銷、使用權資產折舊根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租入資產的可折舊、攤銷額和直線法進行計提。對應的資產主要包括房屋、油氣外輸管線、專用設備、專利權、商標權等。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油氣田企業完全成本中折舊折耗及攤銷、人工成本、勘探費用三項占比較高,且這些費用與開發方案設計、投資額及員工福利有關,剛性較強,在油氣生產階段控降難度大。其中,僅油氣資產折耗占完全成本比例就達35%以上,個別資產基數較大的油氣田這一比例可達40%以上。
從新增資產來看,我國油氣開發對象逐漸向頁巖油氣轉變,接替資源稟賦變差,且頁巖油氣普遍采用長水平開發模式,比常規的定向井開發投資高。從存量資產來看,現有油氣田逐漸步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開發后期,含水上升、自然遞減率加大,導致經濟可采儲量下降,油氣資產折耗率提高[1]。油氣資產折耗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近年來,特別是經過2020 年罕見低油價洗禮之后,各油氣田企業逐漸由重規模速度向重質量效益轉變,大力開展提質增效,推行低成本戰略,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油氣資產折耗作為完全成本中占比最高的項目,已成為完全成本高與推行成本領先戰略間的主要矛盾,其控降已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企業價值創造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石油企業上市之前,均按照我國會計準則規定,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油氣資產折耗,而國際會計準則采用產量法。隨著石油企業陸續在海外上市和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特別是2008 年財政部發布《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 號》后,上市油氣田企業在2009 年將油氣資產折耗計提方法統一由年限平均法變更為產量法[2]。油氣資產折耗可按照單個礦區計算,也可按照若干具有相同或類似地質構造特征或儲層條件的相鄰礦區所組成的礦區組計算[3]。
計算公式為:
油氣資產當期折耗額=油氣資產賬面價值×折耗率
折耗率=礦區當期產量/(礦區期末探明已開發經濟可采儲量+礦區當期產量)
=礦區當期產量/期初探明已開發經濟可采儲量
探明已開發經濟可采儲量包括礦區的開發井網、鉆探和配套設施建設完成后已全面投入開采的探明經濟可采儲量,以及在提高采收率技術所需的設施已建成并已投產后相應增加的可采儲量。
2018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大力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努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近年來,除個別處于產量衰退期的油氣田企業外,我國其他油氣田企業的年油氣產量基本都呈上升或持平趨勢。因此,本文不討論產量變化對油氣資產折耗單位成本的影響,重點分析油氣儲量和油氣資產賬面價值對油氣資產折耗率和折耗額的影響。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是1929 年10 月成立的專門從事金融管理和市場監督的機構,是國際資本和金融市場規范化運作的主要監督機構。SEC 制定了油氣儲量評估規則,在美國上市的油公司必須按照這些規則進行儲量評估和對外披露。根據SEC 制定的油氣儲量評估規則計算的油氣儲量稱為SEC 油氣儲量。上述折耗率計算公式中的探明已開發經濟可采儲量要更換為SEC 油氣儲量。
SEC 油氣儲量經濟性評估的主要方法有:采收率法、單井經濟評價法、經濟極限法、現金流法。下面介紹已開發儲量應用最廣泛的經濟極限法。
經濟極限是已開發油氣田的儲量起算標準,是指能夠支付直接操作成本及稅費的最低產量,即只能回收操作成本和稅費的產量界限。經濟極限準測算公式為:
式中:Q——經濟極限產量,噸/天;Tax——銷售稅金及附加,元/噸;
P——油氣銷售價格,元/噸;v——油氣商品率,%;
Cv——可變操作費,元/噸;Cf——固定操作費,元/天·井。
根據評估單元歷史生產經營情況,預測出的產量遞減曲線,經濟極限點以上的為證實儲量(PD),經濟極限點以下的為次經濟可采資源。
根據中石油某西部油氣田歷史數據的回歸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油價、操作成本、油氣田采收率和自然遞減率是影響SEC 儲量的重要因素。其中,油價與經濟極限呈反向變動關系,油價上升,經濟極限下降,證實儲量增加,低油價對證實儲量的影響大于高油價時的影響。同理,油氣田操作成本與SEC 儲量的關系呈線性負相關關系;自然遞減率與SEC 儲量呈反向變動關系;采收率與SEC 儲量呈正向變動關系。
油氣生產活動大致分為礦區權益取得、勘探評價、油氣開發和油氣生產四個階段,其中除勘探評價階段的干井投資可直接費用化計入勘探費用外,前三階段的其他投資最終都形成油氣資產。這三階段作業風險大、技術含量高,對設備要求較高,使得資產價值較大。
如前所述,油氣資產主要包括油氣水井、油氣處理及集輸設施[4],這三項資產占油氣資產總賬面價值的95%以上。油氣水井包括勘探評價井、油氣開發井、注水井。勘探評價井是為了發現新的油氣資源而新鉆的油氣井,除未發現油氣資源的干井直接核銷計入勘探費用外,其余井將轉入油氣資產。油氣開發井是指在前期勘探發現油氣資源區域內鉆完井后直接從事油氣生產的采油、采氣井。注水井是指某些采用注水開發的油田,為保持地層壓力而新鉆或從油井轉換而來井。油氣資產賬面價值為油氣資產原值扣除累計折耗和油氣資產減值準備之后的金額。
經過多年努力,提質增效已成為油氣田企業實施低成本戰略的重要抓手,常規固化的控降成本的措施已呈邊際效益遞減趨勢。油氣田企業響應黨的二十大要求,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實現油氣田開發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高儲量動用率和儲采比。新投產井要堅持“寧要長期穩產、不要一時高產”的理念,持續優化產建部署,用最少的投資建成更多的產能,提高單井產量、降低初期遞減,最大可能地提高最終采收率。對注水開發油田來說,要持續推進控制遞減率工程,在做好水驅提高采收率基礎上,加快探索形成三次采油技術,大幅提高油田采收率,增加經濟可采儲量。
在新增儲量稟賦變差,老區穩產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全力做好儲量評估,全方位挖掘增加儲量潛力,降低油氣資產折耗,塑造能抵御低油價侵襲的競爭優勢,已成為油氣田企業工作的主旋律。為更好地開展儲量評估,油氣田企業應成立專門的油氣儲量評估部門或者工作專班;引進和培養油氣儲量評估工作人員;研究國外油氣儲量評估公司的運行策略,并結合實際情況改進創新。
操作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和運行成本。油氣田企業一般均為國有特大型企業,具有保障社會就業率和員工收入的社會責任,導致人工成本相對固定甚至逐年增加,相對可控的只有運行成本。
1.優化采油工藝技術。持續優化油氣田采出工藝,新井樹立降機型、降桿徑、降泵徑,提抽油桿強度的設計理念;老井推廣智能間開、周期注水,提高機采系統效率,降低能耗。持續優化調整地面系統,科學有序推進站場的“關停并轉減”,提升站場負荷率和運行效率,降低運行成本。
2.加強區塊效益分析。通過“三線四區”效益評價法對區塊進行劃分,分類施策,讓無效產量變有效,低效產量變高效。“三線四區”是以生產成本、操作成本、運行成本為三條成本線,以油氣價格作為界限,分別與三條成本線進行對比,將油氣開發區塊劃分為高效、低效、邊際、無效四個區間。
3.持續深化對標管理。構建油氣田企業內外部單位數據共享平臺,拓展對標緯度和深度,從數據對標向管理對標轉變,以對標分析結果為突破口,揭示生產經營數據背后所隱含的油氣田開發、油氣藏管理、采出工藝、生產組織等方面的差異,將運行成本控制向生產前端延伸,實現業財融合、生產經營一體化管理。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油氣田企業的資金管理大多實行的是投資、成本兩條線管理。財務部門負責成本預算管理、規劃計劃部門負責投資計劃管理,成本和投資管理獨立運行,實際運行中,極易造成費用化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擠占的不合規行為。這種資金管理體制導致油氣田企業在實際運行中還可能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方面,由于油氣井產量具有初期高、后期逐漸遞減的規律,為了完成當期產量目標,油氣田企業往往更傾向于增加投資新建油氣井,但投資新增的資產又會增加后期運行成本,當產量增幅低于成本增幅時,必然損害油氣田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為了完成效益目標,油氣田企業往往會嚴控投資成本,但持續的剛性降本可能造成新建油氣井質量不高、必要的穩產措施投入不足,使產量減少且往往難以恢復,當產量降幅高于成本降幅時,單位成本不降反增,導致SEC 儲量不增反降,勢必影響油氣田長遠發展。
因此,油氣田企業應實行投資成本一體化管理,堅持可持續發展,克服短期行為,正確處理投資和成本的關系,樹立“大成本”理念。將油氣田企業礦區權益取得、勘探評價、油氣開發和油氣生產各階段的費用支出統籌管理,統一視作“大成本”。在勘探評價和油氣開發階段,要樹立“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成本”的理念,關注勘探評價和油氣開發投資對后期成本的影響,加強投資控制,使投資能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而不是成為企業的成本負擔。以較少的投資來發現和開發更多的SEC 儲量,將新建投資形成資產的成本控制在較低水平,拉動全油氣田成本降低,增加經濟可采儲量。在油氣生產階段,要樹立“小投入創造大效益”的理念,合理安排油氣田穩產措施資金,開展低產低效井治理、撈油等產能恢復工程,盤活老油氣田資產,以小投入換取大回報,提高老油氣田資產創效能力。
1.對于增量資產,堅持產量和效益并重。勘探評價及油氣開發投資對油田完全成本有較大影響,且影響范圍廣、程度深、周期長[5]。因此,勘探開發投資的源頭設計尤為重要。油氣田開發地質方案和鉆采方案的設計,決定著后期油氣水井及場站的資產價值和運行模式,基本固化了成本的消耗水平,在生產階段降控成本效果有限。
油氣田企業應堅持“成本是設計出來的”的理念,從優化前期開發方案設計入手,特別是鉆井工程,在保障單井產能的基礎上按照效益排隊,統籌考慮投資規模對未來折舊折耗、運行成本的長期影響。將勘探評價階段和油氣開發階段的投資用在高效益、高回報的地方,把投資向有效益、高效益的區塊傾斜。同時,樹立“投資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5],在重點關注油氣生產階段成本控制基礎上,更要重視前期設計、棄置退出等階段的成本控制。從項目立項到棄置或報廢退出的全過程中,識別關鍵控制節點,對每個節點進行質量成本控制,最大限度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投資和運行成本。如:推廣應用一體化集成裝置,實施井站共建、多站合建,大井叢工廠化作業,提高井場組合,實現用地節約;加大新工藝新技術應用,推廣低成本壓裂液,降低鉆井投資。
2.對于存量資產,深入推進資產輕量化。計提油氣資產減值是國外油公司降低經營風險、維持企業良性發展的通行做法。借鑒這種做法,對操作成本較高、資產凈值較大、符合計提減值條件的區塊,在獲得批準后,應及時計提油氣資產減值,降低油氣資產凈額,減少油氣資產折耗計提基數。
要制定實施高成本區塊處置政策,優化主力油氣田的產量和成本結構。高成本區塊之所以還在生產,主要是由于產量需要,但相關油氣資產若不及時棄置退出,其固定成本仍然發生,將導致單位成本上升。油氣田企業資產的退出處置涉及部門較多,應建立健全財務資產、設備管理、規劃計劃、開發、工程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橫向溝通機制,提高報廢資產審批效率。對于無效或負效資產,結合開發部署和開發政策,綜合權衡是否可以報廢,符合政策的應及時報廢核銷,減輕資產負擔。對于閑置資產,應加強技術改造、修舊利廢力度,通過改造使其重新滿足生產需要,或通過內部調撥,盤活閑置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