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陳琳 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建筑業是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十三五”期間,江蘇建筑業在規模發展、深化改革、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市場開拓、提質增效、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改善城鄉生態環境、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近些年,江蘇建筑業面臨全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綜合實力提升、建造方式升級的新發展形勢。而按建筑業行政主管部門發布的企業資質標準中“企業主要人員”所涉及的三支人才隊伍——經營管理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建筑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整體情況來看,人員的年齡結構老化、知識結構陳舊、技術技能缺乏的問題日益突出,支撐江蘇建筑業新發展的人才有效供給不足已經成為江蘇建筑業新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在全行業發展現狀態勢研究的基礎上,對人才供求進行梳理、分析,結合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法”),提出江蘇建筑業新發展背景下的人才隊伍建設策略已經成為全行業共識。
江蘇建筑業連續多年保持增長態勢,2022 年,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4.3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據統計部門核算,2022 年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7377.8 億元,以不變價計算,同比增幅4.9%,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6%,連續16 年約保持在全省GDP 的6%[1],為江蘇的支柱產業。
國家統計局2022 年國民經濟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江蘇實現建筑業總產值4.38 萬億元,全國占比13%[1],產值規模持續17 年保持全國第一。
1.建筑業總體規模大,建筑業傳統發達區域發展依然強勁。建筑業總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雖較前一年小幅回調,且增速回落至全國中游水平,但仍在全國領跑。以南通為首的蘇中地區建筑業總產值共完成21364.3 億元,占全省48.8%,同比增幅6.2%,產值規模繼續全省領先[1]。蘇中9 個縣(區)建筑業營業額超千億元。
2.建筑企業集中度、外向度明顯提升。其一,產業集中度逐年提升。2022 年,全省一級資質以上企業產值達到33747.4 億元,產業集中度為77%,產值總量前10%的企業的產業集中度為88.4%,同比增長1.8個百分點。至2022 年,企業特級資質共90 項,占全省施工資質總數的0.6‰;一級資質1515 項,占全省施工資質總數的0.9%[1]。63 家企業產值百億元,26 家企業產值超200 億元。其二,產業外向度逐年提升。2022 年,江蘇建筑業企業出省施工產值達19957.9 億元,同比增長3.1%,占全省45.5%[1],出省完成產值位居全國首位。省外從業人數從2015 年的283.8 萬增加至2022 年的323.4 萬,總體呈穩步增長趨勢。
3.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高,轉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江蘇省大力推廣先進建造技術,強化綠色節能、低碳環保、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技術攻關。“十三五”期間,累計獲華夏科學技術獎18項,獲獎數全國居前。2022年,90多項省級和10多項部建設科學技術計劃項目完成驗收,另有11 個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獲批立項[2]。江蘇建筑業持續加快轉型步伐,積極向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等領域拓展[1],房屋建筑領域占總產值比重進一步縮小,行業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完成產值、建筑業安裝工程完成產值、建筑裝飾裝修工程完成產值、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項目面積及占新建建筑面積比、新增綠色建筑面積、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等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1.從業人員及工程技術人員數量穩步增長。江蘇省建筑業從業人員近十年來總體呈平穩上升趨勢,2022 年末,全省建筑從業人員為895.5 萬人,同比增長1%,總量居全國之首。行業對人才需求保持旺盛,截止到2022 年末,全省建筑行業職業資格注冊人員共計441307 人,較2021 年增加24802 人,同比增長6%。
2.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總量穩步增長,但高技術技能人才占比仍較低。2022 年末,全省建筑技經人員(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總人數為184.5 萬人,年增15.4 萬人,技經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為20.6%。“十三五”期間,建筑產業工人隊伍中取得中級工以上技能鑒定證書118.7 萬人次,其中取得技師、高級技師證書2.5 萬人次;全省住建系統通過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32125 人[3],高級職稱的人員保有量達75368人。顯然,相對于近千萬的江蘇建筑業大軍總數,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占比仍較低。另據有關部門統計分析,全行業人員年齡老化嚴重成為拉低勞動生產率在全國位次的重要原因。
3.建筑業新發展領域的人才匱乏。建筑業新發展領域的專業人才有效供給不足,困擾著以智能建造為核心,綠色建造、數字建造、裝配式建造為重點的新型建造方式的推進;國際化、領軍型企業家稀缺,為江蘇建筑業“走出去”增加了難度;“高精尖”經營管理人才、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高素質技能人才短缺,成長型青年人才緊缺,建筑產業工人供給不足,在全行業面臨挑戰和變革時成為短板。
《江蘇省建筑業“十四五”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建筑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未來發展方向。創新建造方式方面:大力發展智能化建筑、裝配式建筑、數字建造、精益建造、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等[2],深入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構建智能建造應用體系;企業培育方面:積極培育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具有優勢的領軍型、骨干型國際化企業。在建筑業產業升級的新態勢之下,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建筑產業工人三支隊伍建設進行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協同推進,擴大人才有效供給,已成為行業熱點。
1.建筑業新模式背景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國家大力推進EPC 總承包模式背景下,在建筑施工、房地產開發、勘察設計等重點專業領域需要一批具備多學科知識、技術能力,熟悉資本運作、法律法規,具有超前市場意識,懂經營善管理的高端經營管理人才和項目經理人才,需要一批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熟悉國際規則,進行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建筑業國際高級管理人才[3]。
2.建筑業新技術背景下的專業技術人才。圍繞建筑業轉型升級和美麗宜居城鄉建設需求,需要一批新型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建造、綠色建筑,以及建筑業步入存量時代所需的城市更新、水環境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現代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應對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建筑師負責制等新型建設組織模式需求,還需一批具備勘察、設計、監理、招標代理、造價等業務能力的復合型、國際化專業技術人才。
3.建筑業新產業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還需要一批能夠推進建筑工業化,構建新的建筑業產業生態,與現代建筑產業發展相適應,能夠促進建筑業進城務工人員向產業工人轉型,并且滿足裝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綠色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以及振興鄉村、傳承技藝方面所需的傳統建筑和園林營造技藝的古建和園林方面的能工巧匠。
目前,江蘇省建設類人才培養層次以高等教育為主。從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全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管理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等網站收集相應信息并進行分類匯總,對全省168 所普通高等學校中開設建設類及相關專業的情況進行匯總可以看出,作為建筑業提供人才增量的學歷教育目前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相關專業開設率高。江蘇作為建筑強省、教育強省,全省建設類學歷教育(全日制、非全日制)基本以本、專科高等教育為主。一多半院校開設了建設類相關專業。第二,主要專業的集中度較高。在建設類及相關專業中,全省有一半本科院校開設了土木工程專業、工程管理專業。第三,專業同質化現象普遍。從相關資料顯示看,多數建設類專業對實訓設備和資源條件要求門檻低,重復率高,設備迭代慢[4]。各院校同類專業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大體相同,缺乏特色。第四,與產業升級相關專業開設較少。本科專業的智能建造、專科專業的裝配式建筑工程技術、智能建造技術等專業開設院校較少。
作為為建筑業盤活人才存量的非學歷教育的職業技能培訓、技能鑒定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培訓體系完善。行業管理在建筑業在崗人才的職業培訓方面發揮出獨特的體系優勢,建成了江蘇建設教育學分銀行。全省13 市都建有負責建設培訓的專門機構,常年開展全行業培訓,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高效率的線上線下混合學習模式的在職繼續教育網絡。第二,培訓規模龐大。至2022 年,全省建筑技經人員培訓獲證總數達到184.5 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5.4 萬人,占從業人員的20.6%。第三,行業組織有為。根據省人社廳的江蘇省技能人才評價服務網顯示,省住建系統共有江蘇建筑行業協會等6 個行業群團組織、企業被省人社廳認定為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開展面向社會的9 個職業(工種)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第四,開發創新有力。近年來完成了與建筑業轉型升級密切相關的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裝配式建筑施工員職業(工種)的技能人才評價技術資源開發,在全省住建系統在崗從業人員、院校畢業生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認定。
為江蘇省的建筑業提供人才供給的方式既有相關院校的本、專科學歷教育,也有非學歷教育的職業技能培訓。從近十年相關建設類職業資格報名人數總體呈上升后進入平緩的趨勢來看,江蘇建筑業所需的接受過建設類學歷教育人數供給總量充足。
建設類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互為補充、協同發展、相得益彰。建筑業的人才供求整體態勢從“總量”上看,供給充足,供需平衡;從“結構”上看,“三新”(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人才供給比重較低;從“品質”上看,無論是學歷教育還是非學歷教育整體水平都不高,距全行業新發展所需尚有距離。
2022 年4 月,在新職業教育法的發布會上,教育部有關人士用了十個關鍵詞來描述新法主要內容和突出亮點——黨的領導、同等重要、統籌管理、體系貫通、企業主體、多元辦學、產教融合、就業導向、德技并修、保障機制。新法在明確了以法律的形式規范并促進職業教育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因處處體現出的融合、創新、發展的修法理念,為各行業人才隊伍建設中出現的難題提供了破解之道。當然也為從產品特點、生產方式到行業管理方式等都有別于其他行業的建筑業,從行業屬性出發,結合區域實情、時代特征制定出建筑業新發展態勢下的人才隊伍建設策略提供了思路。筆者據前文所述的江蘇建筑業新發展態勢以及目前的人才供需分析,以新法為引領,從理念、體系、舉措提出以下建議:
從住建部2022 年發布的《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可以看出我國建筑業發展現狀,即依然是三支人才隊伍——經營管理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建筑產業工人構成了我國建筑業的人力資源整體。2022年末,建筑業省內從業人員數達572.1 萬人,占全省4900 萬就業人口的11.68%。因此,在新法的引領下,面對全行業人員,開展大規模、多層次、廣覆蓋、新內容的全員性職業學校教育、職業培訓,對于實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的穩定和擴大就業(特別是高校畢業生、進城務工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有著重大意義。新法以“以民為本”為基礎理念[5],以構建覆蓋并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系統為目標,無疑為建筑業各層次大規模的從業人群接受相對應的職業教育提供了幫助。
新法第十四條指出,國家要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有效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第五十一條又指出“接受職業培訓取得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證書等學習成果,經職業學校認定,可以轉化為相應的學歷教育學分;達到相應職業學校學業要求的,可以取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實現了不同類型教育的“證證融通”。據人社部公布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19 版),由住建部門實施管理的項目占比位居前列。換言之,建筑業相關證書的種類較多。從目前江蘇省實施建設類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機構看,大致有三類:各級各類建設類專業院校、公辦或民辦內外各類培訓機構、建筑企業內訓部門。由于行業人事管理的剛性特征,經過住建行業指導、推進,上述三類機構在圍繞“三支隊伍”建設的一些項目上已合作多年。今后要在此良好基礎上,以建筑業行業組織為依托,以新法為依據,實施多元參與,將來自教育、人社、住建的政策紅利進行協調統籌、有效釋放,進一步將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以及企業內部培訓各類職業教育進行融合,構建江蘇建筑業的全融通職業教育新體系。
新法提出“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的企業,按照規定給予獎勵”。面對建筑業產業升級,需不斷深化產教融合。一方面,促進建筑業優勢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教材開發、培養方案制定、質量評價、教師培訓、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全過程,提升職業學校教育[6]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促進增量人才的質量提升。另一方面,鼓勵建筑企業引進職業院校的優勢育人資源,培養一批擁有實業強國情懷、創新創業精神、國際化視野、現代化管理水平、勇擔社會責任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通過與院校合作,實施知識更新工程,在建筑工業化、房地產開發、勘察設計等重點專業領域,實現技術技能人才的在崗提升轉化;通過完善在崗職工培訓體系,加快培育適應行業新發展所需的產業工人隊伍。
在江蘇建筑業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在新職業教育法導引下,需加快構建建設類職業教育新格局,創建江蘇建筑業的“三全”職業教育,加強新技術、新業態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為全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作為職業教育辦學主體的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以及相關行業與企業應主動作為,擔起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