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婁敏/文 曹立棟/攝
初冬的京城,樹葉被凜冽的北風吹了一地,時而隨風起舞,盡顯冬日的浪漫。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以下簡稱“農科院”)的食用菌溫室里,不同品類的蘑菇競向綻放,生機盎然,蘑菇的旁邊還有各種花草樹木,蔥蔥郁郁,儼然一座漂亮的花園。幾位學生圍著老師蹲在一堆蘑菇前,老師手里舉著一個長滿蘑菇的菌棒,耐心地給學生們介紹蘑菇上生成黃斑的原因以及防治的方法。這位講課的老師就是北京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劉宇,曾榮獲“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 “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突出貢獻者”“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等稱號,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說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室的劉宇主任,認識他的同事和學生都覺得劉宇超級有趣且善談,縱然有一口難懂的山西“醋音兒”,也深得大家的喜愛。也或許因為劉主任的口音,被稱為“蘑菇專家”的劉宇才顯得與眾不同。
在農科院食用菌研究室,劉宇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學生們的周圍,在標本室、實驗室、保藏室里,他可以隨時隨地滔滔不絕地講起課來。只要劉宇在所里,學生們都緊隨老師,生怕錯過了關鍵的知識點。劉宇偶爾還會有出其不意的設想,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研發,攻克難關,直到取得成果。每每看到學生們滿滿的成效,劉宇的笑容很是燦爛。
針對“食用菌遺傳基礎及其調控機制”,劉宇帶領食用菌團隊努力以“表型組”為驅動,加速食用菌品種性狀精準化,著力打好食用菌種業的“翻身仗”。在這條路上,劉宇從沒有放棄過。每年劉宇都會帶領團隊前往云南、西藏等地采集野生菌種質資,收集可人工栽培的蘑菇良種。在深山老林中尋找野生蘑菇,對每位師生來講都有極大的挑戰性。諸如被蚊蟲叮、被蛇鼠咬、被馬蜂圍攻都是常有的事,但是看著采集出來鮮活的標本,劉宇覺得一切都值了。近年來劉宇帶領團隊收集食用菌種質資源1155份,資源庫規模擴大了近20%,這一份數據凝聚了團隊的集體力量。
在標本室的展柜里,有一組奇特的蘑菇,劉宇視若珍寶,黃燦燦的蘑菇傘,一朵朵綻放盛開,像一顆顆寶石,賞心悅目。劉宇介紹說:“這蘑菇叫黃傘菇,是從張家口山里發現的,長在柳樹上,好看極了。這幾年一直在做人工馴化培植的實驗,目前產量還不高,還需要繼續采集不同產地的黃傘菇,利用雜交技術選育出優良品種進行大面積栽培。”為此,只要劉宇在北京,節假日就會獨自前往圓明園、頤和園、植物園等地方,別人是游玩,而劉宇則會徘徊在水邊一棵棵柳樹周圍,仰著頭轉來轉去尋找黃傘菇,十天、二十天、一個月、半年過去了,都沒有發現黃傘菇的影子。然而劉宇并沒有灰心,回到實驗室再次查閱資料,接下來他選擇了雨后再次前往尋找。在今年7 月,連著幾天的暴雨后,在一個周六的清早,天仍舊灰蒙蒙的,還下著小雨,劉宇獨自一人又出門了,這次他去的是國家植物園。他走著看著,遠遠望見一棵柳樹枝杈上有一團黃。起初,他以為是黃色塑料袋。因為太遠,劉宇并沒有看清楚,沒等想明白已經三步并兩步徑直走到了那棵柳樹旁。由于被欄桿圍擋住的柳樹不能接近,劉宇戴的眼鏡被雨水也打花了。他顧不上這些,緊忙拿出包里的相機,對準黃色物體用鏡頭拉近觀看,“呀!黃—傘—菇!”激動不已的劉宇喊了出來,隨后他找來工作人員,解釋尋找黃傘菇的事由。當手捧黃傘菇的時候,劉宇的眼鏡上早已布滿雨水,身上也被雨水打濕了。回到實驗室,劉宇把黃傘菇及時交給學生進行組織分離,培育出菌種并進行栽培。如今在農科院的溫室,就有幾十包黃傘菇的菌棒,有的已長出黃色的蘑菇,有的探出幾朵菌片,可愛至極。劉宇看著溫室里堆放著不同種類的菌棒,就如同欣賞自家的孩子,笑容掛滿兩頰。
“我們雖然辛苦,但是能夠助推‘北京科技小院’的成功,幫助農民致富,我們就特別興奮和驕傲。”
2001 年,農科院專家陳文良把劉宇從學校調到研究所,從事食用菌育種、栽培技術研究及推廣服務工作,如今一晃已經二十多年了。劉宇為豐富食用菌品種、滿足北京市民的消費需求,常年奮戰在實驗室。培育蘑菇產業新品種,促進工廠化和設施栽培,豐富首都市民菜籃子,成為了劉宇工作的重中之重。凌晨二三點鐘的實驗室里,只要是燈火通明時,一定是劉宇在工作,偶爾還會通宵做實驗。劉宇解釋道:“晚間沒有別人的打擾,食用菌實驗室無菌化的要求非常苛刻,哪怕開一下門就會破壞無菌環境。”對于他來講,挑單孢分離的數量越多,蘑菇雜交配對的可能性就會越高,隨之育出的好品種也會越多。
據他的學生嚴冬介紹,劉宇老師一年有一半多的時間都在外地幫助貧困地區的農民發展蘑菇產業,遍布北京房山、門頭溝、密云等郊區,河北、內蒙、甘肅、貴州、新疆、西藏等省市。平日間,劉宇的電話特別多,大部分都是農民咨詢種蘑菇的技術問題,電話里講不明白的,劉宇會帶著學生直奔現場,直到徹底為農民解決難題。“您這可不能總澆水,一天兩次就可以。” “您這大棚可不行,位置不對啊!” “這茬菇出完之后,向菌棒里注入點水,就可以再出一茬菇。” “您這大棚有污染,出菇量肯定不多。”諸如這一系列的問題,劉宇都會認真耐心地為農民解答。隨著蘑菇產量的提高,效益的增長,農民越來越信任劉宇,一個個也都成了當地蘑菇產業的技術骨干。
劉宇帶領食用菌團隊依托“北京科技小院”打造蘑菇產業“樣板間”,房山區蒲洼鄉東村就是在劉宇的大力支持下,開展林下主栽及珍稀特色食用菌品種栽培,并開發多個特色蘑菇菜品,幫扶農民打造特色蘑菇宴,助推當地民俗旅游業發展。關于東村“北京科技小院”的食用菌種植基地的故事,劉宇可以不停歇地講幾天幾夜,這些故事里飽含著老中青科學家們的奉獻精神和寶貴經驗。
北京的夏天地表溫度能到40 度,蘑菇棚里溫度更高,劉宇和團隊成員進棚測量數據,汗流浹背地做著各種記錄和分析,直到一套完整的數據呈現在團隊面前,才一起走出高溫大棚。為了能夠實施農業科技的精準幫扶,打造一個農民致富樣板,劉宇邀請農科院其他領域的8 位專家,組建了農業科技幫扶團隊,將蒲洼鄉東村打造成了以蘑菇產業為主,三季有花賞、有景看、有果采的京西美麗鄉村,徹底改變了蒲洼鄉東村的面貌。“我們村從采煤村變成現在環境優美的民俗旅游村,離不開劉宇老師這些年的辛勤付出”。房山區蒲洼鄉東村黨支部書記孫廣亮由衷地感謝,而此刻的劉宇也深有感受:“我們雖然辛苦,但是能夠助推‘北京科技小院’的成功,幫助農民致富,我們也特別興奮和驕傲。”
看到農民臉上幸福的笑容,劉宇總會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喜悅。他說,未來還將持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美麗鄉村建設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