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清蘭
摘 要: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對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和良好道德觀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導價值。“人無德不立”,道德教育應該從小抓起。文章首先闡述了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再從教學關注度、教學效果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分析了現階段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提出將德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夠進一步推動德育滲透的深度和廣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意義;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9-0200-03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大部分教育引導者和監督者都比較重視學生文化內容的教育,而德育工作的開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隨著新課改的深入,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德才兼備是衡量一個學生能否通過教育提高自己的重要標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奠基學科,是小學生早期學習階段的重要學科。在教授語文課程時,不僅要關注語文學科資源的特點,還要關注學科素養在小學生思想教育方面的意義。因此,在現代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學生文化內容的積累,還需要對學生的內在涵養進行培育。隨著現在生活元素的豐富,物質條件得到了很大的優化,在新的社會關系結構中,小學生的德育能夠凸顯個人綜合素養的發展,在小學階段開展良好的德育,學生在面對學習和生活以及未來的工作中,才能更加準確地掌握自我發展的價值觀念和人生哲理。小學教育應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建立健全人格,培養正確的三觀。事實上,新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的德育發展做出了要求,教材內容中不斷體現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培育德育,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實發展內涵。教師在教學觀念轉變的同時要重注方式方法的應用,通過創新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德育滲透是一項幫助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塑造個性的教育項目。由于學生從學習之初就處于學校的學習環境中,學校就成為學生享受教育、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德育教育也是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有必要從一開始就對小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重視學生德育教育的投入。近年來,因為大多數學校和家庭對學生德育的忽略,學生得不到適當的引導,其不良行為會對其成長發展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會給學生家庭帶來嚴重的后果,也會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積極開展德育的意義在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思想道德與社會關系,理順個人素質與個人發展的關系,正確引導學生明確個人發展方向,擴大胸懷,以民族的發展、國家的未來為己任。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助于教育體系的完善,也有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
(一)有助于學生個人成長
小學階段所經歷的教育對一個人三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修養,對未來的成長有巨大幫助。小學是奠基階段,也是終身學習的重要基礎階段,這個階段的思想能夠影響到學生后期的發展,推進學生認識學習的價值,培養正確的發展觀念、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價值不可估量。
(二)有助于教育體系完善
小學教育以素質教育為主,德育處于核心地位。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德育的針對性訓練還沒有得到充分落實,尤其是語文還沒有成為德育的主要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對全面素質教育的深入探究,能夠激活語文學科價值,利用古今內外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思想引導學生的發展,不斷適應教育體制改革中對學科素養挖掘的新要求。
(三)有助于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優秀的人才,培育社會需要的人才。學生都在今后會融入社會發展中,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價值引導和德育教育,使學生能夠掌握社會使命感,學會觀察社會發展趨勢,提高對核心素養的塑造,培養學生情感和價值觀,引導學生獲得良好的思想意識,掌握重要使命。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現狀
(一)重視程度不夠高
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制約,部分家長和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學習水平和學業成績。即使素質教育的觀念不斷被提出,但在大多數人看來,通過率和入學率是衡量學生好壞,衡量學校優異的主要標準,是決定學生未來發展的關鍵。因此,即使如今教育界要求注重德育教育,部分教師和家長也難以主動開展和研究德育教育,缺乏有效的教學對策,在課堂教學方式上仍然沒有發生較大改變,對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部分學校和教師雖然意識到小學語文德育的重要性,但因教學方式的欠缺仍然沒有進行更多的教學創新和改進。比如,他們在分析文章時往往是總結中心思想,不去挖掘更深層次的情感因素,德育效果不能在教學中體現出來,重視程度沒有提高,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二)教學效果不理想
部分學校雖然開展了德育教學活動,但是對德育教學有效性的認識不足,往往重點關注學生的行為是否合理、規范,而對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水平是否達標、是否提高則沒有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雖然教育部制訂了相關的德育教學要求,但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并沒有重視,也沒有仔細研究相關教學要求,并沒有把德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教學要求任務化,德育活動也逐漸形式化,對學生的德育情況缺乏有效的評價,等等。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德育教育的教學效果難以提升。
(三)教學方式不合理
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德育教學理念要落實到各個教育活動中,在教學活動開展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將德育滲透給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但是,當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跟不上學生德育滲透工作的深入,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方式上,對德育教學的融合缺乏技巧。此外,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怯于創新,不能滿足學生當前的學習需求,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設置的條條框框居多,學生自我發展的思想受到禁錮,沒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
(一)轉變傳統觀念,創新教學方式
為深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教師需要改變早期的傳統語文教學方式,提高對德育教育的理解,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蘊涵的德育認識,深入理解新課改提出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掌握德育思想的實質內涵,借助語文教學的工具特征,體現語文課程的思想特征。例如,在寫作課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和規定的主題,練習寫作技巧,嘗試寫下自己的感受,把感受上升到情感教育、家國情懷等層面。教師應該在寫作教學中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應該根據學生的想法和對德育的理解融合自身感受來寫作。寫作后,教師可以對作文評分標準做出調整,適當加入德育方面的評分標準,可以間接引導學生刻意去捕捉德育思想,也可以保證寫作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關鍵在于學生德育思想的提高,應建立準確、嚴格的德育評判標準,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接受教師傳授的德育知識,積極創設德育思想環境。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制訂小學語文教學方案的同時制訂相應的德育實施方案,切實開展德育工作,重視學生品德的培育,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度挖掘
新的小學語文教材囊括了大量的德育內容,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掌握教材實質的德育思想,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例如,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這兩篇課文的內容都是表達對父母的愛,在學習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先讓學生自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用自己所見所聞來總結各自父母的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觀點會隨著不同的思維碰撞發生改變。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制作一份送給父母的禮物,提前準備好材料,讓學生發揮創意和愛心制作禮物并送給自己的父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挖掘教材德育內容,將德育理念滲透其中,并將其進行延伸,讓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德育的影響,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現在的教材內容在設計上也有益于學生思維的開發,能夠在一步一步的引導中揭示其中所蘊含的真理和情感,但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深化,將知識內容和德育思想細化,只有講透了才不會使德育表面化,才有助于學生的吸收,也可以多維度解讀一些文章內容,并將這些內容與現實聯系起來,讓學生理解更深入,學到一些有利于自身成長的德育內容,并體驗這些感情色彩。
(三)注重創設情景,滲透德育實踐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的藝術形象比較清晰,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改善學習環境,通過氛圍的營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鍛煉其思維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刻畫德育場景,形成良好的德育環境,引導學生理解德育思想和觀點。例如,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圍繞小動物開展的,最終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愛護動物,從而愛護自然,保護自然與環境。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通過一段視頻或者一個故事來描述小動物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再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從小動物的角度進行一段表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向學生講解表演規則,然后讓學生參與互動環節。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發揮,通過表演的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建立主觀思想,引導溝通和交流。在每一次交流過程中,教師都要對學生的行為活動做出中肯的評價,將小動物與自然的關系表述給學生聽,讓學生了解小動物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從中汲取優質的德育思想,讓學生有愛心,學會善良地對待小動物。
(四)結合生活實際開展課外德育活動
深化德育,必須把語文課堂內容與實際聯系起來。只有結合實踐,學生才能有置身于情景中獲得自己的感覺。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融入德育教育思想,讓學生提高對德育思想的感受。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和紀念館,讓學生感受歷史和文化,了解紅色文化等,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親身體驗,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加深學生對德育觀點的理解,端正學習態度,并學會將這些成果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此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實踐,對此,教師可以建立家校合作關系,布置一定的語文德育家庭作業,比如讓學生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學會理解父母的情緒,加深學生與家長的溝通,從家庭中獲取德育思想觀點。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是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在參加課外活動的同時,可以實現德育的目的。道德品質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的,因此德育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教師可以加強對社會現象的解讀,通過社會常見現象,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德育教學。例如,在課后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話題,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社會新聞事件,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身處社會中,自己也是“社會人”的主體位置。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養成良好的精神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處理方法,不與社會脫節。
(五)積極開展德育教研工作,提升教師德育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關鍵是教師這個角色,教師的觀點和行為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觀點和行為。因此,加強教師團隊的建設也是刻不容緩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自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行為,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做好道德標桿。師德是職業道德,也是考驗教師思想道德的主要指標。因此,學校要積極開展德育教研工作,明確教師職責和任務,積極提升教師能力,也要開展德育思想主題講座,提高教師應對語文德育教學實踐的能力,制訂教師德育能力評價標準,鼓勵教師團隊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加強滲透德育。
四、結語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發展的關鍵階段,德育思想的滲透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對學生往后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德育思想,端正德育滲透態度,積極深入德育教學研究,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提高開展學生德育教學活動的質量,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鼓勵學生加強自身德育學習,與家長合作開展有效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有所用,最終實現德育育人的目的,體現學生主體發展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文治.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德育策略[J].吉林教育,2023(28).
[2]龍翠林.三位一體立德樹人——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J].讀寫算,2023(22).
[3]朱佳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途徑及方法思考[J].語文課內外,2019(24).
[4]歐陽勇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