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麗芳
摘 要:幼兒混齡美術活動實踐組織方法研究,教師要有主動探索的意識,對混齡美術活動實踐意義做深入剖析,創新美術活動教學設計,從設定美術活動目標、收集美術活動材料、優化美術活動組織、延伸美術活動實踐的教學角度出發,利用多元化的合作方案,激發幼兒學習積極性,培養幼兒的美術探索意識。教師對混齡美術活動教學方案展開創新探索,創造更多教育契機,豐富美術活動形式,為幼兒帶來更多學習啟示。
關鍵詞:幼兒;混齡;美術活動;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3?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9-0243-03
混齡美術活動針對的是三歲年齡跨度的幼兒,教師在活動組織時,綜合考量幼兒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接受水平、理解能力等,結合幼兒直觀思維較敏感的特點,搜集、整合更多美術活動資源,利用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做助學設計,對幼兒多種感官形成沖擊,調動幼兒美術思維,促進幼兒美術綜合素養的成長。幼兒對美術活動有更高學習興趣,教師抓住幼兒的天性,推出更多混齡美術活動,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成長美術能力。
一、設定美術活動目標,推出混齡合作方案
教師深潛幼兒群體,了解不同學段幼兒的基本學情,設定科學的美術活動目標,借助趣味性、開放性的美術活動,成功調動幼兒美術學習的積極性,開發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其美術學習品質。
(一)設計美術活動目標
教師遵循“自由、自主、創新、創造”美術課程教學理念,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展開教學設計,推出更多教育性、開放性、趣味性、合作性的美術活動內容,為幼兒創造更多學習機會。設計美術活動方案時,教師以提升幼兒學科認知、人際交往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為教學目標,將觀察性、體驗性、實踐性活動融入美術課程,為幼兒帶來更多體驗機會,讓幼兒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全面發展。為提高幼兒的色彩感知能力,教師設計“創意彩條裝飾”活動,以引導幼兒欣賞生活中用彩條紋裝飾的物品,感受諸多色彩搭配組合的美,并主動創作為活動目標。教師以幼兒身上的衣服為切入點,傳授色彩和條紋的知識,利用多媒體展示不同彩條裝飾物品的圖片,引發幼兒感受不同色彩、條紋組合帶來的不同視覺效果,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在創作環節,教師鼓勵大班幼兒主動與弟弟妹妹結伴選擇材料進行創作。大部分幼兒能找到合作伙伴,對個別落單的幼兒,教師發揮引導作用,為其融入小群體搭建臺階,營造和諧、積極的創作情境。教師在美術活動區域設置一處作品展示區,將幼兒作品放在展示區展覽,并給予幼兒及時肯定,保護幼兒創作的興趣。
(二)推出混齡合作方案
幼兒普遍缺乏合作意識、人際交往經驗。教師做針對性教學設計,將觀察性、實踐性、合作性活動融入美術教學,推出更多混齡合作方案,重視美術展評的組織,為幼兒提供美術學習經驗交流平臺。教師將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以“同組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引導幼兒通過“以大帶小”合作完成活動任務,讓大班幼兒體驗幫助弟弟妹妹的成就感,讓小班幼兒感受哥哥姐姐的關愛,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教學成效。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玩泡泡”都有較高興趣。學習“泡泡”的畫法時,教師規劃出一塊區域,圍繞“以大帶小”的活動原則,大班幼兒負責吹泡泡,中小班幼兒負責觀賞、捕捉泡泡。全員參與的實踐活動,有效營造積極、樂觀、輕松的學習氛圍,能夠對幼兒多種感官形成沖擊,激發幼兒想用畫筆定格這個畫面的創作熱情。教師面對難以帶領幼兒實地觀察的山、海等課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動畫等,為幼兒建立直觀的形象認知,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引導,能夠充分調動幼兒的創意思維,開發幼兒創造力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教師適當地導入動畫資源,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使混齡美術活動更加生動。
二、收集美術活動材料,規劃混齡合作路線
美術手工制作活動離不開材料的輔助。教師適當布設材料收集任務,拓寬材料搜集范疇,厘清混齡合作路線,讓所有幼兒參與到活動中,為手工活動開展提供助力的同時,提升幼兒的參與感。
(一)拓寬材料搜集范疇
美術活動需要的材料眾多,單靠教師收集材料是難以完成的。教師將幼兒、家長納入收集材料隊伍,邀請家長和幼兒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入手,發現身邊的廢舊材料。幼兒處于探索世界階段,對周圍事物靠直觀感知,直接參與材料收集工作,有利于啟發創作的靈感,教師將材料收集任務分配到各個家庭,能夠快速、高質完成材料收集,為手工活動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為了防止在美工制作時收集不到合適的材料,教師在美術活動區域內設置一個材料收集箱,鼓勵幼兒和家長搜集日常生活中廢舊物品,將可以用作美工材料的物品帶到園內。教師組織幼兒定期整理、歸類、收藏這些材料,了解已經具備的材料種類和數量,以便創設合適的美工活動主題。教師將幼兒完成的美工作品及時拍照分享到家長群,感謝家長對美術教學的支持,讓家長看到自己提供的材料起到的教學作用,激發家長積極配合搜集材料的熱情。有了家長的大力支持,材料的搜集更加容易,種類也更加豐富,比如,將不易保存的豆貼畫的材料豆類用櫻桃核代替,家長的積極參與,拓寬了美術活動設計的維度。
(二)厘清混齡合作路線
幼兒表現欲較強,尤其是在同齡人和弟弟妹妹面前。教師在美術活動組織時,利用多媒體和收集到的材料,布設手工制作、作品展評、生活觀察等任務,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多重互動,并展開學習比賽活動,讓幼兒在作品展示和比賽過程中獲得更多成就感,激發幼兒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幼兒快速進入學習核心。由于幼兒年齡差距較大,在手工制作任務的布設時,教師科學設計創作主題,包含不同難度的制作步驟,讓所有幼兒都能參與其中。教師從幼兒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設定美工活動主題為“家園”,要求幼兒廢舊紙板、黏土、吸管、彩紙等材料進行創作。不同生活環境的幼兒對“家園”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幼兒以自己的臥室為模板進行創作,有的幼兒以爺爺奶奶家的農家小院為原形進行創作,而有的幼兒是以小動物的角度出發,制作小狗的家園等。教師不限制幼兒的創作形式,不過多干預幼兒的操作步驟。大班幼兒在小組內擔任組長的職位,負責組織組內成員討論交流創作方向,并主動負責剪紙、插接等精細化手工步驟,指導中小班幼兒做簡單的操作,帶領弟弟妹妹共同完成主題創作。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幼兒能根據需要大膽創作,并學會采納他人建議,明白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三、優化美術活動組織,提升混齡合作品質
教師在美術活動組織方法方面展開更多探索,結合美術學科特點,組織美工親子活動,創新混齡美工展覽活動,融入表演、故事、舞蹈、游戲等多種形式,豐富美術活動設計,強化幼兒實踐體驗,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組織美工親子活動
教師適當設置“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參與美術活動,并在活動中融入音樂、語言、舞蹈、表演等表現形式,營造多元化學習氛圍,讓幼兒主動進入展示環節,有效推進美術活動進程。家長的參與不僅能保證幼兒活動時的安全,還能運用豐富的生活經驗輔助幼兒完成美工任務,降低手工制作失敗的概率,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升活動組織成效。教師適時在美術學科教學中融入傳統節日,引導幼兒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幫助幼兒建立愛國意識。比如,在中秋節時,教師邀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參加美術活動,通過品嘗月餅、制作花燈、欣賞節日歌曲、聽神話故事、制作水果拼盤等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習俗。在制作燈籠環節,教師準備空瓶子、彩色膠帶、彩紙等材料,鼓勵家長和幼兒發揮想象,通過繪畫、粘貼、裁剪等手法制作一個花燈,并組織展評活動,讓幼兒在他人的肯定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強化美術學習的興趣。教師利用繪畫、粘貼、組裝等手段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為幼兒創造全新的學習體驗。在家長的協助下,幼兒能夠順利進入美術學習環節,并在實踐體驗中成長傳統文化認知。
(二)升級混齡美工展覽
完成美工任務后,教師適時組織混齡美工作品展評活動,要求幼兒仔細觀察作品,從顏色搭配、造型技巧、創作思路等方面展開分析,鼓勵幼兒通過客觀的自評、互評,發現自己以及他人作品的優缺點,讓幼兒在他人的肯定中獲得成就感,在鑒賞評價中成長審美能力。教師基于幼兒自評和互評的結果,對幼兒的優秀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再傳授其改正不足的方法,更易于讓幼兒接受,提升美工展覽效果。美術活動形式豐富,教師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展開相關活動設計,適時組織作品展覽活動,激發幼兒學習美術的主動性。在美術活動結束后,教師大多直接要求幼兒進行互評,而忽略了學習主體,忽視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難,以及總結解決問題方法。因此,在美工作品展評環節,教師進行創新設計,先要求幼兒做自評,說明創作思路、操作情況、修改情況。其他幼兒對其自評情況做思考總結,從而促使互評環節順利開展。教師特意設計自評環節,為幼兒創造自我剖析機會,引導幼兒從動手實踐角度展開自我反思,了解自己作品的優缺點,以及提高方向。小班幼兒在多元形式的評價中得到相應關愛,在同伴的評價中獲得自信,大班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在他人的肯定中實現自我認知。教師積極參與幼兒互動,輔助幼兒的評價方向不偏離主題,及時做出補償指導,提升助學效果。
四、延伸美術活動實踐,培養混齡合作能力
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教師開放美工活動區域,為幼兒搭建及時創作、自由創作的平臺,保護幼兒的創造欲,并適時開展生活美術實踐活動,延伸美術學習訓練,逐步提升幼兒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
(一)開放美工活動區域
美工制作活動需要用到的材料眾多,教師為美工活動設置專屬區域,在區域內分類放置顏料、剪刀、雙面膠、畫筆、紙盒、塑料瓶、雞蛋殼、豆子等各類工具材料,方便幼兒根據自己的創作需求取用,為幼兒提供自由空間的同時,營造積極的創作氛圍,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教師創建美工活動區域,能夠有效促使幼兒及時創作、自由創作,逐步提升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在美工活動區域內拉上彩條,將桌椅轉成圓形,利用彩紙做成燈罩等進行環境裝飾,為幼兒創設森林舉辦“化妝舞會”的情境,要求幼兒制作各種動物的面具參加晚會。在幼兒制作環節,教師出示各種動物的圖片,引導幼兒先觀察這些動物的外形特征,再在卡紙上畫出動物的圖案,涂上相應的顏色,然后用剪刀裁剪卡紙后,用繩子串過卡紙兩端。在幼兒制作貓、獅子的面具時,教師引導幼兒將毛線剪成一截一截地粘在卡紙上,在兔子制作時,引導幼兒用膠棒把彩條粘成小卷代替兔子頭發等,打開幼兒的創作思維,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小班幼兒的控筆能力較弱,在畫動物輪廓和剪輪廓裁剪卡紙時,可以尋求大班幼兒的幫助,大班幼兒很樂意幫助弟弟妹妹完成面具制作。
(二)開展生活美術實踐
幼兒的認知大多來源于生活直觀感知,但由于年齡、學力基礎、生活積累等存在一定差距,教師進行分層設計,針對不同幼兒設計不同操作方案,避免幼兒產生畏難心理。在活動任務設計時,教師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延伸美術活動實踐訓練,布設相應美術觀察、實踐活動任務,要求幼兒用心觀察生活、搜集創作材料、厘清創作思路,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合作創作、反思總結,有序進行美工作品的創造,逐漸完善幼兒的美術學科綜合能力。教師以“王安石寫雙囍”的故事引入美工活動主題“剪雙囍”,讓幼兒明白“囍”代表的雙喜臨門,是兩個字的拼接,兩邊是對稱的,并出示剪好的囍字給幼兒傳看。幼兒傳看后,紛紛拿起剪刀摸索裁剪的方法。在幼兒自主探索一會后,教師出示“囍”字的圖形,引導幼兒了解折疊方法及陰影部分所表示的意思。這一步,大部分幼兒能夠順利完成,折疊出相應樣子。教師示范剪制方法時,以結婚那天桌上上有好多好吃的東西為前提,每剪一個口子配合相應口訣“我從右邊開始吃,吃一口喜糖開開心心,吃兩口吃三口喜糖甜甜蜜蜜,到對面吃一口棗子,早生貴子,回過來吃一口雞蛋,五子登科,再吃一口百合,百年好合,最后到對面吃一口蓮子,連生貴子”。趣味性的口訣能夠激發幼兒實踐興趣的同時,方便幼兒記憶。教師整合剪紙藝術文化開展美術活動,讓幼兒通過欣賞、感知、實踐體會剪紙的文化底蘊,感受藝術的魅力。
總之,教師適當組織混齡美術活動,為幼兒創造更多美術探索、交流合作的機會,為美術學科教學注入豐富動力的同時,能夠有效培養幼兒團隊協作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混齡美術活動的多元化處理,教師需要發揮引導作用,整合、篩選活動形式,結合幼兒實際學情和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活動組織,創新組織方式,引導幼兒順利跟進教學進度,在主動探索感知中建立美術認知。
參考文獻
[1]韓鈞妍.創意美術活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教育藝術,2023(06).
[2]朱鳳年.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3(03).
[3]洪海嬰.探究幼兒園混齡美術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支持策略[J].教師,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