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芳(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
整合和延伸已有的農業產業鏈,實行產業鏈的集約管理,助力鄉村振興,與此同時,為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尋求足夠的金融支持,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傅國華(1996)[1]在國內最早提出農業產業鏈的概念,國內外近年來也出現了不少關于農業產業鏈融資的相關研究,也有部分以“五里明模式”為代表的成功實踐案例[2],但目前國內更多的仍停留在宏觀設計和理論探討上,由于農業特定的自然屬性,以及核心企業不愿意或無力承擔風險等多種原因,使得關于農業產業鏈融資的探討往往處于較為尷尬的境地。我國各地方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不同,農產品種類多樣,地方特色明顯,經濟發展狀況也有較大差異,與之相配套的農業產業鏈融資產品就需要結合各地的農產品及其產業鏈的特點來設計[3]。在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特色農業、效益農業、外向型農業等方面,廣東省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不同時期農產品大量滯銷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我們基于廣東省傳統農業城市清遠地區開展進一步調查研究。
作為廣東省傳統的農業大市,清遠擁有多個代表性的農產品,其中,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及原產地證明商標達到26個、綠色食品46個、無公害農產品64個、有機食品21個,清遠雞、連南大葉茶等農產品均已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課題組陸續赴清遠市農業局、商務局、清遠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連州市科技與農業局、廣東卓銀農資連鎖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多次調研,通過比較和篩選,選取清遠地區連州菜心作為代表性農產品,通過訪談與問卷相結合,進行實地抽樣調查,重點考察了國家級示范社——連州市西岸鎮沖口蔬菜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部分農戶、連州電商產業園和農村淘寶連州市運營中心。同時,課題組還赴清遠市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了涉農貸款產品的實地調研,并以個案為基礎,初步設計出當前條件下的產業鏈融資模式,試圖為農業產業鏈融資在清遠地區的實踐提供理論上的依據。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市,清遠地區擁有多項特色農產品,以清遠連州菜心為例,已經擁有了連州菜心農業地方標準(《連州菜心生產技術規程DB441882/T10-2011》),連州也在多項特色農產品的基礎上成功創建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農產品品質進一步得到認可。
隨著清遠地區農業產業化進程在實踐中不斷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幾年來發展迅速,清遠地區也開始大力培育和發展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連州菜心為例,目前已經實施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由于產品質量和口碑都有保障,銷售環節一般直接對接超市、大型批發市場,以品牌開拓市場,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從合作社來看,出于現行傳統的信貸模式與大多數合作社生產經營的周期性和季節性顯現出不相符等因素[4],如前期以及種植期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絕大多數合作社無法提供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農民專業合作社難以從銀行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類資金的支持,部分合作社負責人靠個人自有的固定資產進行抵押貸款,勉強滿足合作社運轉的資金需求,此外,還需要不定期地通過從利息較高的小額信貸公司來解決部分臨時性的資金需求;從農業企業來看,融資途徑多為銀行類金融機構貸款,部分優質企業也開始通過“新三板”上市等途徑進行融資,但占大多數的涉農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從農戶來看,由于農戶自身可用于抵押的資產較少,而農村土地承包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又難以作為有效的抵押物(目前僅有部分地區在進行試點),不能交易,不能轉讓登記,一旦出現違約,銀行難以實際行使處置權,這導致銀行放貸的積極性不高。盡管政府也先后出臺多項惠農政策幫助農民解決融資難題,但政策落地情況并不樂觀。
從定義上來看,農業產業鏈融資是指由金融機構基于整個農業產業鏈的信用,為產業鏈上不同的主體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務[5],其優點主要在于與農業發展程度緊密契合且有利于防控信貸風險。目前我國現代農業生產主體普遍缺少抵押品,難以獲得貸款支持,另一方面,有研究顯示,由于交易成本和風險較高,金融機構一般不傾向于提供農業信貸。隨著農村金融改革的推動,產業鏈金融成為解決農業融資問題的新思路[6]。國內已有部分銀行開始在農村金融市場嘗試融資模式創新,但清遠地區銀行類金融機構目前還沒有農業產業鏈融資的產品。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從產業鏈上各主體的緊密程度來看,以連州菜心為例,“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這類經營模式已開始顯現出較為成功的案例,但分散小農戶的種植仍為多數,農產品質量不夠穩定,且分散小農戶本身信用程度不高,即使他們與企業簽訂了協議,由于其違約成本不高,如果出現問題,銀行的風險將不可控;第二,清遠地區目前有實力的涉農企業不多,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如果作為核心企業,資金實力或者信用程度不夠,加上涉農企業屬于周期性行業,波動較大,即使有核心企業為上下游節點提供了整體信用的保證并簽訂協議,一旦出現風險,在對產業鏈融資產品缺乏一定認知的情況下,核心企業也可能不愿意承擔違約責任;第三,目前清遠地區的農業保險產品種類有限,不能覆蓋到以連州菜心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調研中發現已有的部分農業保險品種在出險后落實理賠時發生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鏈融資業務的開展。
綜上,目前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對產業鏈金融的功能和特點以及存在的戰略意義還缺乏足夠的理解;而另一方面,面對仍舊以抵押為主要條件的農業貸款,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小型農業企業等農業主體都顯得力不從心。在如今國家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大背景下,構建完整且成熟的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并以產業鏈的整體信用進行融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思路,同時這也是銀行類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產品開發上進行創新的突破口。清遠作為廣東省農村金融改革的試點城市,近年來已經在農村金融改革和部分業務創新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信用體系建設、產品創新、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等多方面都走在了廣東省前列,這為清遠開展農業融資模式的創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全球已有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存在農民合作社,在部分發達國家,農民大多數都會參加合作社,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民依賴和依托的主要經濟組織。隨著我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進程,清遠市財政每年安排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2000萬元用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等。清遠地區目前近50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已顯現出一批運轉良好、特色明顯的典型案例,這些合作社為當地特色農業產業鏈的構建和完善、為產業鏈整體融資的產品設計提供了基礎和前提條件。以連州菜心為代表的特色蔬菜產品,目前已經有較好的品牌影響力,由于其保鮮期短、無需深加工等特點,下一步的規劃中,仍將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推進土地集中成片規模種植,降低生產成本,達到高產優質、技術規范統一,提高農機利用率,為農戶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在市場上則進一步進行品牌開拓,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因此,我們的產業鏈融資產品也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要融資主體進行設計。
供銷合作社在我國長期從事為農服務中積累了非常好的信譽,獲得了廣大農民的信任和認可,具有信息優勢,同時又有較為健全的組織體系,能夠形成規模優勢,加上其長期扎根我國農村形成的品牌優勢,以及其本身的制度兼容優勢,使它成為參與我國農村金融創新中其他任何組織機構所難以相比的獨特存在。課題組前期已對相關理論模型進行初步探索[7],以連州菜心為代表的清遠地區特色農產品,具有種植周期短、保鮮期短、無需深加工、地方特色明顯、品質優良、知名度高等特點,深入調研后我們結合這些特點,在清遠連州地區難以找到資金實力雄厚、綜合信用程度高的大企業作為農業產業鏈融資中的核心企業的情況下,選擇供銷合作社作為突破口,順應國家大力推進供銷社進行合作金融創新實踐的大趨勢,依托其為農村金融提供的網絡支持、信用支持,將農業產業和農批市場連接起來,通過商業銀行提供的農業產業鏈融資產品,使產業鏈上各主體緊密結合,促進產業鏈本身的發展和成熟,同時有效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有資金不足、缺乏抵押資產難以獲得貸款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設計符合當地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的融資產品。
合作社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實現了生產種植的連片化和集約化,對以連州菜心為代表的農產品種植按照綠色食品生產要求統一管理,帶動了500多戶社員和其他農戶種植蔬菜,與社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利益合作關系。在特色農業產業鏈融資產品的具體流程上,我們以連州菜心為例,以連州市西岸鎮沖口蔬菜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融資主體進行初步設計(見圖1)。

圖1 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連州菜心產業鏈融資模式示意圖
具體運作中,連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設社沖口合作社和連正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政府主導下的供銷合作社引導農批市場進行訂單農業,農批市場與沖口合作社簽訂連州菜心訂單;沖口合作社憑借訂單向銀行進行融資,提出貸款申請并交納一定的保證金;由政府和供銷合作社共同出資成立擔保公司,為沖口合作社的貸款提供擔保;銀行審核后向沖口合作社發放貸款作為蔬菜的預付款;合作社與農戶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種苗、農資、技術規程、品牌、銷售),采取以保護價訂單收購,并將蔬菜銷售給農批市場;農批市場向銀行按合作支付扣除保證金后的蔬菜銷售款;銀行將扣除前期發放的貸款本息后的余款支付給沖口合作社。在蔬菜種植期間,成立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又為農戶提供服務,提高效率進行標準化生產;由連州科農局下設的土壤肥料站、植物檢疫站、農產品質量檢測站、種子站進行種植的農資監管和技術指導;由連州菜心協會按照《連州菜心生產技術規程DB441882/T10-2011》提供專項技術指導;由村農技員(本土專家能人)進行種植常見技術問題咨詢指導。
在設計的融資模式流程中,供銷合作社憑借自身的品牌優勢和制度兼容優勢,與政府共同出資成立擔保公司,為訂單合同的貸款申請提供信用,滿足作為融資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種植及銷售期間的大量資金需求;同時,農戶獲得專業的農機服務,降低了勞動強度,增加了生產的積極性,在“五統一”的管理下,進一步提升了品牌形象,由政府相關部門、協會、基層農技服務等提供農資監管和不同層次的技術指導,控制種植中可能發生的風險,使農產品品質有保障,加上政府補貼農業保險,理順和落實理賠環節,應對蔬菜的自然屬性可能帶來的風險。資金從出賬到回收的流程封閉,風險可控。在風險控制上,作為融資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譽和履約能力應作為重點,結合清遠地區綜合金融改革試點,推進新型農業主體信用評級,并依據評級結果提供不同授信額度和利率檔次。
農業產業鏈融資業務是當前難得的農村金融創新機遇。各地方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鏈融資新模式,是解決特色農業產業發展資金困難的可行且有效的途徑。農業產業鏈融資業務目前在我國有不少探索,也有成功實踐案例,不約而同都選擇了以其地方經濟特點和農業產業發展的特點作為基礎。因此,在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和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的號召背景下,找準優勢特色農業突破口,構建并強化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鏈,創新各自的產業鏈融資產品,發展地方特色農業,并在此基礎上帶動地方整體經濟的發展,是目前農村金融改革進程中難得的機會。在具體的融資產品流程設計中,我們選擇了典型特色農產品——連州菜心,融資產品流程設計以有一定實力的西岸鎮沖口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但省內各地區擁有不同且獨特的特色農業優勢,各自開展農業產業鏈融資業務的基礎略有不同,因此,不同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融資模型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融資主體所需條件以及不同類型和實力的合作社如何進行模型調整等,我們將進一步研究。同時,文中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融資主體、以供銷合作社為重要環節的產業鏈融資流程設計是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上的,如何做細做實、把控風險,還需要結合下一步全省農合社的成立和運行來考慮,以期真正意義上增強供銷合作社與農民的連接,引導農民認可農合社,在農合社實現“生產--銷售--信用”一體化功能的基礎上,更好地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提供全方位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