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要“積極觀察、感知生活,發展聯想和想象,激發創造潛能”,第二、三年段學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3~6年級共安排想象作文14次,占總量的22.58%。由此可見,小學階段的想象作文教學備受重視。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想象作文教學存在“理念陳舊、指導乏力”等問題,導致小學語文想象作文教學效率不高。為此,筆者從教學理念、二維支架的開發、“四環四導”教學模式的運用等方面構建了“二維支架式教學”體系,讓教師的教學有了方向,指導有了抓手,課堂有了實效,小學生想象作文寫作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寫作,是一個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然而,作文一向是教學的難點,想象作文教學難度更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需要依據各種限制因素,創造性地構建一個比較完整的框架。與記實性寫作相比,想象作文的創造性更強。
當前,小學語文想象作文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結果寫作”導向嚴重,“過程寫作”指導缺失,主要表現為:
1.“過程寫作”觀念的缺失。大多數老師以“寫作結果”為導向,不重視“寫作過程”的指導,讓“寫作過程”成了一個“黑匣子”。
2.“過程寫作”支架的缺失。想象作文有其獨特的規律,大多數老師沒有把握文體特點,沒有搭建有效支架進行指導。
3.“過程寫作”策略的缺失。教學中,大多數老師以“讀范文”為主要教學策略,沒有構建有效的教學范式。
“二維支架式教學”強調“從學情出發,開發精準的支架,運用在任務、構思、表達、評改四階段”,指導學生寫作全過程。
“用支架指導寫作全過程”的教學理念,豐富、深化了“過程寫作”這一作文教學理念,強調三點:一是“從學情出發”。通過問卷、作品分析等方式了解學生寫作中的問題。二是“開發精準的支架”。根據故事和兒童詩寫作的規律,開發合宜的支架。三是“指導寫作全過程”。運用支架,指導學生完成“任務、構思、表達、評改”四個階段的寫作活動。
1.文體維度支架:故事和兒童詩寫作的核心支架
(1)故事寫作支架:“情節支架三式”。寫出一個好故事,關鍵看能否寫好“沖突”,一個人遇到一個難題(沖突),他就必須努力奮斗,采取行動,這時,沖突開始推動事情發生,讓故事發生了變化。沖突一旦解決,故事就結束了。讓學生寫故事,關鍵教學生設計好“沖突”。因此,在故事類想象作文教學中,要搭建好情節支架。情節支架有基本式、分類式和具體式。
情節支架的基本式:沖突包含兩個故事要素:一個是渴望,一個是障礙?!翱释敝傅氖侨宋镆獙崿F某個目標的強烈愿望,“障礙”指的是人物在實現目標過程中一切相反的因素。因此,根據故事寫作的三要素沖突、行動、結果,就可以將故事的基本情節描述成一個公式:渴望+障礙+行動+結局=故事。
情節支架的分類式:故事情節有基本的結構形態,但是不同類型的故事又有其獨特的結構形態。比如,“探險類”的故事,可以提煉為“進入險境—遭遇險情—通過行動—脫離危險”。“成長類”的故事,可以提煉為“年輕的主人公不夠成熟—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改變了性格或者原有的價值觀—走向了成熟”。筆者選取了10種經典的故事原型,分別是“還原成因、得到寶物、堅持夢想、變形記、缺點也有用、有恩報恩、探險故事、成長蛻變、黑白分明、復仇故事”這十類,并從典型故事中提煉出情節支架。
情節支架的具體式:情節支架的基本式和分類式,梳理了故事的整體框架,但是,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需要進行改造,通過問題、思維導圖、表格、圖片、蜘蛛圖、魚骨圖等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易于接受。
情節支架的價值就在于幫助學生豐富故事類型素材,通過提取不同類型的故事成規,把握不同故事的內在特點,初步掌握故事寫作的內核。
在具體的教學和練習中,教師對故事基本模型的歸納和學生對模型的演繹是重中之重。正是通過對故事基本模型的不同演繹,對施動者、相助者、反對者三者關系的不同設置,對故事各種走向、各種變體的不同安排,學生的想象力將得到大大鍛煉,創造力將會得到明顯提升。學生如果能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模型,熟練掌握故事寫作的技巧,將為其從事小說、戲劇等其他敘事類文體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兒童詩寫作支架:“結構支架八法”。提煉出對話法、尋因法、比喻法、對比法、排比法、擬人法、問答法、假設法八種結構支架。
對話法:把周圍的萬事萬物看成是有生命、有靈性的,俯下身子,與他們親切交流。這個交流的過程,就是寫童詩的過程。
尋因法:尋因法就是給生活中的事物或現象尋找一個原因,由于兒童的想象幼稚天真,而使得理由并不十分符合常理,但這樣的創作往往富有童趣。
比喻法:比喻法是童詩創作中基本的一種方法,用一樣東西去比喻另外一樣東西。一個富有創意的比喻就是一首兒童詩成功的第一步。
對比法:運用對比的手法,在對比中凸顯內容、性質,這樣能夠創作出具有強烈反差的詩歌。
排比法:排比法要求作者抓住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寫出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結構相同的句子,而且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寫。
擬人法: 擬人法是兒童詩創作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正是因為把世界上的萬物當做人,兒童詩才有了豐富的想象,才變得特別有情趣。
問答法:同樣一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答案,這就是一問一答的妙處。事實上也是如此。正是因為不同的人生活不同,體驗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不同,因此世界才是豐富多彩的。
假設法:一個假設會帶來很多美好的遐想,根據這一方法可以寫出很多類似的兒童詩。
兒童詩的寫作和其他文體的寫作有很大的不同。兒童詩語言跳躍而且高度精練,想象豐富,需要運用恰當的意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因此,搭建適宜的范例支架,有兩方面的價值:一是通過相關的主題,觸發兒童的詩心,激發兒童圍繞這個主題,選擇不同的意象進行表達;二是讓兒童了解兒童詩的結構和常用的手法,初步從外在形式的角度去模仿。
2.過程維度支架:情境、情節(結構)、范例、量表四類核心支架
分別開發了情境支架、情節支架(結構支架)、范例支架和量表支架。
(1)情境支架:從交際情境出發,解決的是“為什么寫”的問題,主要包括“話題”“讀者”“目的”等要素。
(2)情節(結構)支架:故事寫作中,借用情節支架三式,幫助學生豐富故事類型素材,通過提取不同類型的故事成規,把握不同故事的內在特點,初步掌握故事寫作的內核。兒童詩寫作中,借用結構表達八法,讓學生了解兒童詩的結構和常用的手法,從整體上學習構思兒童詩的寫法。
(3)范例支架:一是根據實際提供具體典型的范例;二是從范例中提煉出精準的寫作知識。
(4)量表支架:根據教學目標,提煉出核心的寫作知識,將寫作知識轉化成評價量表,包含寫作的具體標準和評價等級。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寫作的優缺點,提供明確的發展方向,從“促進整體寫作的評價”轉向“促進專題寫作的評價”,將寫作整體分解到具體的每一節課,讓每一節課都有一個具體的抓手,讓每一節課專注于具體的某一個點。
二維支架的運用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構建了“四環四導”的教學模式;二是提煉出二維支架運用的三個原則。
1.“四環四導”教學模式
“四環”:寫作教學的“任務”“構思”“表達”“評改”四個環節?!八膶А?指的是根據四個環節的不同任務,搭建不同的支架,引導學生進行全過程寫作。具體要點如下:
“一導”指在寫作任務環節,搭建情境支架,創設具體的真實寫作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指導學生明確具體的寫作目標。如在《神奇的探險之旅》教學中,教師首先創設了真實寫作情境:“同學們,最近學校公眾號向大家征稿,征稿的主題是‘探險’,要求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想象,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學校將擇優在公眾號刊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如何寫好這篇作文?!?/p>
在這個情境中,老師設置了真實的寫作任務情境,學生的寫作不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而是有明確的目的,為了能在學校公眾號發表而受人矚目。真實的言語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
“二導”指的是在構思環節搭建情節(結構)支架,引導學生構思整體。根據文體不同,在故事寫作中,搭建情節支架,指導學生構思整個故事的情節,從篇章的角度確定寫作大框架。在兒童詩寫作中,搭建結構支架,選用對話、尋因、對比等方式,確定整首詩的大框架。比如,在教學《這樣想象真有趣》過程中,教師借用“報恩”“探險”“堅持夢想”等情節支架,引導學生構建故事。學生在情節支架的指引下,構建了豐富完整的故事。教學兒童詩《小雨點》時,借用“尋因法”引導學生思考“小雨點為什么來到大地”,學生得出了“是因為雷公公要打他屁股”“因為他看到很多好吃的水果”“因為想要和小樹苗做游戲”等有趣的原因,因而寫出了很多趣味盎然的詩歌。
“三導”指在具體表達環節搭建范例支架,并從范例中提取核心寫作知識,指導學生的句段表達。這樣的支架,既有感性認知,又有理性總結,以適宜的寫作知識指導語言表達。以《神奇的探險之旅》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具體細致地描寫“險境”,老師提供了兩個范例支架:《觀潮》一文中描寫潮水的片段,《跳水》一文中描寫孩子走上桅桿頂端的片段。出示范例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總結得出以下方法:要寫出洪水在不同時候的形狀和聲音;一邊寫洪水,一邊寫人的反應;適當應用修辭手法表現洪水的可怕。
“四導”指在評改環節搭建量表支架,將寫作標準細化、具體化,指導學生對照標準,自主評改,升格寫作。這一量表包含寫作的具體標準和評價等級。比如,在《神奇的探險之旅》教學中,教師提煉出四個評改點:“想象合理”“困境寫具體”“求生寫具體”“心情的變化”,并將每個評改點具體化:“想象的困境符合具體的場景;求生的方法具有科學性,并能恰當用上探險裝備”“從不同的角度描寫環境;一邊寫環境,一邊寫人物;能夠寫出危險的氛圍”“寫出誰提出求生方法,并解釋為什么;能運用連續的動作描寫”“能寫出初到場地、遇到險境、求生成功三個階段的心情;能直接描寫心情;能寫出自己的想法”。學生根據評改點和具體標準,進行等級化評價。
2.支架運用的三個策略
(1)支架的搭建,要以“群”的形式出現。所謂“支架群”,就是指為了解決學生寫作中的問題,教師搭建多個有效支架,并進行合理運用。學生在想象作文寫作的過程中,面臨著選材、構思、表達、修改等諸多環節的問題,因此,就需要綜合搭建“支架群”,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寫話內容“貓和老鼠”這一習作時,教師綜合搭建了情境支架、問題支架、范例支架等,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有的放矢,設置支架,激活思維,激發靈性,提供策略,讓低年級學生寫話時真正做到“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2)支架的提供要在學生“悱憤”之時。什么時候提供寫作支架?應該是在學生困惑時,正如教育中常說的一句話:“不悱不啟,不憤不發”。從心理學角度看,“悱憤”之時正是學生焦慮之時,急需得到幫助。這個時候老師提供適宜的支架,會在學生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寫作過程中,學生的“悱憤”之時,主要表現在“選材”“構思”“表達”等幾個階段。
(3)支架的運用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對于寫作效果而言,學生會運用構思支架才算有效。但是,要達到“遷移”的學習目的,還需學生“內化”支架,而“內化”的前提條件是真正“理解支架”,即所謂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么,在展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處理“理解支架”與“運用支架”的關系?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先理解,再運用;第二種是一邊運用一邊理解,在嘗試中進行理解和運用。
比如,在運用“復仇”情節支架時,需要讓學生理解這樣幾點:仇恨是主人公行動的動力。因此,要設計合理的仇恨。一般來說,這樣的仇恨往往是家國仇恨、生死仇恨,才會讓主人公不顧一切,實施復仇計劃。復仇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是要在他人的幫助下,才能順利進行。復仇的結果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順利復仇,另外一種是拋棄了仇恨,和仇人和好。第二種結果的出現,往往是結仇的原因另有隱情,或者是仇人有獨特之處,讓復仇者放棄復仇。
“二維支架式教學”遵循故事寫作和兒童詩寫作的規律,以“過程寫作”理念為指導,從文體和過程兩個維度開發出核心支架,指導學生寫作的全過程。實踐表明,“二維支架式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想象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