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忠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更加凸顯價值的引領,以文化人。從中可以看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無論是在課程目標中,還是在課程內容中都得到了一種彰顯。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安排了近40篇革命文化類課文,目的是通過這些革命文化類題材課文的學習,在積累語言的同時,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從而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育人功能。
學生對于這些課文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遠”,此類課文發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種空間上的距離使學生與其存在“代溝”,生活在當今幸福的年代,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那血雨腥風、硝煙彌漫、艱苦奮斗的年代。其次是“大”,此類課文所呈現出的偉人、英雄形象的大愛、大義、大情懷,與當代兒童多元認知方面有較大的距離感(錢棟彬:《讓革命文化單元煥發“生”機——以五下第四單元的教學為例》,《江蘇教育》,2021年第43期)。面對這些問題,筆者以《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為例談談做法。
革命文化類題材的課文內容具有年代感,學生沒有直觀而感性的認識,在情感上沒有親近感。因此,教者要以兒童的立場審視、解讀、施教革命文化類課文。教師在備課前要進行學情研判,借助課前的問卷調查、導學單填寫、與學生交流訪談等形式,重點了解學生閱讀此類課文的困難、誤區和期待。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找到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在導入新課、課中理解、課后拓展等階段適時為學生補充相關的資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人物、事件,從而為理解人物品質和融入課文做好情感鋪墊。
執教《十六年前的回憶》,最大的鴻溝在于學生理解上有困難、認識上有誤區和閱讀期待上有差距。因此,教師在課前與課中可以進行資料的補充,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李大釗的資料,讓學生對李大釗的“生卒年”“主要經歷”等有初步了解,從而拉近學生與人物間的距離,為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品格打好基礎。在課中適時適量補充簡短的資料,能幫助學生理解,更好地體會人物的形象,如在母親勸說父親離開北京的時候,父親說“現在是什么時候”,如果僅限于表層,學生是很難理解父親語言所傳遞的豐富內涵,更不能了解其偉大形象,所以,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此作為突破口,問道:“現在究竟是什么時候呢?”再進行相關歷史資料的鏈接,從而讓學生意識到中國正陷入“白色恐怖”時,革命者處在危險時刻,由此體會到李大釗堅守崗位,把自己安危置之度外的英雄形象。又如在引導學生體會“安定”“沉著”這兩個詞來理解李大釗不為個人情感所動搖,在法庭上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精神品質時,如果單純從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體會不免有些單薄,于是適時補充李大釗在獄中受到敵人嚴刑拷打,甚至敵人把竹簽敲進他的指縫里,但他仍嚴守秘密的相關史料,從而實現了學生閱讀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為感知英雄形象、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革命文化題材課文大多記敘的是歷史真實事件,教學時,如何把現實生活與傳承與踐行革命精神聯系起來,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重溫事件和人物,銘記歷史,激發他們的敬仰之情,更要在他們心中根植“紅色基因”,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正是用“中國精神”來建設我們的祖國,這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現,讓他們意識到當前社會發展,人民幸福安康同樣需要“中國精神”。
執教本課后,教師總結道:“同學們,無論是被捕前、被捕時,還是法庭上,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沉著、冷靜、堅貞不屈的革命英雄,這一切都來自他的革命信仰——革命必將成功。革命信仰高于一切,近代中國陷入水深火熱之時,正是這些熱血青年,為了愛國信仰,奮戰沙場,同樣,為了建設美好的新中國,新時代也涌現出了一批有信仰的人。”接著適時播放鐘南山、航天英雄等視頻,學生看完視頻后,教師順勢問道:“一個84歲老人為什么還要如此疲憊奔波?”學生自然而然明白,因為他心中裝著人民,裝著國家,這就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擔當。焦裕祿的信仰是什么?學生從焦裕祿“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的決心中理解他“為人民服務”的信仰堅守。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主要原因是什么?學生從感動中國的頒獎詞中明白了,一切來自他們的信仰——以發展航天事業為崇高使命,以報效祖國為神圣職責。這樣的關聯,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信仰的魅力,信仰不會因時代遙遠而過時,當今社會同樣需要信仰。基于兒童立場關聯現實生活,把現實生活的傳承與踐行革命精神聯系起來,這樣的革命文化才有生命與活力,才能將革命精神傳播給這些稚嫩的“花朵”。
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教學常會出現兩個極端,要么過度解讀文章的 “道德屬性”,課堂傳授中拔高了“思想”“人格”“高度”,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要么只關注文本語言的表達,著力點放在“教課文”,忽視人文教育(王崧舟:《小學語文革命文化教育的課程邏輯與實施路徑》,《語文教學通訊》,2022年第12期)。如何做到遵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掌握好“度”這個問題,這需要語文教師用“語文”的方式加以融入,在真實而豐富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有機融入革命文化教育,這個過程如春在花、如鹽在水,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精神熏陶,生成語文素養。
新課標把文化自信列為核心素養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而革命文化類課文有著豐盈充實的育人價值,學生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不僅能對歷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類課文的教學要立足于單元語文要素和文本的語言文字而進行。為了較好地落實本單元的“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這一語文要素,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李大釗的一些“反常”表現,細細咀嚼背后所折射出的偉人的形象與精神(朱琳玲、楊姜梅:《契合文體 文道合一——淺談革命文化題材選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策略》,《小學語文教師》,2023年第1期)。
1.聚焦“反常態度”,感受忠于革命之精神
首先,在前文的描寫中,李大釗是孩子眼中的慈父,他總是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各種幼稚的問題,從文章“從來沒”“更沒”“哪怕”“不論”“總是”等詞語可以體會到。但父親在焚燒文件之時對“我”提出的問題,卻“待了一會兒”才回答,“不要了就燒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的回答與前面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學時只有引導學生探究這一反常態度背后的原因,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他忠于革命的偉大精神。這是一個難點,教師可以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結合時代背景來思考可能的原因。聯系生活實際是讓學生嘗試換一個角度去體會,讓他們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想知道父母的事情時,父母卻說大人的事小孩少參與。結合時代背景教師是想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與自己查閱的相關資料背景,明白當時是處于白色恐怖的年代,父母深知這項工作的危險性,不想讓孩子知道,即使說了也不能理解。考慮到外因是當時形勢嚴峻;考慮到內因是父親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出于對子女的保護;考慮到事物的本身屬性,即事情的本身比較復雜,則一言難盡。總之,教學時,教師只有緊抓這一態度進行對比,通過運用聯系生活實際及鏈接資料等方式引導學生來感受到李大釗對家人的愛,對革命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真正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其次,父親對我的態度是“含糊”的,而對于母親勸他離開的時候,他的態度卻是堅決的,這又是一次態度的反常。對于這個問題,教學時,教師需要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輕易”是什么意思?現在離開是“輕易、隨隨便便嗎?(不是,因為形勢嚴峻,工友閻振三被抓)為什么還說不能輕易離開?(工作緊張、工作重要)再讓學生聯系前文體現工作越來越緊張的句子,如“每天早出晚歸”等句子,以及父親回答中“堅決”“常”“輕易”等詞體會父親對革命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教學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換個角度再想一想,實際上,父親不愿離開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出于對家人的愛,不忍心離開自己的妻子與孩子,這也再次刻畫了一個慈父的高大形象。
2.聚焦“反常言行”,感受革命到底之氣概
首先,文中大量的描寫突出了當時恐怖的氣氛,如“幾聲尖銳的槍聲”“一陣紛亂的喊叫”“傳來一陣沉重的皮鞋聲”,此時我的表現是“瞪”“心劇烈跳動”“恐懼”,面對這樣的恐怖氛圍,作者心里有些慌亂,這也是一個常人的正常表現,但父親明知道是來捕捉自己,卻依然是“不慌不忙”,對我說“沒有什么,不要怕”,這樣的反常言行,可以反襯出父親的鎮定自若。“一聲粗暴的吼聲”“穿灰制服的長筒皮靴的憲兵,穿便衣的偵探,穿黑色制服的警察,一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他們像一群魔鬼似的”,這些描寫可以看出敵人的來勢洶洶,態度十分的惡劣,但父親卻沒有絲毫的膽怯,“慣有的嚴峻態度”,這些表現也襯托出革命者臨危不懼、革命到底的英雄氣概。
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寫李大釗,可為什么要花大量的筆墨來描寫當時的形勢以及敵人呢?這一問題的拋出,學生便會緊扣文中的關鍵詞句來體會當時氣氛之緊張、敵人之兇殘。但這還不夠,最關鍵還是要聚焦到主人公身上,雖然課文對他的描寫不多,但卻非常生動而且有質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圈畫出關鍵詞,如“不慌不忙”“慣有的嚴峻態度”等,引導學生思考:為何父親能如此安定、沉著?這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將兩種人物進行對比,從我的慌張、敵人的殘暴之中,感受人物內心的話語,以反襯的視角感受主人公偉大品質。
3.聚焦“反常形象”,感受堅貞不屈之形象
法庭上,“父親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襖”“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可以推想父親在獄中已受到了酷刑,受到敵人的摧殘,而此時他的精神面貌卻依然是“平靜而慈祥”,教學時需要再次聚焦此反常行為,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品質。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描寫之中感受當時的具體情況,從“父親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襖”,可以感受到父親在監獄中受到非人的待遇;從“沒戴眼鏡”,可以看出他已失去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從“亂蓬蓬的長頭發”,可以看出他受到了敵人的摧殘。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聯系下文想想:文章的哪些描寫又讓你感到“反常”呢?學生很快就能找到“平靜而慈祥的臉”,按常理來說此時受到非人待遇的李大釗應該是精神疲憊,眼中布滿血絲,但在法庭上卻十分“平靜”和“慈祥”,再引導學生討論其原因。因為有了前文的理解,學生很快就想到了李大釗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他早就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這些嚴刑拷打并不算什么,同時也是想用自己的表現來影響家人,希望他們能夠堅強。
前后照應、結構嚴謹是本文表達上的另一個特色,課文采用了倒敘的手法,首尾呼應,不僅點明了李大釗烈士犧牲的具體日期,而且暗含著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課文在情節交待上也有多處對應,使全篇前后勾聯,渾然一體。教學時,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教學,以此來落實課后練習第四題。
1.讀一讀,輕聲讀課文30~33自然段,體會一家人的悲痛心情。
2.想一想,這4個自然段敘述的內容,課文第1自然段就先概括交代了,你覺得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整體,發現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和開頭都談到李大釗遇害的具體日期(時間照應),首尾形成一種呼應。
3.找一找,課文中還有許多這樣前后照應的地方,請你找一找,體會這樣寫的好處。事因照應,前文:“他……在家里整理書籍和文件”,后文交待原因:“軍閥張作霖要……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人物照應,前文寫:“工友閻振三一早上……不見回來。”后文有延續交代:“在軍警中間……被捕的工友閻振三”。地點照應,前文交代父親被捕時,“我們被關在女拘留所”,后文交待:“父親犧牲后……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通過“讀—想—找”這三個步驟,讓學生了解前后照應的寫法,不僅使讀者能夠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前后內容的呼應,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最后,再引導學生將這一寫作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
課后作業中安排兩道題,都是為了再次落實另一個語文要素:“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是學生在課內掌握了這種方法后,再次把這種方法運用于實踐當中。同時也通過對革命題材的文章閱讀及人物的認識,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教學時,我充分利用“閱讀鏈接”來進行拓展閱讀,加深學生對英雄烈士的認識。
1.比一比。要求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革命斗爭題材的課文,如《小英雄雨來》《軍神》《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與這篇課文相比,有何特殊?通過學生回顧,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到了本文以“女兒憶父親”的角度寫李大釗同志和敵人斗爭的事跡,不僅刻畫了一個革命者的形象,也刻畫了一位愛兒女的慈父形象,感情真摯,打動人心。同時,這樣的內容顯得更加真實可信,既有文學價值,又有史料價值。
2.讀一讀。閱讀“閱讀鏈接”中葉挺的《囚歌》,并結合資料,來談閱讀感受。
3.查一查。課后查找資料,了解劉胡蘭、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
總之,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教師要站在“學”的立場,順應兒童的認識性、發展性需求,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和文本特點,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統編教材小學語文革命傳統教育課文的閱讀教學改進研究”(項目編號:JSZJ2116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