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守勤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隨文練筆關涉著學生從讀到寫的貫通思維,是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當下,很多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片段式的隨文練筆對學生“語言運用”和“思維發展”等核心素養的提高能起到重要的推動性作用,但在具體的實踐層面,很多教師在設置隨文練筆時,常常隨心所欲而沒有真正把握最佳的時機,導致學生在練筆時總是陷入捉襟見肘的尷尬之中,失去了練筆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只有真正在該出手時再出手,才能彰顯隨文練筆的教學價值,為促進學生“學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而服務。
表達輸出的關鍵點主要在于“寫什么”和“怎樣寫”的問題。一直以來,很多學生之所以畏懼習作,將習作視為語文學習的攔路虎,甚至一度達到了談“作”色變的程度,其關鍵并不在于不知道“怎樣寫”,自然也不是寫作方法的缺失,而是不知道該“寫什么”。學生要想有所表達,必須蓄積豐富充足的表達素材,否則一切都將淪為空談。對閱讀理解的強化與反芻必須建立在學生已經形成了較為豐富認知的基礎上。因此,隨文練筆決不能隨心所欲地肆意安排,而要把握認知的契機,在學生形成足夠表達的儲備時,達成隨文練筆意欲展現的教學價值。
以教學統編版五下《古詩三首》中的《村晚》為例,這首詩展現了農村傍晚時分的優美景色和閑適的生活狀態。詩的最后兩句“牧童歸來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更是成為千古名句,刻畫了一位調皮可愛、天真爛漫的牧童形象。教學這兩句詩時,很多教師都會設置隨文練筆,要求學生將詩句以記敘文的方式加以改寫,借以通過牧童的言行細節來展現其天真爛漫的特點,進一步凸顯這首詩展現的生活“悠然閑適”的主題。教學中,不少教師在簡單地理解這兩句詩的大意之后,就匆忙組織學生隨文練筆。由于學生僅僅理解了詩句大意,只能獲取最表層的語言信息,無法形成創造性的表達,因此,在“理解詩句”和“隨文練筆”之間,為了幫助學生獲取更為豐富的認知儲備,教師設置了指導學生想象的環節,進一步感知并豐富牧童的形象,比如,牧童是怎樣“橫”在牛背上的?牧童在牛背上“信口吹”究竟是一幅怎樣的狀態?學生一方面借助教材中的插圖,在細致觀察后展開想象拓展;另一方面則是與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關聯,結合自己或者其他小朋友在生活中的狀態,由此及彼,對兩句詩所描繪的畫面展開最為細膩而真實的探究,積極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此時,教師再相機組織學生展開隨文練筆,將詩句改寫為敘事的風格,讓學生有了可以表達的豐富素材,才能在隨文練筆的過程中達成應有的認知。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后續的拓展和補充,則蓄積了豐富的資源,讓本次隨文練筆成為“有米之炊”,為推動和發展學生言語表達素養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積極倡導大任務、大情境、大概念的教學,試圖通過鮮活的主題情境和真實的學習任務,將必備的語文知識融入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積極“做事”的過程中,逐步地認識概念知識,并轉化為語文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地彰顯統編版教材文本的效能,找準課文體現單元語文核心要素的典型語段,引領學生展開探究性學習,助力能力的有效發展。針對這一教學背景,對于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設置,教師就必須要在學生充分理解和把握相關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練筆過程中有基本的方法可循,真正做到練有方向,進而掌握相應的策略,在實實在在的練習過程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經驗。
統編版教材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定位于“舐犢情深”,選編了一系列親子情感類的文章,其中梁曉聲先生的《慈母情深》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情感震撼,而這個單元所設置的語文要素則是充分體現了作者蘊藏在場景和細節中的豐富情感。一般來說,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主要分為直接表達,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將內在的情感直接展現出來;其二則是借助具體的場景與細節加以表現。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抓住作者深入細致描寫母親言行舉止的文字作為載體。比如“我”首次來到母親工作的場景,被惡劣的環境所震撼,對母親展開了一系列的描寫,其中描寫母親在嘈雜的環境中轉身的一瞬間,成為借助于細節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深入把握作者蘊藏其中的寫作方法和言語智慧,以體會作者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展現細節的表達效果,隨后再引導學生從自己生活中選擇父母關愛自己的素材,以一瞬間的視角捕捉蘊藏在言行細節中關愛的場景和細節,并依循著作者所運用的寫作方法進行實踐性練筆。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充分彰顯了教材文本的范例價值,引導學生充分關注了典型語段所體現的訓練要點,以深入品味和感知的方式與文本和作者對話,探尋其中蘊藏的表達奧妙,在習得充分的文字表達的契機后,再相機為學生設置隨文練筆,使得學生從閱讀思維向表達思維形成了自然過渡。
文本并非無情物,任何文本的形成都是作者在社會形態、歷史背景和具體情境下內在認知的真實反應。因此,情感既是學生對文本形成深度解構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動文本言語表達的內在動力。誠然,隨文練筆需要有具體方法的加持,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依賴于方法。事實上,隨文練筆作為一種高階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與表達者內在的情感體驗和思維狀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真正做到情感和方法的齊頭并進,才能真正發揮隨文練筆的內在價值,助力學生表達能力的不斷發展。
統編版五下中《青山處處埋忠骨》主要描寫了抗美援朝時期,毛主席知道自己的長子毛岸英犧牲后的悲痛心情,同時在如何安葬岸英遺體的問題上,毛主席經過痛苦而艱難的抉擇,最終決定將岸英埋葬在朝鮮。很多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一般都是選擇課文中描寫毛主席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的語段,教師要求學生補充:這種狀態下的毛主席,還可能會有怎樣的表現?這種隨文練筆,學生知識局限在對人物認知的某一個維度,即便有所表達,也是基于自身的邏輯推理而完成,無非來自學生自身的內在情感,所表達的內容自然也就不夠全面。緊扣這樣的載體展開隨文練筆,時機尚不成熟。教師不妨利用第二天毛主席簽好字,走出房間之后的一個細節,即“被枕巾打濕”的電報記錄稿。首先,這段文字并沒有直接描寫毛主席的言行細節,給隨文練筆的創設表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次,教學至這一板塊時,學生已經對毛主席作為一名父親的“常人情感”和作為一名國家領袖的“偉人胸懷”有了較為全面的感知,也積蓄了對毛主席的敬佩和敬仰之情。由此展開隨文練筆,既有明確的方向,又有認知的儲備,同時還積蓄了不吐不快的情感潮水,隨文練筆的時機選擇堪稱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