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帥, 陶春昕, 楊欣怡, 紀韻遙
南京審計大學內部審計學院, 江蘇 南京 211815
中小企業作為我國市場經濟主體中數量大、活力強的企業群體,已然成為實現經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受到疫情、貿易摩擦以及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等多重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我國積極出臺專項培育政策以引導、支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例如《“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支持各地根據產業發展定位和資源稟賦,圍繞產業鏈培育一批產業定位聚焦、配套設施齊全、運營管理規范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在國家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工作的牽引帶動作用下,各地紛紛推動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并取得積極成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基于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實踐,試圖通過系統分析特色產業集群賦能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及優化路徑,為經濟發展新格局下我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政策啟示。
特色產業集群作為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組成單元,是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和載體。已有研究表明,張玲[1]研究發現用創新引領集群的優化升級,特色產業集群能夠輻射帶動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成為當代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薛洲 等[2]提出,農村特色產業集群形成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眾多“淘寶村”借助電子商務發展勞動密集型實體產業為當前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可行的路徑;韓秉智 等[3]認為特色產業集群的快速健康發展可以推動區域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升級,從而實現區域經濟持續性、跨越式發展,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劉艷紅 等[4]研究發現產業集群具有協作效應、制度效應和創新效應,有利于深化唐秦地區經濟的一體化,提升核心競爭力;薄錫年[5]認為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推動縣域工業化、縣域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能夠促進縣域經濟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另一方面,程文亮[6]研究發現小微企業產業集群智能化升級對高科技小微企業產業鏈具有較高的聚集效應、關聯效應和擴散效應,能夠較大幅度提高中部小微企業發展質量;徐小平[7]認為中小企業集群可以借助集群的優勢來彌補中小企業自身弱小的劣勢,通過生產、物流、銷售、金融服務的信息資源共享,獲得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降低成本;左和平[8]提出特色產業集群是在特定技術、資源和市場條件下歷史演變的產物,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地區企業尋求創新優勢和競爭優勢的重要組織保證;徐金發 等[9]認為企業集群化發展使外部經濟效應顯著、交易成本降低,有利于營造學習環境、樹立品牌效應,極大地促進了中小企業發展。
從上述文獻來看,已有研究對特色產業集群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其發展優勢和問題所在,但是研究對象大多局限于特色產業集群本身,極少與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相聯系,對于特色產業集群與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聯合研究鮮有涉及。因此,本研究將圍繞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對特色產業集群賦能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對特色產業集群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最后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策略,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本文主要從政策因素、市場因素、技術因素3個方面展開分析,深入剖析特色產業集群對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建設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確立制造業差異化定位,推動制造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提出,“支持各地根據產業發展定位和資源稟賦,圍繞產業鏈培育一批產業定位聚焦、配套設施齊全、運營管理規范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各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因地制宜助力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出臺相關福利政策如提供稅收優惠、貸款支持和補貼等經濟激勵措施,設立產業園區、專業市場和技術創新中心,降低了中小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促進其投資和創新,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特色產業集群使大量互相關聯的企業在一定的地理空間內高度聚集,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需求和供給環境,企業間相互交易、集中市場營銷、共享配套服務,彌補了單一企業規模不足帶來的經濟劣勢。中小企業通過與集群內其他企業的合作,共享供應鏈資源,降低采購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集群內的企業相互配合,能夠形成較為明顯的集體規模優勢,產生群體競爭力,降低市場準入的難度和成本。同時,特色產業集群通過集中資源和優勢互補,提供了規模化生產和供應的機會,為企業節省了運輸成本和庫存成本,而集群的品牌聲譽和合作網絡也使得中小企業更容易進入市場,擴大銷售渠道,提高市場份額。通過集群的市場機會、資源共享、品牌推廣和市場準入便利等方面的支持,中小企業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
特色產業集群通常能在技術研發和創新領域提供大量的資源與機會。特色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通過與集群內的企業合作、交流和學習,能夠獲取最新的技術趨勢和創新理念,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企業間隱形的競爭壓力也會迫使中小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集群內的大型企業或知名企業往往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可以與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幫助中小企業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中小企業間也能通過企業合作,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共同投資研發和創新,推動技術升級和裝備更新,提高整體競爭力。此外,特色產業集群對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能夠吸引大量優秀人才,新鮮血液的注入不斷豐富中小企業的人才資源,提高員工的專業素質和技術能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特色產業集群對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該領域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本文深入研究當前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龍頭企業、合作意識、創新能力3個主要方面加以闡述。
集群規模較小,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是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一個常見問題。集群規模小意味著集群內企業數量有限,資源集聚程度不高,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和協同效應,為中小企業提供的幫助極為有限。龍頭企業通常具備較強的技術實力、市場影響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引領其他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提供技術支持。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限制了集群的發展潛力,極大地降低了集群競爭力,難以實現龍頭企業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不能吸引更多產業聚集,抑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
在一個特色產業集群內,同類型產業密度較高,商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合作意識的缺乏使得集群內企業往往只關注自身利益,缺乏共同的發展目標和合作機制,使得競爭多于合作,甚至形成惡性競爭,導致了資源的浪費,無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效應。產業鏈融合是指不同環節的企業之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產業鏈關系,通過協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然而,中小企業往往只關注自身發展,缺乏主動融入產業鏈的意識和能力,導致了產業鏈上的信息斷層、協同不暢和附加值的損失。
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大部分處于產業鏈中低端,自身缺乏研發資金、技術人才和技術創新意識,沒有自主創新能力,無法進行高水平的技術研究和開發,導致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限制了企業在特色產業集群中的競爭力和長遠發展。同時,中小企業通常無法提供與大企業相媲美的薪酬和福利待遇,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級技術人才。近年來,部分集群內中小企業技術人員大量流失,新的技術力量又難以補充,缺乏技術資源和人才培養渠道,限制了集群整體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進行市場調研,明確特色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和優勢,了解集群在市場上的地位和潛力以及特色產業集群所需要的龍頭企業類型、規模和特點,篩選出與特色產業集群相匹配的龍頭企業。在此基礎上,政府通過制定激勵政策,提供如土地、交通、通信、供電等的優質資源和基礎設施,提供融資支持和優惠貸款等福利政策,引進與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和定位相契合的、有實力且對集群發展有興趣的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應與集群中其他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制定發展規劃、資源共享、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合作機制,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整個集群的競爭力。企業通過集群間的協同發展,與上下游企業相互合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與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市場份額,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集群,擴大集群的規模。
加強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建立起合作共贏的關系。通過定期舉行會議、組織交流活動等方式,促進企業間的合作意識和理念的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使企業能夠主動尋求合作機會,并與其他企業形成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動產業鏈的深入融合。隨著企業間了解程度的加深,在集群內建立一個可以提供信息共享、資源整合、技術支持等服務的共享平臺,幫助企業發現合作機會和建立合作關系。中小企業可以組成聯盟,共同開展項目和業務,共享資源、分擔風險,并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合力,通過集中采購、共同研發等方式實現產業鏈的深入融合。同時,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如提供資金支持、減免稅費、提供創新支持等,鼓勵中小企業間的合作與協同發展,引導企業加強合作,使中小企業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立合適的人才培養機制,組織內外部培訓,提升現有員工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使其適應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需求。同時,企業還應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提供優厚的薪資待遇、住房補貼、職業發展機會等福利,吸引具有相關經驗和專業技能的人才。中小企業還可以與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建立合作關系,如與高校簽訂合作協議,開展實習、實訓和科研項目,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共同培養和引進人才,開展科技創新項目以獲取更先進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支持。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足夠的研發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等,建立專門的研發團隊或實驗室,提供先進的研發設備和工具,為技術創新提供支持和保障。積極建立激勵機制,為具有創新能力和貢獻的員工提供獎勵和晉升機會,設立創新基金,資助內部員工的創新項目或鼓勵外部創新團隊的加入,以推動技術創新的實施。
當前,特色產業集群梯度培育體系已經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不僅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更是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推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和助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抓手。本文以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站在特色產業集群視角,分析了特色產業集群對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并將中小企業在特色產業集群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進行了具體闡述,以期完善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彌補中小企業先天劣勢及賦能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啟示和政策借鑒。在經濟發展新格局下,中小企業只有積極依托特色產業集群,才能彌補先天劣勢,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