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來新
平昌縣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四川 平昌 636400
“四川科技興村在線”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四川省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該平臺打破了傳統的科技服務模式,以網絡為載體,做到農村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和省、市、縣專家實時有機整合,解決用戶農業生產技術需求的信息,高效解決了欠發達地區生產技術難題,打通了科技興村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平昌縣從2016年9月至今,充分發揮“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臺載體優勢,實行資源整合、上下聯動、快速響應、精準服務,助力鄉村振興,2021年順利轉型升級為“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昌縣平臺,實現了從“有效覆蓋”到“高效運轉”的轉變。
“四川科技興村在線”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現在處在一個高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鄉村振興工作也需要先進科技的支持,要用創新的理念、改革的精神,不斷探索創立運行新模式、新機制,創新更好的方式來服務群眾,取得更好的服務效能。本文就“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臺在平昌縣科技興村工作中的運用現狀及問題解決路徑進行了一些探究與思考。
1.1.1 建立信息員、專家隊伍
據“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昌縣平臺統計,截止到2023年10月平昌縣平臺已入庫縣級專家733名、信息員1 600名。信息員隊伍利用網絡平臺迅速采集本地區科技信息需求,進行及時響應、準確反饋、精準解決;匯集了全縣農口部門的科技人才和鄉村“土專家”組建了專家庫,解決了科技專家數量短缺、分布不平衡的問題,大幅度提升平昌縣科技服務的水平和效果。
1.1.2 線上線下解決問題
信息員將用戶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科技需求報送到平臺,平臺再指派相應領域的專家在線為其提供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撐,信息員再傳達給用戶并指導用戶實施解決方案,直到問題解決且反饋結果。問題較嚴重、規模較大或者專家認為要到現場才能有效解決的,便派遣專家到現場提供技術指導服務。縣級專家解決不了再層層上報上級平臺專家,直至問題解決。“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昌縣平臺統計數據表明,截止到2023年10月,平臺已為農戶有效解決技術需求50 100余條,服務農戶84 264戶,種植規模約28 100畝(1畝≈666.67 m2),養殖規模約123 400頭;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14余個,種植規模約51 300畝,養殖規模約170 000頭;產生經濟效益46 432萬元,為農戶和企業挽回經濟損失約6 000萬余元,解決了16 000余條科技需求,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在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1.1.3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平臺建立成果需求征集、成果供給發布窗口,實現線上智能匹配、推送。通過“你發榜我搶單”功能,企業、專合組織、政府等發布產業發展、品種引進、技術升級、技術培訓等個性化需求,科技特派員“搶單”;“特派員講堂”與“特派員風采”功能,展播特派員講課視頻,展示特派員工作成效;“農村雙創平臺”功能,能實現可視化展示各地星創天地、農業科技園區等農村創新創業平臺的功能,為成果落地提供參考。
1.2.1 信息化服務設施落后
財政投入力度不夠,專項經費較少,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設施老化陳舊,且缺乏必要的儀器設備、試驗場地、培訓場所,許多鄉鎮農村科技服務組織沒有配備計算機網絡設施,農村科技科研條件和科技信息化服務手段比較落后。
1.2.2 服務對象接受教育程度低,能動性不足
農戶作為農業科技的主要推廣和使用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動性不足的問題,平昌縣部分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人更加不足,加之該縣是勞動力輸出大縣,隨著農村青壯年和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人員大量外出務工,增加了全縣農村科技服務工作的難度。
1.2.3 基層科技人員缺乏
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的專業人員每個村平均不足1人,且大多數從事的專業與大農業、大畜牧獸醫相關,而產業發展呈現“一村多品”“一家多品”局面,面對紛繁復雜、規模不一的產業類型,現有的鄉鎮農業科技人員難以滿足科技需求。
1.2.4 平臺相關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一
一是信息員來源復雜且多是兼職,受工作限制,只求數量不講質量,導致信息報送不精準;二是部分專家或責任心不強、積極性不高,或本職工作任務重、業務水平低,對分配的信息處理不及時和解答不精準,導致技術需求不能及時有效解決。
1.2.5 平臺信息員、專家及農戶的三者脫節
“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昌縣平臺運管中心按照解決服務對象技術需求的流程,先由信息員代農戶在平臺提出問題,再由平臺運管中心分給平臺專家解答,至于農戶是否按照專家線上指導操作及操作成效,卻少有問津,導致農戶、信息員、專家解決技術需求鏈嚴重脫節,有悖平臺提供快捷、科學、實效服務的初衷,未完全達到平臺有效服務“三農”的主旨。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安排專項資金,搞好農村科技服務基礎建設,提高農村科技信息化服務手段和科研條件。做好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技術推廣,依托地方新興企業,聯合優勢產學研單位,建立農業科技基地,構建企業技術培訓中心、產業技術戰略聯盟,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建立健全農村科技服務體系[1]。優化科技特派員團隊,做好“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臺建設,強化專家大院、科技信息服務站、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鼓勵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一線創業,推廣“一主雙股”(一主:企業、公司、基地等為業主,雙股:農民土地流轉入股,業主投資資金入股。)等科技服務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努力解決農業科技“最后一公里”問題。
發揮現有“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臺村級驛站、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站點、農村產業技術服務中心等新型科技服務機構作用,強化技術服務、信息咨詢、政策宣傳等功能。積極引導縣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示范帶動周邊農戶。引進和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成果,加強優質新品種、特色新產品、標準化種養殖技術等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積極做好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應用,指導企業實施一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增強科技成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加快“一村一品”產業培育,發展縣域特色產業[2]。
出臺相應政策,積極引進科技人才,提高基層科技人員待遇,使人才能引得來、干得下、留得住。通過自學、培訓、接受再教育等方式更新農村科技人員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機制提高農村科技人員的研發能力,通過科研活動實現其專業價值。
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逐步發展,平臺服務對象逐步由分散的農戶向專業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通過依托科技培訓基地,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作為地方科技培訓的重點內容,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發展能力。強化科技特派員作用,加強培訓的針對性,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等方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實用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培訓和咨詢。通過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體經營者,既可兼任平臺信息員,又可成為相關領域的平臺”土專家”,解決自身及毗鄰農業技術難題,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在選優配強專家和信息員隊伍上狠下功夫。在信息員遴選方面,重點從駐村科技特派員、駐村工作隊、村干部、專合社負責人、種養大戶、企業技術員、第一書記等基層一線中遴選;在專家遴選方面,重點從鄉鎮農業、林業綜合服務站等一線專業人員中遴選,同時建立預警退出機制和考核機制,采取“清理一批、提升一批、規范一批”的方式,不斷地“換血”“充電”“提能”,對不在狀態的信息員、專家進行預警、電話提醒,嚴格把好信息員、專家人才隊伍關口。
一是研究制定和完善各種制度、工作紀錄,明確各個角色的工作職責;二是落實工作保障機制、動態管理機制、績效獎懲機制,精準定位,促進平臺高效運管;三是探索創新運行“3333”工作機制(即分診后30 min電話提醒專家,專家回答完畢后3 h督促信息員,信息員完成評價后3 d內完成電話回訪,縣平臺管理人員30 d內完成現場抽查回訪),提升平臺服務質量,該機制已成為亮點工作,可在全省進行推廣。
始終把宣傳工作放在首位,處處亮明“身份”,在鄉鎮、行政村張貼宣傳海報,懸掛專家、“四川科技興村在線”信息員告示牌,借助廣播電視、新聞網絡、手機等平臺,利用村兩委、駐村工作隊、信息員、專家隊伍等直接面對農戶的優勢,充分發揮宣傳畫、宣傳冊的作用,進行廣泛宣傳,營造需要技術找專家、有問題找“四川科技興村在線”的良好氛圍。
不斷加強平臺信息員、專家及服務對象的緊密聯系,有效避免三者脫節。省、市、縣各級平臺運管中心堅持不斷完善對平臺服務成效“回訪”機制,確保“件件有著落,服務有成效”。
采取產前物資服務、產中技術指導、產后聯系銷路等辦法,在產業鏈各個環節開展創業指導和科技服務,推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優化和轉型升級。鼓勵專家、科技特派員帶資金、帶信息、帶項目、帶技術或通過創辦、領辦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企業等方式,與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和廣大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3]。
通過對“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昌縣平臺的現狀和存在的短板問題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提高平臺運行質量和效能,實現平臺的高效運轉,優化平臺服務路徑是關鍵。強化平臺管理,要充分發揮專家、信息員的能動作用,線上線下聯動做細做實信息服務,做到三個精準(信息員報送精準、分診員分診精準、專家解答精準)、一個到位(指導用戶實施到位),保證服務成效。要優化平臺科技服務,政府必須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不斷探索創立運行新模式、新機制,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科技服務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