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 魏孟琦
思政課是高職院校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學形式多樣化的要求,思政課第二課堂的地位愈加重要。思政課第二課堂獨具新穎性和實踐性,能夠有效夯實理論學習成果,切實提升高職思政課的實效性。“劇本殺”作為一款沉浸、趣味式的互動性游戲,在高職院校中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而“劇本殺”游戲的衍生品——“紅色劇本殺”,為高職思政課第二課堂的有效開展提供新思路。
“劇本殺”是一種注重“沉浸式實景體驗”的潮流娛樂方式,基本游戲規則是玩家通過選擇角色、閱讀所對應劇本、搜集隱藏線索,并由此推動劇情發展。“劇本殺”強調玩家在參與過程中產生的沉浸體驗,玩家將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劇本和情節故事中,不受外界因素干擾,甚至達到忘我的狀態,其忘我的沉浸感和較強的互動性受到廣大青年的喜愛。“劇本殺”起源于19世紀英國的一款真人游戲。首個英文劇本在2013年傳入我國,但并未產生重大影響。直至2016年,明星真人秀節目熱播,將“劇本殺”這一游戲推向大眾視野,并掀起了線上與線下的“劇本殺”熱潮。線上“劇本殺”主要以明星綜藝為主,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線上劇本App 迅速發展,隨著線上“劇本殺”的走紅,線下“劇本殺”實體店也遍地開花。《中國沉浸式劇本娛樂行業研究報告(2021-2022)》顯示,2018 至2021年,密室逃脫類、劇本殺類經營場所的增長幅度超過400%,沉浸式劇本娛樂行業的規模快速擴大。
為更加清晰探究“劇本殺”的受眾基礎及其在高職院校學生中的影響,筆者以所任高職院校學生為調研對象開展問卷調查。此次調研,隨機選取本校各年級學生共1200 名,圍繞高職院校學生對“劇本殺”的了解程度和認知情況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高職院校學生對劇本殺的了解程度”這一問題中,“不太了解”的學生占27%;“非常了解”的學生占6%;“了解”的學生占67%。在“高職院校學生玩劇本殺的平均頻次”這一問題中,有2%的學生每年玩0 次;有72%的學生每年玩1—5 次;有25%的學生每年玩6—10 次;有1%的學生每年玩10 次以上。從調查數據分析可知,“劇本殺”在高職院校學生中有充分的受眾基礎,且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熟練掌握“劇本殺”游戲,對“劇本殺”這一潮流娛樂方式接受程度高,喜愛程度大。
隨著“劇本殺”的火熱發展,以紅色文化為創作載體的“紅色劇本殺”也相應興起。“紅色劇本殺”作為一種創新型學習方式,以歷史事件為依托創作劇本,通過角色扮演、劇情演繹使參與人員獲得沉浸體驗,從而更好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使紅色文化入腦入心。在黨史學習熱潮的推動下,多個地方推出一系列“紅色劇本殺”作品,如浙江音樂學院紅色劇本殺工作室推出的《回聲》。當然,還有部分紅色文化旅游景點推出了沉浸式紅色文旅體驗項目,一大批優質的“紅色劇本殺”作品和沉浸式文旅體驗項目的推出創新了黨史學習方式,同時也為高職思政課第二課堂的開展提供了獨樹一幟的新模式。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它是在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程之外,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學生的課余活動而開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動的總稱[3]。思政課第二課堂是傳統班級教學方式的延伸,有效打破了第一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以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新穎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培養,切實發揮實踐育人的功能。“紅色劇本殺”融入思政課第二課堂,創新了思政課的教學形式,并以創新性、實踐性滿足當代高職學生群體的發展特征。當代高職學生的發展呈現出標新立異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現為對新奇事物的追求和個性化的需求。以“紅色劇本殺”作為思政課第二課堂的創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高職學生的獵奇心理,使得高職學生對思政課的接受度和滿意度大大增強。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當下,當代大學生的社交多固定于線上聊天與游戲,而“紅色劇本殺”在思政課第二課堂的應用則有效打破線上社交,使高職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劇本殺”這一學習形式的強社交性。高職學生在體驗“紅色劇本殺”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劇本相關線索進行劇情演繹,在線索尋找和劇情推理中,各個角色的扮演者需要不斷交流。因此,參與“紅色劇本殺”不僅實現理論知識的交流與運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有效滿足高職學生的社交需求。“紅色劇本殺”作為思政課第二課堂的創新形式,是新時代高職學生提升自身實踐能力,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這一形式契合高職院校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實踐能力強的學習特點,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培養和能力素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沉浸體驗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哈賴提出,他指出:“使用者進入一種共同的經驗模式,在其中使用者好像被吸引進去,意識集中在一個非常狹窄的范圍內,所以一些不相關的知覺和想法都被過濾掉,并且喪失自覺,只對具體目標和明確的回饋有反應,透過對環境的操控產生一種控制感。”以“紅色劇本殺”為形式開展思政課第二課堂,其最大特點就是通過場景搭建為參與者營造沉浸氛圍,使參與者在劇本演繹過程中產生沉浸體驗。沉浸體驗的產生使高職學生完全“浸泡”在與思政課第一課堂所學知識緊密相關的劇本演繹中,進而提升高職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
學生在以“紅色劇本殺”為載體的思政課第二課堂中產生的沉浸體驗是生理沉浸與心理沉浸雙重作用的結果。各位參與者“浸泡”在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營造的真實沉浸氛圍之中,使參與者處于一種全身心投入的沉浸狀態,與劇中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因而,以“紅色劇本殺”為形式開展的思政課第二課堂能夠有效營造思政課沉浸氛圍,使高職學生將書本中的理論知識以演繹的形式入腦入心,全面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同時也有效提升高職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度和興趣值。
將紅色基因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激發高職學生愛國情懷的重要一環。以“紅色劇本殺”為形式開展思政課第二課堂是弘揚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的有效實踐途徑之一。與傳統課堂中愛國主義教育的說教方式不同,“紅色劇本殺”多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題材,通過沉浸氛圍的營造,讓高職學生從故事的“傾聽者”轉變為故事的“演繹者”“參與者”,在故事演繹過程中真切感悟到當今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進而厚植當代高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紅色劇本殺”以一種沉浸式的教育方式成為傳統思政課堂的有效延伸和輔助形式。將“紅色劇本殺”有效融入高職思政課第二課堂需立足學校社團建設,以教師指導和學校推動為著力點,創新“紅色劇本殺”在高職思政課第二課堂的評價機制,推動“紅色劇本殺”在高職思政課第二課堂的開展。
一方面,要依托于社團建設。一場“劇本殺”游戲時間大約為2-6 小時,前期劇本創作、場景搭建等準備工作需要的時間更多,而學生在思政課第二課堂開展教學活動的時間有限,因此需要針對課程體系形成成熟的“紅色劇本殺”模式。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會、青年馬克思主義協會、話劇社等相關社團可以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社團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分組對不同思政課程對應的知識點進行資料收集、開發劇本并負責場景搭建及其日常運行。依托于社團建設,使“紅色劇本殺”融入思政課第二課堂的開展更加高效,并形成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創新模式。在符合故事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搭建場景,學生在第一課堂學習相應章節后可到實踐基地體驗與之相符的“紅色劇本殺”。
另一方面,學校要提供有力支持。一是高職院校提供政策便利。高職院校“紅色劇本殺”思政課第二課堂的開辟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的工作,需要學校從總體進行規劃。在硬件設施配套上,學校需要加大資金投入,為“紅色劇本殺”的實施提供相應設備支撐;在軟件設施建立上,學校要拓寬宣傳渠道,使全體師生加入劇本創作和場景搭建之中,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高職學生的成長全過程。二是提升思政課教師專業素質。作為“紅色劇本殺”思政課第二課堂的主要開辟者,思政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政治導向,立足自身引導者、示范者的角色,不斷促進自身思想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素養的提升。“紅色劇本殺”思政第二課堂不同于一般第二課堂的開辟,需要思政課教師以“沉浸+交互”為思路開展,對知識和場景搭建有較高的了解度。學校可在校內選派優秀教師代表進行業務培訓,通過學習相關技術和理論知識培育一批先進模范,進而帶動全校教師的參與熱情,為“紅色劇本殺”思政課第二課堂的開展提供人才支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本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發展。三是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紅色劇本殺”思政課第二課堂的開辟不僅是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臺,也是地方黨史學習教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有效實踐。“紅色劇本殺”思政課第二課堂要長期發揮自身效能,就應該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制定管理條例,明確管理人員職責,保障“紅色劇本殺”思政課第二課堂高效運行,切實發揮其校內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政課第二課堂不是獨立存在的課堂形式,它是第一課堂理論知識的補充。這就要求“紅色劇本殺”融入思政課第二課堂的前提必須立足第一課堂知識成果,使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輔相成。一方面,要促進劇本創作與思政課第一課堂的有效耦合。當代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相互補充。“紅色劇本殺”與一般劇本殺游戲相比,價值觀教育是其鮮明特點。“紅色劇本殺”作為思政課第二課堂的創新形式,其實際操作與第一課堂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是劇本創作問題,好的劇本是“紅色劇本殺”開展的靈魂,也是連接思政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紐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根據第一課堂知識搜集資料,創作劇本。在促進劇本創作與思政第一課堂有效耦合的過程中做到科學設計、有效實現教學目標。通過第一課堂的教學反饋和相應教學專題的重難點內容及教學目標,選取合適的劇本主題,分小組組織學生收集資料進行劇本創作。思政課第一課堂講授的理論知識是一手素材,在進行劇本創作中要以教材為出發點,以教學目標為落腳點進行劇本創作。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在“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專題中,以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的故事為背景創作劇本,使學生思考新時代下如何實現自身價值,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在“科學把握理想信念的實踐問題”專題中,以錢學森同志的經歷為背景創作劇本,使學生正確認識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要肩負歷史使命,堅持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有機結合;在“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和改革創新生力軍”專題中,以戍邊英雄故事為原型創作劇本,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厚植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要促進劇本復盤與思政課第一課堂的有效耦合。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課程,其核心在于“育人”要求,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產生影響,使受教育者思想觀念和實際行動發生改變。促進劇本復盤與思政課第一課堂的有效耦合,是實現理論和實踐交相呼應的有效途徑。“劇本殺”游戲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劇本殺”主持人進行復盤,即主持人對各位參與者進行劇本人物解析,把參與者所參與劇本的故事真相和案件真相做一次復盤,使參與者了解劇本的故事真相和案件真相。主持人復盤“紅色劇本殺”,能夠繼續深化思政課第一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完美結合,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基于學生在第一課堂的表現及其期末考試成績。思政課第二課堂是學生展現知識與能力的重要平臺,為促進“紅色劇本殺”有效融入思政課第二課堂和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全方位判斷,思政課教師需創新“紅色劇本殺”思政課第二課堂的評價機制。一方面,要從學生的情感反應進行評價。“紅色劇本殺”主要是以紅色故事為題材而創作的劇本,沉浸狀態是學生全身心投入的反應,如何判定參與者的參與度與沉浸體驗?這就需要從學生的情感反應來進行評價,革命者就義前的慷慨激昂、遭到叛徒出賣時的憤恨、舍小家為大家時的義無反顧,這些參與者在演繹過程中的情感反應是參與者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也是參與者將理論知識從書面升華為思想的過程。因此,在對參與者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其情感反應的評價是一項重要的參考數據。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的復盤總結進行評價。復盤環節是“劇本殺”游戲的最后一個環節,因“紅色劇本殺”題材的特定性,復盤環節是學生進行感情升華的重要一環,也是學生從“紅色劇本殺”這一實踐學習形式中夯實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從學生的復盤總結中進行評價是“紅色劇本殺”思政課第二課堂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紅色劇本殺”為形式開展的思政課第二課堂,應該改變一般“劇本殺”中主持人復盤的環節,將其轉化為參與者人人復盤總結,教師根據學生總結情況為其現場賦分。當然,學生也會因新穎性對以“紅色劇本殺”為形式的思政課第二課堂表現出高接受度與高喜愛性,但是以此創建的思政課第二課堂不是娛樂游戲的平臺,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掌握知識。因此,復盤總結環節也是學生對知識總體掌握情況的反映,教師也可通過學生在復盤環節的反映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便隨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思政課是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課程,“紅色劇本殺”融入思政課第二課堂符合高職學生特點,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規律,使學生從中國故事的“傾聽者”轉變為身臨其境的“演繹者”,以較強的互動性和沉浸感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和共情力,切實提高了思政課的實效性和趣味性,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