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發鍇
(甘肅省民勤縣教育局,甘肅民勤 733399)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進,各級各類學校對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愈發重視,傳統文化中蘊藏著我國五千年悠久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及品德情操的最佳資源。為此,中小學教育主體應該深化實施中華優秀傳統化教育的意義,立足學生身心特點和傳統文化教育目標,多方位探索傳統文化教育渠道,設計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學習和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得到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從而厚植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實現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目標。
教育教學領域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指以傳統中華文化為基礎,在學科課程中開發傳統文化元素,同時開展富有新意的文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理解、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在實踐中接受傳統文化思想精神的引領,從而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涵育學生道德素養和人文情懷。經過中小學學情調查和理論實踐研究,筆者將中小學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歸納總結為下列三個方面:
第一,有助于學生塑造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囊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是華夏文明經過漫長的歷史演化和發展,凝練出的反映民族特質和精神風貌的文化精髓。現階段中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構建階段,學校重視并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和生活觀;另外,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哲學思想和做人做事的規范,如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深入鉆探教材、教學材料中的價值要素,向學生滲透是非觀念、榮辱觀念以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等,這些都能使學生逐步形成高遠的人生追求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注入動力。
第二,有助于學生繼承中華傳統美德。立德樹人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傳統文化教育和德育之間存在相互融通的關系,中小學實施傳統文化教育最突出的意義是有助于學生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誠實守信、謙虛禮讓、博愛包容、家國情懷等精神內核,這些都是提升學生德育素質的重要給養,中小學在學科教學中可以加強引入傳統人物美德事跡,引導學生真切感知傳統人物身上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質,也可以開展傳統文化主題實踐活動,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標準和精神境界,驅動學生踐行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第三,有助于培植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信息時代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浪潮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遭遇巨大沖擊,中小學生接觸碎片文化和外來文化越來越多,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熱愛感相應降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培植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如學校可以策劃開展傳統文化游學活動,帶領學生探訪歷史人文遺址和景觀,使學生接受歷史文明的熏陶,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學科課程是對學生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平臺。中小學學科課程包含著優渥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很多學科教學活動中也適宜滲透傳統文化。為此,中小學應該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課程教學有機融合,各學科教師加強教材分析,引導學生積累課程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同時根據學科特點設計新穎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從而發揮學科課程優勢,開辟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路徑,具體策略如下:
第一,語文課程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中小學語文課程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戰場,無論是語文教材還是相關學習活動,傳統文化滲透空間都非常廣闊。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主抓古詩詞、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以及傳統藝術、建筑說明文等類型文本,根據文本的具體描寫內容,為學生收集展示相關互聯網資料創設情境,比如針對古代神話和寓言故事閱讀,教師就可以播放對應的影視劇、動畫作品片段;針對傳統藝術、建筑說明文閱讀,教師可以呈現對應藝術作品和建筑的實拍圖,聯合閱讀引導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思想智慧和精湛技藝。再者,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融合傳統文化教育,教師還應該加強古詩詞美讀和國學經典誦讀的開展力度,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上,教師可以根據詩詞意境為學生播放古風音樂、呈現古韻圖畫,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美讀,體悟古代詩人詞家的情韻哲思以及古典文學作品語言的精致和雋永;在開展拓展性的國學經典誦讀時,教師需要根據學段和學生認知能力,甄選難度、內容適宜的國學經典讀本,如適應小學段的《千家詩》《三千百弟》《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適應中學段的《詩經》《論語》《中庸》等,調整語文課表計劃,確保每周不少于2 節國學經典誦讀課,學生誦讀時教師注重釋義指導,促進學生了解古代賢哲思想,從而達成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和語文學科課程深度融合的目的[1]。
第二,音樂、美術課程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中小學音樂、美術課程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滲透點,教師應該采取創新手段,深耕音樂、美術學科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元素。首先,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開展傳統音樂鑒賞教學,包括民歌、民樂、傳統戲曲等,學生鑒賞傳統音樂作品時,教師可以采用互聯網圖片、視頻以及文字資料,向學生詳細介紹作品的歷史源流、描繪場景以及樂理知識,還可以在鑒賞結束后,帶領學生合作練唱傳統歌曲,使用樂器嘗試演奏簡單的民樂作品等,使學生領略傳統音樂藝術之美,提高學生藝術品位和文化修養。其次,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托教材中的傳統水墨畫、剪紙、刺繡、壁飾等課程,融入傳統美術文化教育。拿水墨畫課程來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國畫歷史、水墨畫藝術特征、分類和作畫工具知識,然后根據課程要求甄選、展示水墨畫范畫作品,指導學生觀察、學習繪畫技法,最后,鼓勵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驗,運用水墨畫技法臨摹、獨創畫作,從而強化學生筆墨基本功,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藝術文化的情感,實現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音樂、美術課程中的有效實施[2]。
中小學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堅持實踐導向。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課本的理論認識層面,實踐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比較匱乏。為此,學校和教師應該對學生加強開展基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活動,搭建具有實踐性質的傳統文化活動平臺,促進學生身體力行地承襲傳統文化,具體策略如下:
第一,開展傳統文化興趣特長活動。各中小學校應該充分發揮少先隊、共青團、學生社團的功能,組織學生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藝術特長實踐活動。如學校可以組建文學、書法、國畫、茶道、武術等社團,在校園網站、校園宣傳欄介紹各社團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吸引學生主動報名參加社團。傳統文化興趣特長社團組建完成后,學校可以定期舉辦文化實踐活動,比如書法、國畫社團可以開展書法比賽、寫意畫交流會,武術社團可以開展武術表演,茶道社團可以開展茶文化藝術節、茶藝表演等活動,從而發展學生的傳統文化興趣特長,培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實踐意識。
第二,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中小學實施傳統文化教育還應該重點推進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具體實施時,各中小學校應該遵循因地制宜、深耕本土的原則,加強開發本土非遺項目,包括傳統舞蹈、文學、戲劇、曲藝、美術、技藝等類別,邀請非遺文化傳承人、文化名家進入校園,開展非遺表演、非遺講座、非遺技藝傳授等活動,教師組織學生與非遺傳承人、文化名家近距離學習和交流,鼓勵學生參與非遺文化實踐探索,比如在觀看傳統舞蹈、戲劇、曲藝表演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學跳、學唱環節,給學生發放表演轉裝道具,讓學生跟著非遺表演者一起打拍、舞動和歌唱;在泥塑、雕刻、剪紙、印染、織造等非遺技藝傳授活動中,教師可以預先為學生準備手工藝材料,指導學生認真觀看、學習非遺傳承人的手工藝品制作技法,在動手操作環節,讓學生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運用材料和習得的技藝技法,創意設計屬于自己的非遺手作,從而加深學生對家鄉傳統非遺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提升學生文化傳承和實踐精神[3]。
文化游學是一種創新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中小學實施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全力策劃文化游學活動,開發本土博物館、文化館、古鎮、古村落、古園林、名人故居、歷史遺址等游學資源,帶領學生在游樂中探訪傳統文化,感受鄉土氣息和人文精神,從而開闊學生傳統人文視野,具體策略如下:
中小學校在基于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策劃文化游學活動時,應該堅持游學課程化原則,為每次游學活動都設置明確的傳統文化學習目標。如在本土古村落游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設立了解古村落歷史知識、感受傳統建筑特色的游學目標,教師化身導游角色,帶領學生參觀古村落史館,引導學生觀看、閱讀史館展覽品介紹,使學生在實物、照片和文字中了解古村落的歷史發展,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欣賞村落古建筑,利用史料向學生講述曾在古村落生活的歷史人物故事,普及傳統建筑特色知識,同時組織學生品嘗古村傳統美食,體驗古村原住居民的生產生活,從而陶冶學生生活情趣,增強學生對鄉土民俗和傳統文化的探索熱情[4]。
中小學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育主體不單單是學校和教師,家庭和家長方面也應該廣泛參與,以此形成更強大的傳統文化教育合力。從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現狀而言,學校和家庭還未建立聯合教育機制,致使學生文化品格和綜合素質發展受限。為此,各中小學校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全力構建傳統文化家校共育模式,通過打造家校溝通平臺,引導家長參與配合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從而拓展教育教學范圍,相關策略如下:
學校以傳統文化教育為目標構建家校共育模式時,應該完善家校溝通交流平臺,做好校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進一步整合。首先,學校要健全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號、家校微信群、QQ 群等信息交流平臺,教師可以在公眾號發表、轉載和傳統文化教育有關的文章,在視頻號發布學生參加傳統文化實踐、游學活動的風采表現,提高家長的關注度,轉變家長漠視傳統文化教育的觀念。其次,在整合銜接傳統文化校園教育和家庭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從課程教學出發,比如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領會傳統孝親思想,教師就可以將教學內容發送到家校交流群中,發動學生為家庭做一件事,如大掃除、做一頓簡單的早餐、為父母準備工作用品、搭配服裝等,感受父母日常付出的辛勞,鼓勵學生和家長深入聊一次天,勇敢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和愛意,增進長幼之間的情感,這些都能鍛煉學生對傳統文化美德的傳承實踐能力,從而依托家校共育擴大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范疇和內涵[5]。
對學生加強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使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能驅動學生踐行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還可以培植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中小學校和教師應該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科教學相互融合,必要時可以開展傳統文化校園實踐以及校外游學活動,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意識和能力,同時構建家校共育模式,形成校園和家庭的傳統文化教育合力,從而為中小學實施傳統文化教育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