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溪 余全介 [浙江海洋大學師范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沒有間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的傳承。儒家文化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成為后世主流思想,儒家的 “仁義禮智信”成為后人標榜的基本道德準則,其中“禮”占據了重要之位。
禮思想在孔子之前就有所發展。《說文解字》對它的解釋是:“‘豐,行禮之器也”,認為“器以藏禮”,由此看來當時作為抽象概念的“禮”尚未從器中分離出來。當時的禮是一種祭祀制度、宗教信仰,是外在的行為制度,為孔子發展、完善禮的內涵打下了思想基礎。孔子所處的時代,政治、文化動蕩,社會原有的秩序遭到挑戰,所以基于當時社會需要,孔子提出“仁禮”思想,“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如果人沒有仁愛之心,那何談禮的遵守?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劃時代的重大貢獻是成功地實現了德治與禮治由外在向人們內在的價值轉換。孔子認為,這一價值轉換的內在依據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生命內部,在于人的道德情感,質言之,就是一個“仁”字。再到孟子,他更多的是把老師孔子的禮思想繼承,使之進一步內化于心,成為人們內在的行為標準。待到荀子時期,基于當時社會禮樂制度崩壞,人們心中禮的觀念淡薄,所以必須用強制手段來重塑禮的制度,因此他提倡“隆禮重法”,禮的發展用法律的強制來維護,法的執行可以通過禮的教化,把禮法相互融合以促進社會有秩序地發展,到此,儒家禮的內涵基本形成體系,再到后來董仲舒等一代代儒學大家的傳承,縱有朝代不斷更迭,但是禮無論從外在制約還是內在影響都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民族基因里。現代思想家對古代儒家的禮教各有不同的理解,或注重其詩與藝術的特質,或理解為一種社會模式,這顯然是因為“禮”的涵義范圍本來就十分豐富。“禮”在儒家文化中至少有六種不同的涵義:禮義、禮樂、禮儀、禮俗、禮制、禮教。當今社會將禮的內涵簡化,更多的是注重禮儀、禮貌的教育,這是更加貼近生活、能夠做到的禮。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號,在與朋友交往時也會注重他的家教、家風,這些都是禮在當下的體現。
全球一體化背景下,我們更加重視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提倡文化自信。在教育改革的路口和加強文化軟實力的新時代,儒家思想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榮譽感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對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初中學生來說更為重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所以我們應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所需的營養,使學生茁壯成長。
歷史為根,文化為魂,語文的學習離不開優秀文化的傳承,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就決定著它不僅僅是單純傳授科學知識那么簡單,語文課程對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價值觀的塑造有著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教育改革尤為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儒學的相關思想也在初中課本中有所體現,但儒學經典在走進語文課堂時仍有不足之處,筆者主要從儒學作品選篇三方面和教學方面展開論述。
首先是選篇缺乏新鮮感。學習儒家的優秀文化精髓,經典是最好的載體,儒家思想中有關政治、教育的觀念都可以在經典中體現出來。但是當下中學語文課本對于經典的選篇更迭比較慢。一方面,《論語》《孟子》《莊子》相關篇目已經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幾余載,同學們從開始進入學校起就對這些經典名句耳熟能詳,對《論語》相關內容也有著自己的一知半解,但待到真正開始深入學習時,卻以偏概全,不肯深究。另一方面,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中對于儒家經典的選篇集中在《論語》《孟子》《左傳》這三本著作中,如七年級上的《論語》十二章、八年級上的《孟子》三章、八年級下的《莊子》二則,八年級下的《禮記》二則和九年級下《左傳》的曹劌論戰、九年級下的《魚我所欲也》。因此,相關篇目應該及時更新,給學生補充新的知識,使學生可以建造更加全面的儒家知識體系。
其次,在選篇的單元編排上有些混亂。儒家經典選篇常常和其他朝代的文言文甚至是現代散文(如七年級上第三單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混在一起,作為單元教學展開學習,這樣對學生形成系統的儒家學習造成了干擾。在單元編排上,一冊書應該把相關內容放在一個單元,內容上不僅有聯系,而且思想體系也可以一脈相承,方便學生進行體系化學習。
最后,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當下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儒家選篇沒有突出直接的禮儀教育,雖然禮的內涵有很多,但是指導社交禮儀的不多。在入選的這些儒家經典選篇中,只有一篇《禮記》二則,主要論述教與學的關系;《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主要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所以沒有直接突出的禮儀篇目。筆者認為儒家重視的冠禮、餐桌禮儀、交友禮儀等儀式和外在行為規范都是十分有必要讓學生學習的。比如冠禮,它是一個非常莊重的儀式,象征著男子成年步入了社會,在冠禮當天會經過一套嚴肅且煩瑣的流程,給人思想上的洗禮。現在的冠禮儀式十分簡略甚至直接省略,這樣就沒有告別青年轉向成年的儀式感,內心仍處在孩童的社會角色中,所以自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可能會淡薄,難以完成社會人的轉變。總之,這些外露的禮儀規范需要被學習,當外在的行為規范內化為潛意識的思想準則,人人都內化于心而外露于行時,社會的道德禮儀也會提高。
2022 年4 月,教育部頒布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其中反復提及學習“三種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化自信,由此可以顯示出當下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語文說到底就是一門專門學習祖國文化和運用語言文化的學科,合理的禮儀規范屬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分子,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踐行的。這就需要讓禮儀走進課堂,讓教師進行科學、系統地教學。在有關儒學經典教學上,學生雖知其一,但不知其二。部分老師在教學時,著重文言字詞、句意的講習,卻忘記了經典更強大的力量在于人格和價值觀的培養。就拿《禮記·曲禮》中的一段來說:“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這段話道出了餐桌上的禮儀:自己吃飽之后剩下的飯不可以再倒回去,讓別人吃自己的剩飯剩菜是不禮貌的,不能長飲不停,不要著急地吃飯,不要把飯揚起來,不剔牙,吃飯時不發出聲音,在別處吃飯時不隨意加佐料……作為課堂教學來說,如果只是單一地講授其中文言字詞的意思,其實益處不大,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這些行為規范并去踐行它,這些禮儀在現代社會也是非常重要的餐桌文化。另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百善孝為先”這些道理,也是對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塑造,也有利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說到底語文教育就是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校德育的實施、學生德行的提升才是最后的目的。
語文教材是構成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是語文教學內容的載體。于師生而言,它是教師教和學生學之間的樞紐,所以教材中的儒學選文及選文的教學對學生學習非常關鍵。一方面,教材編寫者要選出能體現儒學優秀思想、展現儒家智慧的篇目,學生通過這些文章能獲取知識,汲取道德、價值觀等精神上的滋養。是否可以讓《禮記》全篇作為文言文獨立單元進行整體學習?是否可以換個角度,從孔子儒家的創辦和孟、荀的傳承到董仲舒尊崇的儒家獨大再到朱熹對儒學的革新這條發展線路來探究儒家思想的進階,從而有條理地學習儒家思想?是否可以從儒家的歷朝歷代小人物言行和思想入手對其進行更加細微的學習?這樣的話可以讓學生對儒家思想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構建起系統的儒學知識學習體系。另一方面,經過專家、一線教師挑選出來的具有時代教育意義的儒家文章后,課堂的文本教學就成了另一重任。語文課堂教學是展開儒學思想學習的主陣地,教師不可單純追求字詞、句意的學習,而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作品的含義,啟發思考是關鍵,鼓勵學生貫徹踐行是重點,讓學生在課堂的感染中、作品的熏陶中踐行“禮”,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追求更高的文學境界才是最終的目的。
何為教師?身正為師,學高為范。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的教學技能、高深的學問,還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行。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甚至語文學識修養、思想水平都會對學生有教育和示范作用,在教學技巧和能力上,教師要具備研究儒學文本的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教師自身對書本上的儒家作品要有自己獨特深入的見解,能夠見微知著。而且在課堂之外也要有所進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這樣才能夠應對自如地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這些是作為語文教師所必須達到的技能。那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素養?一是閱讀,閱讀是提高語文素養最直接的方法,是源頭活水,教師要廣泛閱讀儒家經典;二是專業對話,在專業領域里與同行進行交流討論,向校內的專業培訓、校外的研究人員學習;三是自我反思,教師自身要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對象,對自己的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實現自我對話。
其實“大語文教育觀”這個概念并不新穎,早在20 世紀90 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來。何為大語文教育觀?在筆者看來,大語文教育就是要著眼于整體,把語文學習融入生活當中,真正放開眼界闡釋“大”這個字。本來語文的內涵就有很多,如語言說、言語說、文化說、文學說,但是這些對語文的歸納都縮小了語文的范圍,現在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新的大視野來看待當下初中語文教學,突破課堂教學的桎梏,打通家庭與學校、社會與學校學習語文連接的橋梁,創造性地運用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學習、對生活的熱愛。就拿儒家有關“禮”的教學來說,要讓學生學會禮儀規范,如食不言寢不語、站如鐘坐如松、不疾行……類似的禮儀還有很多,我們要有大語文意識,把課堂和生活結合起來,放到整體中去把握,并落實到實踐。如果初中生真的能把這些優秀的禮節、禮貌貫徹到底,便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這對正在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初中學生來說無疑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給世世代代的華夏子孫智慧上的啟迪、精神上的滋養。有句老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萬世師表耀古今。這代表了孔子和《論語》在中國人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儒家的精彩也絕不僅限于這二者之中,希望師生都可以放開視野,閱讀儒家更多的著作,讓儒家優秀思想能夠繼續在語文課堂上飛舞,潤澤世世代代學子,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