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翠
西南大學 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 重慶 400715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人格與學問、理智與情感、身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 為受教育者在現代多元化社會中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其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課程思政的目標是立德樹人[1]. 可見, 兩者都是從“以人為本”的視角探究人的培養. 通識課程在拓展知識、能力培養過程中應當講好中國故事, 從全面、歷史、辯證的視角引領學生觀察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向學生闡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 實現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 促進課程思政從理念到實踐轉化, 把學生培養成通融識見, 內省外顧, 高瞻遠矚, 有社會擔當, 有人文情懷, 有全面思維, 有創新精神的全面發展的人. 教師是做好課程思政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要積極扮演中國故事講解員的角色. “世界農業”課程是21世紀涉農高校重要通識課程之一, 蘊含豐富的中國故事, 擁有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教師要利用“四度”方法, 即思政定位有高度、教學內容有廣度、教學方法有溫度、課程評價要多度, 飽含深情地把中國故事講得精彩、生動、鮮活.
通識教育在課程設計要求對教學體系各環節進行精心設計, 關注科目之間內在聯系及其德智體美諸功能的發揮[2]. 在教學內容中明確課程思政的目標, 有機地融入中國故事, 通過適宜的教學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豐富多元的方式進行課程評價. “世界農業”課程集學術性、實踐性和國際性于一體, 課程注重在拓展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有機地融入中國故事, 通過古今對比、融通中外、農業政策、農耕文明、歷史人物等解析, 促進課程思政實施, 培養學生“三農”情懷, 引導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
通識教育要求學生在知識廣度方面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3個領域有基本理解, 掌握學科間的聯系, 最后能將知識應用于生活. “世界農業”課程以農業為核心, 以時間和空間兩條主線來介紹農業的發展與現狀, 教學內容“學科交叉性強、時代性強”, 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 通過組織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 把我國農業發展與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人民奮斗圓夢、中華農耕文明等故事緊密結合, 傳播傳統和當代優秀文化, 提煉融通中外的中國表達, 體現中國智慧和中國價值理念[3].
課程以時間為主線介紹世界農業產生、發展的過程, 讓學生充分理解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及科學技術的貢獻. 從舊石器到新石器, 到鐵質農具, 到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應用, 再到大數據的廣泛應用; 從發現植物生長需要化學養分到化學肥料的廣泛應用, 再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等. 科學技術的進步助力農業不斷飛躍發展, 充分論證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農業起源地毫不例外地孕育過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 然而歷史證明, 盲目地開發利用, 最終會引發生態環境和古文明破壞. 以史為鑒, 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多次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4], 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認識的升華, 為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思想指引. 通過古今農業科技對比,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 樹立農業高效生產、生態環境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世界范圍看, 農業起源中心主要有西亞、北非、中國以及自墨西哥至南美安第斯山區[5]. 中國起源中心主要在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等, 起源的作物包括谷子、水稻和大豆等[6]. 8 000多年前, 黃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將狗尾草馴化為谷子(又稱粟)[7]. “春播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體現了粟在中華民族農業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代表了自古以來農民對農業豐收的期許. 另外, 豬的馴化數中國最早[8], 悠久的養豬歷史同樣豐富了民族文化. 從“家”字的文字結構上看, 其寶蓋下面的“豕”字就是豬的意思, 說明在人類定居后豬很早就被成功馴化.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 通過觀察天體運行, 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和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至今在農業生產方面起指導作用.
中國農業發展過程中涌現出大批農業科學家, 他們的先進事跡是“世界農業”課程必須要講的中國故事. 西漢農學家氾勝之的《氾勝之書》總結了我國古代黃河中游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 認為土壤管理、保墑和保肥相互聯系[9]. 北魏杰出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系統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10], 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 繼承中國悠久農業科學技術與文化思想的優秀代表人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研究發明雜交水稻, 成功將水稻畝產由過去的300~400 kg提高至1 000 kg以上[11]. 中國這些著名農業科學家都是站在世界農業科學高峰的人物, 他們不畏艱難, 甘于奉獻, 苦苦追求, 充分詮釋了偉大的科學家精神.
“世界農業”課程以空間為主線介紹部分主要國家如中國、日本、美國、荷蘭、以色列等的農業現狀, 從國際視角觀察分析國內外現代農業典型案例, 做到“胸懷世界, 服務中國”. 一方面, 讓世界走進中國, 通過中外農業比較分析, 找出發展差距, 引導學生思考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給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帶來的啟示, 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 當然, 我們也不能照搬其他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只能取其長, 棄其短, 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 另一方面, 讓中國走向世界, 以“一帶一路”為契機, 促進我國優勢產業走出國門, 協助發展中國家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 促進農業協調發展, 為全球農業共同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通過“中外農業”比較, 實現 “洋為中用”的價值引領.
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凝心聚力、奮發進取, 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 2004年至今連續出臺18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 在強化農業基礎、惠及農村發展、富裕農民生活等方面提出科學、具體的指導方針, 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田基礎設施改造、深化供給側改革、生態文明建設. 脫貧攻堅等一系列有力、高效的農業政策措施, 引領我國農業不斷邁上新臺階. 至“十三五”結束, 農業農村發展目標勝利完成, “14億人全面邁入小康, 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成, 糧食連續6年超1.3萬億斤”[12]. 我國農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源于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高度重視與科學規劃, 輔之以有序推進與精準施策, 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在農業實踐中取得的豐碩成果.
通識教育的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 不斷創新. 教師要研究學生的接受活動, 認識和把握其規律, 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改革. 在通識教育中講好中國故事, 用故事來傳達深意, 感染他人. 故事的背后是理念、是“道”, 要把“道”貫通于講故事之中, 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 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 于細微動人之處向學生詮釋中國智慧. “世界農業”課程結合課程具體內容, 以大量貼近時代、貼近實踐、貼近生活的農業案例或農業政策解讀等相關視頻來吸引和感染學生, 講真故事, 動真感情, 結合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教師解析等多元化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參與度. 培養學生用全面、發展和辯證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的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和參與者.
“世界農業”課程的評價要廣泛采用過程性評價, 并與期末評價相結合. 就“世界農業”課程而言, 通過課堂教學活動, 在知識點中有機地融入農業科學故事、農業相關政策、歷史農耕文明等, 也可針對某個知識點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或分組討論, 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在課后作業中提供一定的農業案例, 讓學生對案例進行材料分析并寫出自己的感想, 選擇部分完成較好的學生作業在課堂進行分享, 使課程思政融入得更深、更透. 在課程考核中融入思政. 由老師提供題目或者學生自主命題, 學生完成課程論文撰寫, 要求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全面分析家鄉農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 以及進一步發展的相應對策及建議.
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3個根本教育問題[13], 充分發揮通識教育課程的思政作用, 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 通過“四度”方法, 在更大的坐標上講好中國故事, 向年輕一代賦予巨大的社會歸屬感、歷史責任感以及民族文化傳承精神, 讓學生擁有中國根、民族魂、世界眼; 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土壤增強文化自信, 獲得辨析中外農業發展之透鏡, 厚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愛國情懷; 也為其他通識課程的思政體系設計和統籌推進提供范本.